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亲子家务事劳动育儿杂谈 |
分类: 家里长短 |
都说孩子眼里没活,四体不勤。这大多是妈妈们给惯出来的。
孩子有动手欲望,想干点活的时候,妈妈们要么嫌弃他们不懂行,碍手碍脚;要么心疼孩子,不让动手。
这些的结果,便是孩子长大后、成年后,都得老妈跟在屁股后面收拾,酱油倒了都不带扶一下。
老妈边干边埋怨:怎么这么懒?动动手这么难吗?也不想想当初是谁阻止了孩子动手好习惯的养成。
我是主张儿子多干点活的。尽管这样意味着我将为此付出更多的劳动,来打扫战场。
那总比以后啥事都要跟在他屁股后面张罗得好。
儿子三岁那年,我超级热爱做面食。
包子、馒头、面条,和各种各样的饼。
儿子看着我揉面,很新鲜,要求试试。
我从放面粉、加酵母、注水开始教他,接着打蛋。这些都让他亲自去操作。
吃馒头的时候会吃到蛋壳;
从他到我,都成了面粉人。
我的打扫时间比做馒头包子的时间还长。
我还是让他做。
整个过程,他都很认真,也很开心,
他看到面粉发酵的奇妙;
他会恶作剧,把面粉弄到自己的脸上和我的身上,
他还把沾满面粉团的手扑向每一个经过他身边的人(所以,家里人在我俩动手做面食就统统撤离)。
这些亲身的体验与对求知欲的满足,是视频、图片或者我们的口述所无法完成的。
包子蒸好后,我把他带在身边,让他看看刚出锅的包子喧腾的样子,而不是直接将包子用碗装好送到他的嘴边。
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他发出的那声惊叹,就是对体验劳动的最大收获。
4岁多的时候,出门旅行前,我会让他去联系住房。
当然我会事先打探好要入住的宾馆,与服务员沟通好,并在身边陪伴着他,指点他完成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
一开始,他做得并不好,
有点不敢打电话,
我示范了一次。
第二次他打了,回答问题还是不太利索。
但终究是完成了。放下电话的时候,他有点小得意。
后来,我们都是通过网上订住宿了。
我让儿子坐在身边,让他来指点我完成与旺旺热线的沟通。
比如说,
妈妈:“姐姐问我们,哪天到?”
“姐姐问我们,要住多少天?”
“我们来问问房价能不能再少一点好不好?”
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儿子来回答,我来码字。
在他打结的时候,我再作提示,否则他很快就会失去耐心,跑开。
看到由他指点完成的回答或提问,别人答复后,他开心无比。
我打扫房间的时候,他会提出帮忙。
我就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比如擦桌子,比如收拾自己的玩具。
对于收拾自己的玩具,他是最不感兴趣的,他认为这是最没有成就感、新鲜感的活。
我得拿出比赛的幌子:“来,我来帮你,一人一半,看谁收得快。”
这就不一样了,儿子就会手脚并用,快速地收拾。
但招数用得多了,也有失效的时候,
我再想办法,比如:如果你把地上的玩具收拾好了,之前给你买的滑翔机就会提前到达。这是卖飞机的老板给孩子们的许诺。
(其实飞机早就到了,我还没瞅好机会给他。平时我会买一些小玩具放着,等合适的机会再以奖励的方式给他。)

虽然孩子愿意干活,但让他们干了活还不增加你的劳动量,也得有技巧。
我扫地的时候,会让他去擦桌子,否则他拿着拖把到处拖得湿湿的,我还怎么扫嘛?
或者让他去收拾爸爸桌子上的东西,还要装着很生气的样子:“这个爸爸怎么搞的嘛!弄得乱乱的!等他回来得好好批评批评他!”
然后儿子就会很乐意地去帮爸爸收拾东西~~
当然,事先得看好了,桌子上有没有爸爸落下的重要的东西~~
出力不讨好的事咱少干,最好不干哈!
我觉得,收拾玩具最能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从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
谁玩的,谁收拾。
虽然仔仔现在还不能每次都能归整好自己的玩具,但秩序感已经在他身上初显。
去超市,选好的一些商品不想要了,不需要我们提醒,仔仔会把这件商品放回原来的货架,不管走多远的路。
经过的地方,不小心碰掉的东西,会拣拾起来放好。
这些我们没有刻意叮嘱他,但他做到了。收拾房间的训练功不可没。
手上拎着东西的时候,我会分一些力所能及的给儿子帮拿着。
“儿子你能帮帮我吗?实在是太重了!”
一来二去,现在儿子看到我拿东西,一般都会主动来帮忙:“我来帮你吧。”
还不由分说地拿走其中最重的那个。
我说:“这个太重了,给妈妈拿吧。”
他还不知从哪学来一句:“没事,女生本来就不该拿那么重的东西啊。”
喜得我~~
这小子,懂得怜香惜玉了!
我未来的媳妇,你有福了!
就连仔爸下班回来,开车进院子里的时候,也让儿子在一旁指点停车。
停那点车,仔爸停了多少次,闭着眼睛都能开进去了。叫儿子帮忙,也是为了让他自小养成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习惯。
儿子一见爸爸回来,就会站到我指定的安全的位置,右手举起:
“往前往前,左转左转。”
“往后一点,要碰到啦!”
仔爸会在车里假装着急:“这样可以了吗?碰到吗?会碰到墙壁吗?”
儿子大声回答:“不会的不会的!”
我觉得,这样也可培养他的分析预知能力。车子如果按照这个线路转过去,会不会与障碍物碰撞?
车子要转过来了,你站在哪里才是安全的?
有一次好搞笑,
爸爸反复地问他:“真得不会碰到吗?”
头两遍,儿子还很耐心地、坚定地回答:“开吧开吧,不会的。”
再多问几次,儿子不耐烦了:“你试试看吧。”扭头回屋了。
留下仔爸与我,一个车里,一个车外,大笑:“这个不负责任的家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