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东京筑地市场美味杂谈 |
分类: 家外风景 |
做攻略的时候,为了行程我和仔爸有过多次争论。“筑地市场”差点被摘掉,我坚持保留。
东京筑地市场,这个特别有市井风情的地方,小,还旧,却是世界上极负盛名的金枪鱼交易市场。它是日本鱼价的导向标,左右着全东京人乃至全日本人的厨房和胃。东京的日本料理,几乎所有海鲜都来自这个地方。有人称筑地市场为“东京人的厨房”。
这种地方,无论如何都得去瞧瞧,关键是要大吃一顿。
据说,每晚深夜11点钟左右,渔民捕获的海鲜产品就开始陆续从各地运到筑地,被委托给大批发商上市交易。
凌晨2点左右,获准持证交易的七大批发商盘点货物,根据等级、重量、新鲜程度等对水产品进行分类。当天到的货必须当天全部拍卖完。
凌晨5点半,轮到金枪鱼拍卖。在筑地市场落标的批发价被称为“标准牌价”,它成为日本全国的市场交易的标准价。许多人慕名而来观看金枪鱼竞拍,由于此前多次出现游客骚扰竞拍的情况,竞拍不向全部游客开放了。只在凌晨三点发放140张参观券,来得早排队领到的才获许进入筑地场内市场观看。整个竞拍过程可以拍照,但不能闪光,不能触摸鱼体。
观看拍卖是没戏了,我们起不了那么早。吸引我的是筑地场外市场的那些食肆,各种寿司,各种鱼生,最新鲜的温度。每天食客蜂拥而来,有时为了品尝到最美味的寿司鱼生,不惜排队两个小时。
我们赶到筑地市场时,9点多了。景像和我想像的差不多,旧而有序。
拍卖结束后,市场的各大经纪批发商将竞拍到的物品分类整理,分销到东京各地。最后变成东京人当天餐桌上的美味。
筑地市场已经存在了80多年,场内一些过道难免显得狭窄,但很有序,不见太多的杂物。
慕名来到此地的游客,不是为了观看金枪鱼竞拍,就是为了那几十家声名远播的美食店。
我们一家三口拿着地图找到场外市场,开始找美食。宁着据说是全球最大的鲜鱼市场,场内那十几家寿司店里的生鱼片无疑是全东京最鲜活的。
小店一家连着一家,之前做过攻略,到了现场还是不知吃哪家好。我还见到一个可爱的MM抱着一本厚厚的攻略,边排队边钻研,一副好不容易来到,生怕错过了最好的样子。
按着攻略找到了150年历史的寿司店“鮨文”,这是筑地最老的餐厅。刚想进门,一个店员,更像老板娘样子的人一掀门帘弯腰走了出来,问我们是否要用餐。她回答了我和旁边一些外国游客的所有问题,英文很溜,但面无表情。还有一堆店里的禁忌:不提供英文菜单和英文服务,不许带小孩和大件行李,不许拍照,不许两人共享一份套餐。。。。。。我们与那几名外国游客陆续掉头离开。
吃饭嘛,总得讲究个心情是吧?
“寿司大”和“大和寿司”最火。排队排到脚软,早餐变中餐,也心甘情愿地等。老板娘不时出来招呼大家,递茶送水,对大家的等待表示感激和歉意。
我们绕了好几圈,找了一家人不那么多的,在较深的巷子里。也等了半个多小时的队。但很值得。鱼生美味,可以拍摄,老板娘也和善。
各种美味不一而足。最推荐金枪鱼、章鱼和扇贝。尤其金枪鱼,没有冷藏后的冰硬感,常温微凉,细腻软绵中带着鱼肉本身独有的韧劲,轻轻咬下去,即感到鱼肉纤维在齿间轻柔的切裂。扇贝的肉特别厚,特别甜,稍稍炙过,口感特别好。
我们不该点三文鱼的。来到这里才知道,这里不产三文鱼。怪不得我们为仔寻找他最喜欢的火焰三文鱼时,许多店家都摇头,称他们不做三文鱼寿司。大部分的寿司店,只做当天回来的海鲜。这家店有三文鱼,但味道实在寡淡。
说起三文鱼,有件小事顺便提一提。在东京几天,我们常常逛便利店和超市。在一家小超市里,我看到过冰鲜柜这样分类:刺身用的和需加热烹煮的分开两个冰柜,其中三文鱼还有一个分类,如果是养殖的三文鱼,包装盒上面还会贴上“养殖”的标签。
饱餐后到处转转。场外市场的杂货铺令人淘感大发。
这个,便是大名鼎鼎的山葵。
这里的果蔬比较贵,与肉一样的价。
各种餐具。极想带,蹲在那儿,流连了好久,最终还是忍住了。
据说, 由于东京承办2020奥运会的缘故,加上市场从1935年启用至今的设施亦破损,巷道变得窄小,筑地市场要搬迁了。虽总会有新建之地,也总会重新成为热点,但许多当地人听了仍然觉得伤感。正在进行中的新址选择也显得尤为曲折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