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主评课:语文课必须教出“语文味”——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

(2011-06-01 09:45:49)
标签:

评课

临死的严监生

罗才军

吴敬梓

儒林外史

分类: 评课杂作

语文课必须教出“语文味”

 ——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附教学设计)

     

博主评课:语文课必须教出“语文味”——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

          图:罗才军老师在湛江市体育中心上课——《临死前的严监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今年520日,在湛江“名思教研——华南六省首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上,我有幸听了一节散发着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临死前的严监生》,执教的是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教导处主任、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罗才军老师。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博主评课:语文课必须教出“语文味”——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节选于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正如罗才军老师说的“古典小说的教学比一般选文更容易游离语文教材本身。因为对于它的亲切和崇拜很容易让我们在课堂行进中迷失,或是沉浸在小说情节的探讨中不能自拔,或是专注于超越文本而去评说人物……”“我们的教学还是应当牢牢铆定在‘语文教材’的立场上,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流程。”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罗老师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时践行了他的教学理念,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读味”。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如朗读,它既是一种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的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罗老师的这节课,读的形式多样,读的目的明确,读的层次分明。例如初读感知环节,由于这是一篇古典白话文,它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罗老师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划出不懂的字词。然后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根据上下文理解古典白话文中和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词语。例如:“一声不倒一声”“郎中”“监生”“登时”等等;理解一些通假字,如:“已后”、“记念”等。理解了词语之后,又继续引导学生通过个人读、集体读、朗读、默读等多种形式把课文读准读顺。这个环节的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又使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大体意思。总之,整堂课书声朗朗,读味十足。

二、“品味”。文章的作者吴敬梓在刻画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最具创造力、讽刺意味和文本张力的就是严监生临死前的那一幕,作者紧紧抓住那经典的“两根指头”和“三次摇头”,使他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这都归功于作者在人物刻画上那惜墨如金、寥寥数笔,却活灵活现、入木三分的功力。而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品味”就是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罗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严监生临死前三次摇头动作、神态的三处重点句子进行了表演朗读和对比朗读。“品读、品读”,“品”离不开读。如师生表演朗读环节,老师读,学生演,学生扮演严监生做三次摇头的动作;又如对比朗读,教师假设三次“摇头”的描写都去掉修饰成分,效果会有什么不同。这样品读,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微妙变化和不同的表达效果,感受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受严监生丰富的心理历程,揣摸作者的写作特点。这一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样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王崧舟语)

三、“悟味”。“悟味”,就是感悟、领悟。即不用分析而自己从语言文字中领会其内容、情感、表达方式等,这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怎样“悟”?例如在教学“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时,罗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刚才是“总不得断气”,现在是“登时就没了气”,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又如在学生反复阅读了课文后,老师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一下笔就写严监生担心两茎灯草,为什么还写三个人猜两个指头的意思?我认为这两个问题恰到好处,很有价值:一是这两个问题是在品读之后才提出来的,水到渠成;二是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解决了文章的主旨,具有深度。问题提出后,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让学生通过读书、讨论、思考之后回答。学生终于明白:作者前面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讽刺手法等都是为了刻画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让学生再一次感受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总之,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整堂课都充满了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典范,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博主评课:语文课必须教出“语文味”——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

                                            吴敬梓

附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2

“人物描写一组”之《临死前的严监生》

                                                      执教老师:罗才军

【文本透视】

《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六回,这个节选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油灯里燃着两茎灯草,于是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吴敬梓采用艺术化的白描手法,把严监生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守财奴形象。

相信很多人都对严监生耳熟能详。可以说这个人物正是《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作者吴敬梓通过严监生之流所要讽刺的正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的生活状况。在创作、刻画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最具创造性、讽刺意味和文本张力的就是严监生临死前的那一幕,作者紧紧抓住严监生神态和动作上的细微变化,抓住那经典的“两根指头”,使他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严监生这个名字也成了吝啬鬼的代名词,演变成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这都归功于吴敬梓在人物刻画上那惜墨如金、寥寥数笔却活灵活现、入木三分的功力。立足教学,作为选入教材的文本,我们在审视文本、原著和作者之外,还得关注编者意图。编者选编这个片段,自然是因为这个片段已经成为刻画人物的经典,研究整个单元的编排以及文本的助读系统,也可以发现编者有明显的目标取向:即与《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构成一组人物刻画的经典。不过与《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主要抓住人物动作,《“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主要抓住人物语言、服饰不同的是,《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文本主要抓住的是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抓住其极其细微的变化来刻画人物,再有,贯穿始终的是那“两根手指”,使之终究成为了一个经典的讽刺意象。另一方面,文本有很鲜明的价值取向就是严监生是个活灵活现的守财奴、吝啬鬼,当然在原著中,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性格还要丰富、矛盾得多。

正是基于这样的对文本的透视,课堂讲引领学生以真实阅读的方式行进!扎扎实实投入文本学习,真真切切体味人物形象,感悟文章写法,进行尝试模仿,让学生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以及语言素养上的提升。

【设计意图】

教学努力体现阅读课本质,切准小说教学的特点,真真切切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读出形象,补白心境,读悟性情,以“见文—见形—见心—见性—见本”贯通整个教学流程,在此过程中眷注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包括文本解读、拓展想象、感悟补白等,让学生对“一个名字”、“一个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教学的支点落在“两个指头”这个经典的语言现象上,落在作者对人物神情、动作的细致描写上,从理解、体味、内化再到运用,让学生体验到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上的巨大的创造力,致力于实现理解语言内容与学习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古白话文的情味,掌握阅读此类文本的基本方法。

2、通过诵读、比较、体味等手段走进文本,读见严监生的形象,体味严监生的心理变化,感受严监生的性格特点,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妙处,并尝试运用,致力于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和感悟形式上得到和谐发展。

3、通过感受严监生活灵活现的形象,激发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课件、文章注释补充资料等。

【预设过程】:

一、见文。

1、揭题:《临死前的严监生》。

2、引导关注阅读提示。

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下面这个片段写的是他临死前的情形。

3、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读正确、读通顺。

二、见形。

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说明严监生确实病得无药可救了?

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2、已经奄奄一息,却总不得断气,原因何在?

三、见心。

1、到底是什么重要的事让他总不得断气呢?严监生周围的亲人也挺着急的。

2、聚焦严监生的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细节。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3、采用多种方式读并细致批注,交流感受严监生丰富的心路历程,揣摩作者的写法特点。

4、领悟运用:如果赵氏还是猜不着,严监生又会有怎样的表现,模仿练笔。

四、见性。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刚才是“总不得断气”,现在是“登时就没了气”,由此你发现什么?

2、拓展阅读,深刻感受严监生的性情。

五、见本。

我们知道严监生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其实在这本书里还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希望大家课后能找来读一读。

【教学感言】

古典名著小说的教学比一般选文更容易游离语文教材本身。因为对于它的亲切和崇拜很容易让我们在课堂行进中迷失,或是沉浸在小说情节的探讨中不能自拔,或是专注于超越文本而去评说人物,鉴赏写作……这是偏离教材价值、曲解编者意图的。我们的教学还是应当牢牢铆定在“语文教材”的立场上,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流程。

                                          ——罗才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