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理论讲座:行草书章法中的秘密——“变”

标签:
书法理论研究行书草书章法中国书法中国文化书法讲座书法培训班 |
分类: 学习笔记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对于章法变化的处理,不外乎“变”与“不变”。“不变”在当代来说,似乎是个贬义词,名声甚糟,但它并非一无是处,如在基调确立、风格塑造上,它就功不可没。尤其当我们进入孙过庭所说的“人书俱老”的时候似乎就属于这一种状态。“变”似乎千态万状,难以捉摸,其实也不过“渐变”和“突变”两种而已,与人在中年状态相仿。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渐变与突变,主要依据变化程度及有无过渡加以划分。在章法中,渐变和突变也主要通过线条之粗细、曲直;字结构的欹侧、大小、错位;字间、行间距离的疏密;用墨的变化等方面体现出来。
米芾![]() |
![]() |
![]() |
![]() |
![]() |
王献之
![]() |
![]() |
二、字结构之变
|
![]() |

![]() |
![]() |
![]() |
![]() |
![]()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若字体大小参差,天然不齐,章法则有细雨夹雪、乱石铺街之妙。包世臣很有想象力,他说:“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在王羲之《十七帖》801处变化中,大小变化有153处,占总量的19.1%,在所有变化手段中位居第二。可见,字体大小变化是章法处理的重要手段,无大小之变,常有算子之诮。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字体大小的渐变是指字体在大小上的逐渐变化。它有两种形式: 1 、字体由小到大的逐渐变化。它犹如事物处于上升阶段,有一种壮大感。2、字体由大到小的逐渐变化。它犹如事物处于下降阶段,有一种消退感。这两种形式的共同特点是逐渐变化,这种变化是和谐有序、自然而然的。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字体大小的突变是指字体的骤然扩张或收缩,字体在大小上两极分化、对比悬殊。字体的扩张,仿佛重弹瞬间爆炸,形成极强的冲击和张力,对观者的视觉刺激异常强烈。在追求“shock”效果的现代书法中,这种手段被广泛运用。字体的收缩,仿佛物体悄然远逝,给人以内敛、凝聚、隐退的感觉。在强调修炼的传统书法中(如出家后的李叔同书法),这种手段运用得较为普遍。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字体大小的渐变与突变的综合运用,可以使二者的特点得以兼容并包,使章法既有反差强烈的轰然跌宕,又有循序渐进的和谐推进,既富于刺激性,又不失耐看性。
![]() |
![]() |

![]() |
![]() |
![]()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错位是指一行中的上下两个字作方向相反的水平移动,重心连线由垂直状变为倾斜状。书法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其实,“奇”、“险”向来为书法所重,而错位是营造奇险感的有效手段。在王羲之《十七帖》801处变化中,错位变化有147处,占总量的18.4%,在所有变化手段中位居第三。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渐变式错位与突变式错位的划分,关键看错位的程度。上字形体的纵向平分 线,是渐变式错位与突变式错位的临界线。尚未跨越临界线的错位,属渐变式错位;跨越临界线的错位,属突变式错位。在章法处理中,渐变式错位所营造的奇险感相对较弱,它所塑造的“形象”是以正为主、以险为辅的,是平中寓奇的。突变式错位所营造的奇险感要强烈得多,它之所以要跨越“临界线”,目的就是要“履险蹈危”。突变式错位所呈现的险势,从局部看已险仄倾倒,无可挽回,它需要在更宽阔的章法空间寻找“拨转机关”予以补救和平衡。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渐变式错位与突变式错位的综合运用,可以使“险”的营造不恪守某种固定的模式,它在丰富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更适应和满足了观众对“峻险”、“奇险”、“悬险”、“绝险”等的多元化需求及个性化偏好。
![]() |
![]() |
![]() |
![]() |

三、字间距离的疏密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渐变式的疏密处理,是指字体间隔距离的拉开或靠拢,是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逐渐展开的。递增则渐疏,渐疏则有散朗感;递减则渐密,渐密则有逼聚感。总之,渐变式的疏密处理,寓变化于和谐之中,守序而不呆板,宜于塑造平和有致的书风。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突变式的疏密处理,是指字体的骤然密集或骤然疏散,古人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指的正是这种类型。在章法中,字体的骤然密集,会加剧“浓”、“重”、“实”等效果;字体的骤然疏散,会加剧“淡”、“轻”、“虚”等效果。因此,突变式的疏密处理,具有大浓大淡、大轻大重、大虚大实的“强对比”特征,这就决定了它在章法处理中具有加剧刺激、制造动感、激发活力、突显效果等天然优势。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过度平和易步入平淡,导致生气不足;过度刺激易坠入粗野,导致格调卑俗。“不及”和“过之”之弊,决定了渐变式的疏密处理和突变式的疏密处理,“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强调综合运用。
![]() |
![]() |
![]() |
![]() |
![]() |
![]() |
四、行间距离之疏密
![]() |
![]() |
五 、墨色之变
书法是黑白艺术。在色彩上,虽然黑白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涵盖力,但纯粹的黑白终显单调。为丰富墨色的层次和变化,书法家展开了对墨法的探索。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也是墨法渐受重视的过程。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墨色的渐变,是濡墨挥毫的自然结果,但它需要时间的支持。倘若每次濡墨挥毫持续的时间足够长,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干的变化就会非常明显。相反,倘若每次濡墨挥毫持续的时间太短,墨色就来不及变化,从而仍显单调。后一种情况在书法界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正是由于缺少时间的支持所致(审美观念的影响使然者除外)。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墨色的突变,通常有两种做法:1、自然变。在笔干墨渴的情况下,重新濡墨挥毫,就会形成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比强烈鲜明,但又合乎情理,不显刻意。2、故作变。浓墨既施,为制造对比效果,便故意将笔毫擦干于废纸再作书写。这种做法虽亦能造出墨色变化,但过于做作,不够自然,且易导致章法过“花”。因此,它并不受书法家青睐,在画家书法中却俯拾皆是。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墨色渐变与墨色突变的综合运用,目的是规避墨色的乏味单一,增强墨线的表现力。墨色的渐变虽然只是一种缓然慢进的变化,但它是墨色突变的前提和基础。在获得时间的足够支持后,墨色的渐变就会把墨色的突变唤至前台,共同创造一个墨彩纷呈的迷人世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