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蘑菇》说课稿

(2013-12-01 18:13:05)
标签:

鼻子

信息交流

微观教学

小组交流

分类: 教学教研

一、说教材

《蘑菇》是鄂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森林》中第四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研究了众多动植物之后,展示的另一类生物——真菌。从前面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仅在三年级上册初步了解了霉菌,对微生物这部分的内容比较陌生;从学生认知状况分析,学生对真菌的认识不足,需要教师适当点拨;从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来看,认为蘑菇是植物的学生比较多。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2、了解细菌与病毒,认识到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知道蘑菇是既不同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真菌。

2、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各类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资料。

小组实验:每组准备12种构造完整的蘑菇,小刀、放大镜、实验记录卡等。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遵循“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课程理念和孩子们乐于动手、乐于实践的天性。本节课主要采用“信息交流法”、“实践活动法”和“拓展运用法”来展开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引导,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歌曲。(板书课题:蘑菇)

设疑提问:你认为蘑菇是什么生物?

学生尝试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熟悉的歌曲,由学生认识的易错点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小组交流,初探新知

1、说一说:在自然界里,哪里生长着蘑菇?

2、交流: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同时也是为了调动学生观察蘑菇、研究蘑菇的兴趣。

3、利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板书:阴暗、潮湿)

(三)小组合作,再探新知

活动一:观察蘑菇。

1、利用感官初步观察蘑菇。

注意提醒学生:对不了解的蘑菇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运用工具仔细观察蘑菇,完成实验记录卡。

 

观察方法

用手摸

用眼看

用鼻子闻

用小刀切

用放大镜看

蘑菇特点

 

 

 

 

 

 

3、交流并小结:蘑菇由哪几部分组成?(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细致地感知、多方面地获取信息,适当交流,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全面、清晰。

活动二:研究蘑菇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完成实验记录卡。

 

 

不同点

相同点

外部形态

获取营养

蘑菇

 

 

 

动物

 

 

 

植物

 

 

 

 

2、交流,整理意见。(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3、阅读课本小资料,认识真菌家族的其它成员。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研究讨论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调查了解,运用新知

1、展示自然界里的各类真菌,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告诫学生:千万不要误食毒菌,以免引起生命危险。

2、运用新知。

再次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

说一说: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想对“采蘑菇的小姑娘”提些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五)、拓展延伸,展示互评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自学课本有关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2)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

2、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期关于蘑菇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将科学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体现了教与学的多元性。

板书设计:

蘑菇

阴暗、潮湿

平菇、香菇、金针菇、银耳、木耳等

设计优点:简洁、概括,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五、说反思

回顾这节课,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用脍炙人口的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导入,运用新知时“画龙点睛”,做到了前后呼应;二是借助网络将微观教学具体化,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不足之处是本节课的科学趣味性不够浓厚,课堂教学无法让学生对真菌世界有更深层次的了解,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作出调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