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是修世系考辩
(2016-05-08 18:40:42)
标签:
周是修周中和刍荛集周中复 |
分类: 世族家谱 |
周是修世系考辩
周是修(1354.4-1402.6),名德,字是修,以字行,明代泰和人,洪武末举明经,仕霍丘县训导,建文间为衡王府纪善,留京师,预翰林纂修。燕兵入京城,自刭于应天府学尊经阁。是修为大学者,著述甚多,著有《诗谱》、《论语类编》、《广衍太极图》、《纲常懿范》、《进思集》、《刍荛集》等二十余种,多佚。建文四年,自订家谱并作序。序全文如下:
谱谍之作,所以纪族姓、序昭穆、定亲疏、辨同异也。夫本同而失于纪著,至未久而以为异者,固非仁人孝子之心也;本异而强有攀附,欲眩人而以为之同者,又岂仁人孝子之道哉?若郭崇韬贻拜墓之讥,苏老泉所谓“相视如途人”者,皆可戒也。吾祖由金陵来止泰和爵誉里,历西台御史、仆射、朝奉大夫,至潭州主簿,自爵誉徙居灉江,传髙祖月溪,徙桐山,生二子贵襄、贵礼。再传至先考君邦贤,徙阳冈里举子冈。既于兵燹,宝藏吾氏之宗谱并太祖母夫人金花封诰二惟谨。谱有燕山窦禹钧子俨为之首序,有益国文忠公为重修序。庚子秋,挟厚赀避地五云,寓大原里,有同姓富室愿以百金买诰,而叙同宗之好。先君怫然曰:“而欲以百金鬻先世之封赠于他族之不肖子乎?是何卑我之甚也!”其人赧而退,乃别制帛囊贮谱诰,加于荷担之上,意有急则弃担携此以窜,荷者弗之知。至地名分水,愈不堪其重,揣帛囊,疑巻轴为绘像,即恚曰:“命且不测,犹荷绘像乎?”解而去之,去十里,行始相及,问其囊,以寔对,亟反而求之,留月余,竟不复得,忧愤成疾以卒。予幼孤,赖母夫人彭氏,有贤能尽教育之道,底于成立,迄二十有余年矣。尝念先考君,当丧乱之际,而宝藏宗谱封诰如是之至,盖将以遗于后之人也,不幸为荷者所弃,致疾而终,其志固可悯矣!所幸旧谱残编,在予族属间有存者,惟窦俨之故墨亡矣。改元初,备员衡府,进讲之暇,因述见闻所及,作《周氏小谱》而置之《举冈八咏》卷间,以遗二子。三年夏月,翰林解君同检书文渊阁,得安成后林周氏族谱。后林乃御史五世孙倩徙居,载屯田君五传至潭州主簿,重修宗谱,有益国之序,而南丰郭汾阳、曾侍议之序,备见谱前。按图考系,昭穆不紊。四年正月,因撰家训以勖诸子,遂以所忝后林之谱并小谱而修之,著於家训之后,俾后之览者得有所稽,而引之于奕世,期无负于先考君之志云。
十七世孙是修拜撰
按周是修,系爵誉派矩公第17世孙,其先祖倩(矩公第5世孙)从爵誉里迁后林,为后林房始迁祖。倩公,名中和,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至和元年持节奉使仁庙,受敕避帝号讳,宋仁宗御笔易名中复。历仕太常博士、知英州、朝奉大夫,尚书屯田员外郎,散骑都尉,赐绯鱼袋。当时,其兄周伦仕承议郎、周僎仕通议大夫、侄庆章仕学士大夫,并列朝班,宋仁宗侈称之,特赐里名“爵誉”,坊旌“儒学”。治平二年(1065),因年老乞归。曾巩《送周屯田郎序》云:“士大夫登朝廷,年七十上书去其位,天子官其一子,而听之,亦可谓荣矣。”时黄山谷任泰和县令,亲笔书题“儒学坊”匾,并赠诗赞曰:“公仕归来特恩里,儿童灯下读书斋,西昌惟有周中复,盖世功名百世佳。
按泰和旧谱载,中和为矩公五世孙,矩公次子羡,开派爵誉,仕宋银青光禄大夫,赠右仆射,生三子廷义、廷实、廷训,廷义生仲文,仲文生中和。中和名倩,谱上未载名倩,此为序中推得。中和生烈,烈生颖,颖生灵,灵生荣中,从中和至荣中,凡五世。周荣中,官潭州主簿,徙居滩江。按谱载,荣中生十三郎,十三郎生重二郎,重二郎生四十郎,四十郎生月溪,月溪乃是修之髙祖父,又徙桐山,生二子贵襄、贵礼。贵礼号礼连,即为是修曾祖父,礼连生于德,于德生邦贤,邦贤为是修之父亲,徙居阳冈里举子冈。
是修有诗作《举冈八咏》,用家乡名命其诗集。至于周荣中,在周必大的序中有呼应,即为必大公称之为宗兄的荣中。由于是修之父邦贤公在元末之乱中将旧谱丢失,故是修四处寻缉,“所幸旧谱残编,在予族属间有存者,惟窦俨之故墨亡矣。”窦俨的序永远也找不回了。后他与解缙同朝为官,皆同检书文渊阁,居然寻得安成后林周氏族谱,得以使他的谱系重修。是修没有提到泥田,此时在明初,还没有联宗通谱,故与泥田无涉,也未提到濂溪,更无通谱之说。南丰郭汾阳,即郭颜,字公旦。曾侍议,即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北宋名相。
某些族谱认为周是修是濂溪后裔,误矣。有大量资料证明周是修是爵誉后裔。不仅本序,还有杨士奇的《周是修传》及解缙的《周是修墓志》、王直的《周是修墓表》都明确提出了周是修是泰和爵誉后裔。
杨士奇《传》:周是脩,諱德以,字行周。吉之泰和爵譽里名家。其先諱矩者,嘗顯於南慶至宋,累累有科第,其支裔徙灘江里,是脩之所自出也。是脩少孤貧,自奮於學從游鄉。先生胡渚樵,渚樵以孫妻之,又從國子學錄蕭執先生。明詩經初舉霍丘縣學訓導,入見太祖高皇帝,擢為周府奉祠正高皇帝上賓。之明年,有告言王過,失事。王府官属皆下吏,是脩以嘗諫,得免。改衡府紀善預脩纂翰林。數陳論國家大計,及指斥用事者誤國,用事者怒,眾共挫折之,是脩屹不為動。太宗文皇帝靖難之師既渡江駐金川門,官中悉自焚。明日,是脩留書其家,別其友:江仲隆、觧大紳、胡光大、蕭用道、楊士奇。且付後事,暮入應天府學自經,六月十五日也。又明日,臣民推戴文皇帝繼大統。數月,御史言:“是脩不順天命,請加追戮!”上曰:“彼食其祿,自盡其心,一無所問。”是脩內貞外和,有孝友忠信之行,非其義不苟取,襟懷坦明灑落,而沖澹悠然。其學,自經史百氏,下至陰陽醫卜之說,靡所不通;為文章,未嘗締思援筆立就,而雍容雅贍,詞理條達,稍暇著述,吟咏不虗寸晷。所著有:討,《小序》、〈詩集義〉、〈詩譜〉、〈論語類編廣衍〉、《太極圖觀感錄》、〈綱常懿範〉、〈迩言家訓〉、〈蒭蕘集〉、〈進思集〉。是脩汲汲導誘人。善人有過失,恒為之隱。以是,無少長賤貴,皆樂親之。明知人所薦士,如梁用之、劉叔毖,皆知名當世。是脩之學雖間未純,然於明綱常,為世道計,必身履之,而不徒託之空言,豈非卓然特立者歟?是脩卒年四十有九。時觧胡、蕭梁,皆見諸文字,然属倉卒,不及詳今二十有八年矣。知是脩者,獨余在。每追念君子清白之節,文皇帝日月之明,既照其心,豈當遂致泯沒?故述為小傳,以授其子轅使傳焉 。
解缙《墓志》:周是脩死京師,將歸葬,縉將欲為之銘,乃發其所自序平生著述,有《廣演太極圖》一巻,(原缺)《類編》二巻,《詩譜集義》一巻,《邇言》四巻,《家訓》十二篇,集忠貞小傳為《觀感錄》一巻,《綱常懿範》十二巻,表、狀、書、策、序、記、傳、説、論、賛、銘文數百篇,詩賦千餘首,《周氏族譜》一巻,其皆非茍作者,其人顔色整齊如廪秋峻壁,語言真確如利刃霜鍔,考其平生所行,無一不酬其言者,非泛然矜名譽事著述為文辭比也。是脩讀書四十年,洪武乙亥,以明經薦,授訓導霍邱,陛辭,太祖髙皇帝竒之,留與語,改授奉祠,歸京師,為紀善,預翰林纂脩以死,年四十九。是脩諱徳,父諱邦賢,祖諱于徳,曽祖諱禮連,世有隠徳,是用作銘,以授其子轅曰:已乎是脩,不辱廬陵。已乎是脩!賜洪武戊辰進士翰林侍讀學士奉訓大夫兼脩國史郡人解縉書。
王直《墓表》:先生諱德,字是修,以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十六日卒於應天府學舎,年四十九,子轅奉骨以歸。既葬矣,又謂其地之不吉也,以宣德元年十二月壬午改葬於所居舉岡之屋後。初葬時,翰林侍讀學士解公銘其墓,久之,今少師楊公為之傳,先生之賢由是而信於後世。今年轅以江都縣學訓導秩滿,來北京謁予,告曰:“先人之卒,得二公之文,誠足以不朽矣。今既改葬,若揭表墓上,豈不益彰徹顯聞?此不肖孤之志也,敢請於先生。”予嘉其孝而諾之。
先生之先盖居泰和爵譽里,其後乃徙灉江。曾大父月溪,大父于德,父邦賢,皆不仕。先生少孤貧,喜學,力於孝悌忠信,其胸次坦夷明白,事非義不為,遇人無少長賤貴,皆有恩意,然於是非白黒無所混。初受業於里儒胡渚樵,渚樵愛之,以孫女女焉。又從國子學錄蕭先生執授詩經,學成,舉教官,授霍邱訓導。太祖髙皇帝竒其貌,問常所業,對曰:“教鄉人子弟讀書為善。”遂停訓導,擢為周王府奉祠正,尋陞紀善。王聞其好著書,使歸取以進。予時始識先生,清脩玉立,温然君子也。髙皇帝上賓,王以過失聞,府中官屬皆得罪,先生以能諫獲免,改衡府紀善,入翰林,預纂脩。甞侃侃論國事,詆諸柄臣,衆嫉而挫抑之,先生不為動。太宗文皇帝靖難,至京師宮中自焚。先生即為書,以後事託其友,暮入應天府學,自經死。文皇帝以臣民推戴,既即位,御史有言:“周是脩不順天命,請追戮之!”上曰:“彼自盡其心而已。”置不問。上之心,天地之心也!嗚呼!死者,人之所難也。先生雖預纂脩,在翰林而官,則王官可以不死,然而必死焉,亦求其心之安而已。先生於綱常之誼躬履之如此。平生書無不讀,經史百氏皆能言其意,為文思若湧泉,然必根於理,而尤好吟詠,其所著有《詩小序》、《詩集義》、《詩譜》、《論語類編》、《廣衍太極圖》、《觀感錄》、《綱常懿範》、《邇言家訓》、《芻蕘集》、《進思集》。其於朋友能相輔以道,所最厚者若學士解公、胡公、少師楊公,而所舉者侍讀梁公濳辰、州同知劉公叔毖,皆以文學德義政事重當時。觀其所與,與其所舉者,則先生之賢益可知矣!今卒四十年,而有令子,汲汲然思著其德於久逺,此又可見君子之澤也。故為之書使刻于墓上。
上面的史料中可得出是修的祢、祖、曾之名讳,也得知是修之子周辕,曾任江都县学训导。王直的《墓表》中是修的曾祖父的名讳有误,错将礼连写成月溪,盖碑刻之错衍。
是修的上面四代皆未任官,也无功名。从月溪至谭州主簿之间,皆为班行序号命名,俱无正名,可知也皆为布衣。从是修始有功名。是修的曾祖父礼连,谱上作贵礼,盖“贵”字为班行字辈。按字辈取谱名,有不好的作用,后人修谱时往往给先人按字辈造一个谱名,时间一久,实名可能湮灭。
周是修在《举冈八咏记》(《刍荛集》卷六)写道:奉祠墩者何?予初任周府奉祠官,子輪來省,當告歸,命即居之左,水所合流之處,築墩,髙二丈,廣倍之,構室其端,以奉先祠,為龕二層,上叙祖考之位,下將設啓基者之像,置田以供歳祀,器什物品儀禮具著成式,因以名之,蓋兼取其義也。
由此可知,周是修还有一子,名叫周轮。
另外王世貞《弇州續稿》卷五十四《周是脩先生集序》:
當建文初,人主厭馬上之業,集諸郡國賢良文學,登金華白虎之地,於是解大紳起自謫,楊文貞與泰和周是脩先生起自薦,而二薦者用王國官入史局,與胡光大、金幼孜、胡若思、梁用昭善,諸公皆江右人,又皆同官,相切劑為古文辭,是脩先生齒稍尊,其詩與文貞皆工,為清雋温厚之語,不專以其才逞。當燕師之下金陵,諸公皆相約死難,然皆不果,而獨先生從容具冠服,雉經於學宫之尊經閣。文皇既紹大位,追僇死難者甚慘,至先生名,忽曰:“彼食其禄,自盡其心耳,何問為?”於是先生獨以其遺體完,又能完其族,而於先生之遺詩文,其禁亦獨寬,然離竄艱難之餘,所存者無幾矣。文貞際風雲,登宰輔,後先生死四十一年,乃始能志先生之墓,而微露其歉。於是先生之集稍出,有梓而行之者,余故嘗卒業焉。萬厯之紀元,下詔追表故死建文難者,祀於郡國,存卹其後人。金陵為先生死地,得群祀,而泰和其鄉又有專祀。先生之裔孫應鰲,自以進士起家,為丹陽令,余過丹陽治,令出先生之集而授余,請序之。夫先生詩,所謂清雋温厚者,與文貞皆得虞、揚之逸響固無論,即一時諸公,或雄而博,或暢而裁,要皆雝雝治世之音,不大詭於格驟,舉而讀之,未敢有甲乙者。至一聞先生名,而神氣忽若王,目若開而明,舌若津而潤,諸賢之什非不工,固有黯然沮、索然離者,要不知其所自也。夫子不云乎?“詩可以興,邇之事父,逺之事君。”又曰:“興於詩”,夫豈直以其辭?將亦其人哉。先生之文不能當文貞夥,而亦自斐然,即詩可以例已,余膚立人也,烏能序先生集?聊因令之請,而抒其願為執鞭者而已。
可知,周是修有一个裔孙,叫周应鰲,进士出身,曾任丹阳县令。
今天,周是修的后裔并不多见,湖北、四川一带部分宗族认为本族源出自周是修之兄周特修。川鄂之族,自明代以来远离江西故土,谱谍早失,修谱时盲从世俗,自认濂溪为宗,树爱莲堂号,谬误流传,因循至今未改。
(汉阳周志益撰于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