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浩故居

标签:
陈昌浩陈昌浩故居昌浩学校西路军陈祖涛 |
分类: 史海撷翠 |

陈昌浩故居位于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长新村戴家庄,地处江汉第一山——九真山脚下,毗邻京港澳高速公路。该故居于2016年10月26日正式修复开放,这里已成为武汉市一个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从104省道拐入长新村的村道,顺着水泥路面进入村内,居民大多建起三层楼房,仅剩陈昌浩故居依旧保留传统的砖瓦结构,屋内有天井,四壁为木板鼓皮,为典型的汉阳民居。如今陈昌浩故居已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内设有事迹图片展,陈列有相关文史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陈昌浩革命的一生。
故居的匾额上写着“陈昌浩旧居”,字体苍劲,系王定国所书。使用“旧居”之名值得商榷,如使用“故居”则更好。名人故居是指名人在故乡的居所,名人旧居是指名人在人生旅途中曾经的居所,二者有一定区别。另外,称故居者,名人应不在世;称旧居者,名人可能在世,可能不在世,皆可称之。
原籍奓山的姚泉名诗人写有一首好词,道尽了故居风月,人物沧桑。
永遇乐 瞻陈昌浩故居
村墅含梅,冬阳如酒,老宅新葺。铜像花围,战图壁挂,隐约枪声急。光移布瓦,潮侵石础,褪却鼓皮墙漆。似依稀、河西旧事,已难略为知悉。
苍松望里,流云开处,一剑青碑孤立。大别铜锣,北川烽火,雪卷旌旗赤。暗销魂也,英雄归路,剩有书生枯笔。浮生了、家山温暖,倩君将息。
陈昌浩生于1906年,原名陈海泉,曾用名苍木。出生于汉阳县永安堡戴家庄(今属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长新村)。1919年进入武昌私立中华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6年考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同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9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在校期间担任团支部局书记,表现活跃,风云一时,时与王明(陈绍禹)、张闻天(即洛甫,时任校党支部局书记)、秦邦宪(博古)、王稼祥、杨尚昆、沈泽民、盛忠亮(盛岳)、张琴秋、何子述、何克全(凯丰)、夏曦、孟庆绪(王明之妻)、王保礼、王盛荣、王云程、朱阿根、朱自舜(子纯)、孙济民(际明)、杜作祥、宋盘民、陈原道、李竹声、李元杰、汪盛荻、肖特甫、殷鉴、袁家镛及徐以新(时为共青团员,因其观点比较动摇,所以被称之为“半个”)等人共同组成红极一时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1930年回国转为正式中共党员,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团中央委员,1931年4月任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同年9月任红四军政治委员,11月任红四方面军总政委,一跃成为鄂豫皖苏区的第二号人物。陈昌浩勇毅果敢,治军严整,曾鞭打桀骜不驯的世友师长,提携深沉睿智的先念政委,主政红四方面军期间,实力不断壮大,发展为最强大的红军地方武装,与中央红军并驾齐驱。后参与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历次反“围剿”作战及长征。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5年8月6日在沙窝会议上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任政治局委员、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1936年任西路军政委、军政委员会主席,指挥西征作战。西路军失败后,6月潜回武汉,欲去英山发展地方武装未成。8月去延安,独自承担了西路军失败的苦果。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教书,在此期间编纂了《近代世界革命史》。1939年8月去苏联养病,初在工厂做工,自1943年至1952年,在苏联孙文书籍出版局工作,翻译了《列宁文集》两卷,并编辑《俄华辞典》。1952年回国后,任马列学院副教育长、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曾主编《俄华大词典》。文革中受到迫害,1967年7月30日吞服安眠药自杀。1980年平反。
1962年5月,陈昌浩在武汉休养期间,特地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考察家乡的工农业生产,积极帮助解决家乡通电和农用机械问题。还亲笔撰写了《汉阳巨变》一文,表达对家乡的无比眷恋之情。
村子附近小山上有陈昌浩的衣冠冢,可供游人凭吊。文革中,陈昌浩自杀后,他的尸体被秘密火化后抛弃于荒野。直到今天,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墓穴里,还只有一个空空的骨灰盒。
1998年6月,奓山镇人民政府为纪念陈昌浩诞辰92周年,在318国道旁奓山街口花坛处兴建了陈昌浩塑像,碑铭由洪学智撰写。2004年,为纪念陈昌浩,弘扬革命精神,又在原长新小学的基础上兴建了昌浩学校,并由朱光亚题写了校名。
陈昌浩先后有四任妻子,原配刘秀贞,生有二子,长子陈祖泽,次子陈祖涛,皆有名于世。第二位妻子是著名的女红军战士张琴秋,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陈昌浩与张琴秋无子女,张琴秋前任丈夫是沈泽民(系茅盾的弟弟,曾任鄂豫皖省委书记),后任丈夫是独臂将军苏井观(曾任中央军委总卫生部部长),她在文革中遭受迫害,跳楼自杀。第三任妻子是苏联人格兰娜,这是陈昌浩在苏联落难期间的伴侣,育有一子陈祖谟,中苏交恶后,格兰娜被迫离异返苏。第四任妻子是孟力,1965年7月与陈昌浩结合,无子女。
长子陈祖泽生于1926年,幼小在家读书。1939年在重庆十八集团军办事处投身革命,曾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侦查员、机要员,关中陇东保安分处机要组长,晋察冀边区军工部机械工作室股长。1951年留学苏联,在列宁格勒加里宁学院学习。1961年调国防科委海军所属船甲动力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科技处长,1974年任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副所长,1982年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兼核动力运行研究所所长。系高级工程师。
次子陈祖涛,生于1928年。8岁时由叔父带领到延安,10岁随其父去苏联。1951年毕业于莫斯科鲍曼最高技术学院,回国后参加我国第一汽车厂和第二汽车厂的创建工作,是二汽第一位总工程师,奉命创建机械部第九设计院,首任院长兼总工程师。后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经理、党组书记,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理事长。陈祖涛在留苏期间与李鹏是同学。汽车城落户武汉沌口,陈祖涛功不可没。
原汉阳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范青,长年从事对陈昌浩的研究与著作。十余年间,他呕心沥血,冲破重重阻力,终于著有《陈昌浩传》与《陈昌浩革命生涯》,并得以出版发行。两书的完成,解决了许多历史疑点问题,拨开浓雾,还原了陈昌浩光辉而又曲折的一生。
如今,奓山街头,耸立着陈昌浩的塑像,他一身戎装,默默凝视着忙碌的家乡人们。斯人已逝,丰碑永在,无论春花秋月,细雨斜阳。是非成败,任由后人评说。
(草于2020年5月24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