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手机行业杀出重围!
(2012-02-06 21:16:06)
标签:
手机商战机会创新刀锋it |
转折期是大洗牌的阶段,非常血腥,但同时又是市场聚焦效应最强烈的时候,也是新品牌杀出重围成本最低的时候。我们不讨论如何活着的问题,探讨一种在非常时期,用一年时间,达到3年品牌建设效果,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的企业策略。主要从市场心理、产品准备、营销策略、信息发布平台的搭建方面进行阐述。
消费心理:很多消费者听到看到了新产品、新应用的产生,但他们永远是被动接收的一方。身边人已经开始更新换代,自己不跟进就可能落伍或者被人笑话。对新事物的兴趣、盲从、虚荣,以往对价格的敏感,现在是对自己落伍的可能而产生的恐惧。这个时期消费心理特征可以被放大和利用。
产品端:带动行业发展的一定是硬件平带的突破,从业企业市场表现不同,那就是品质控制、目标人群选择、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营销能力带来的差异。转折期,最容易引发市场关注的,就是硬件的领先,手机行业其实就是主频、显示屏,这两个方面获得竞争优势是否可能?
答案是肯定的。IPHONE天马行空的时候,品牌商、研发公司、芯片企业首先考虑的就是苹果的推进节奏,以及自己用多长时间、在哪个时间节点上,能够超越他,至少在自己的领域超越他。2012年,在芯片运算速度和显示技术上,苹果一定会被超越,中国企业也一定有机会成为其中一员。
去年年初,我就开始关注和推动两个研发平台,今年推出1.8G主频智能手机,如果原来有赌博色彩,现在几乎可以说这个赌局从产品端上来看,是肯定成立了。目的就是摆脱跟随者的角色,在行业转折期,能够成为有能力和胆量抢先发位置的人。很多事情,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是胸怀和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视野和胆魄、企业判断力的问题。
跟高通走是一条看似安全,但需要忍耐力的道路;跟三星四核平台走的人,一定会被三星抛出的烟幕弹迷惑,三星今年的旗舰产品绝对不会是四核2G平台;跟MTK走的,那是低端流量路线,属于基本上没有品牌主张的企业的选择。
营销端的大胆选择:搭建一个省地县统一标准的体验店模式和服务模式,放弃所有的专业物流和批发环节。这里面是一个利益分配模式的问题,在产品获得局部竞争优势的时候,这个分配方式不难解决。
暂时放弃短期跟运营商合作的想法,老老实实组织一场商战,在没有获得足够的品牌势能,不能获得跟运营商议价的能力之前,就坚决的实施实销拉动策略,并让企业和体验店获得盈利。看似不可达成,那是对市场缺乏认识,或者没有胆魄和勇气,等下我们谈市场推广。
目标人群选择:30——40岁有稳定收入的人员,这个群体是最难撬动的群体,是家庭的支撑,是社会的推动力量但不是领导力量,属于消费心理成熟同时消费欲望最低的群体。他们需要的是实用,心理上需要的是关心和体贴,那么在媒体选择上、产品利益点打造上、宣传推广内容设计上,全部在这几个方面下工夫。
市场推广:搭建一个以省级媒体为核心的最靠近消费者的信息发布平台,利用省级有线频道和平面,形成最大面的信息发布(俗称广告)。全国性的网络推广以及象征性的卫视投放,内容主要集中在产品信息发布、产品评测、事件营销、意见领袖打造等方面,跟省级信息发布形成交叉覆盖。
赋予省级代理商信息发布的功能,初期其实就是广告对投或者核销费用分配方式的问题,认真去做,其实不难。终端少,信息发布量大,容易形成聚焦,而且管理成本不高。核心集中在产品和信息发布内容的策划上,对公司有一定的系统能力要求,但并不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短期甚至很长时间内,形成单品牌单产品局部信息发布量的绝对优势,这是肯定可以做到的。这对做系统管理和营销出身的人,不是复杂工作。
盈亏分析:别被吓着,产品和销售模型成立的话,这个营销体系的维持,只需要每月3万台的流量,超过3万台,公司和通路环节都会实现盈利,并且是暴利。具体的数据分析,这里不做谈论。
商业模型搭建:在建立体验店体系的同时,把公司的客户服务作为公司未来的核心业务部门,顺势建立一个围绕客户的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分成的三个方面:手机上的应用和下载;围绕客户休闲、娱乐、生活、健康的服务体系的整合;围绕客户家庭的远程监管、电源管理等HOME AUTOMATION
建立这样的体系,也只有在行业转折期才是可行的,而且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这种商业模型具备更大的延展力和想象空间,增加了客户与品牌间的接触点,坚持两年,以后公司可以通过数据库营销产生更大的收益。如何搭建这个体系,以后有机会再谈。
可能面临的对抗:三五码企业可以忽略不计,任何一个环节他们都没有能力和勇气介入;国际品牌不会应招,想办法让他们接招,只要接招,我们就赢定了;国内一线品牌,他们能做出及时反应,那是明年下半年的事情了。
风险控制:大的必须从产品观、服务观、雇佣关系、社会责任上重树企业文化;小的方面从流程、制度以及各环节工作标准上,都要把细节工作提前做到位;公司必须具备3-5个月的市场拉动能力,也就是要准备3个月无收益,5个月盈亏平衡或者微亏的心理准备。
撤出机制:建立起销售和服务体系,以我们的人脉和公司商业模式本身带来的想象力,引进战略投资不是问题。举一个简单例子,让体验店和服务体系结合,未来搭建一个针对老人的近距离服务平台,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就一定是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而且,用户是老人,购买者却不是老人本身,购买者其实就是目前30--40岁的目标人群。
简单预测一下市场结果:乐观的是5个月内,在目前大家茫然、不敢作为的时候,形成规模性市场掠夺的结果,按市场经验看,这个结果一定会形成;最悲观的,是第一款产品维持和形成了市场特点,3-5个月内就需要第二款产品来做市场提升,提前做好产品准备就是了。
简单的结论:产品端和营销端、服务体系搭建、信息发布平台管理和策划,都需要门槛儿,也就是说,不是竞争对手短期敢跟进和能跟进的。这种机会,这样的手段的运用,也只有在行业转折期是最犀利和有效,放在行业稳定期,想在产品端、营销端、商业模型上做出特点,那就只能拿钱和时间来熬了!
深圳手机行业分析:大洗牌刷掉的人会比想象的多,很多人没有经历过行业转折期的血雨腥风,还存在侥幸心理。兵锋入体还不敢奋起拼战,那就只能等死。
有品牌意识的人很少,有品牌能力的人更少。一个真实的例子,一哥们儿在08年想贴一知名品牌,为表示诚意,他做的产品成本价卖给品牌商,再加价200元买出来自己卖,结果一年就把公司亏没有了。。。。。对品牌的渴望,哈哈!却不敢做市场动作,也不会做!
成本超过600元,深圳90%的企业没有推动能力;超过1000,95%的企业不敢碰整机;超过1200元,基本上都会望而却步。
同样是2008年,我在一个知名企业任常务副总裁,当时公司希望在深圳找一个品牌合作的伙伴,我个人设置了层层障碍,把这件事压下来了。事实上,被贴牌企业,在手机界,就没有获得品牌价值提升的例子。深圳手机企业的品牌驱动意识和能力普遍偏低。
市场上有一群人:雷军说自己少年时就有做产品品牌的梦想,很多人认为他是在讲故事。2004年,雷军成为我参与发起的一个公司的个人投资者。那时,他就希望我们做一款类似IPOD的产品,半年后,我的个人结论是:就当时的大中华区基础工业水平,在软件上超过IPOD有可能,硬件上连想都不要想。
那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顺着IPOD这条线,苹果一定会杀进手机行业。我们也希望在手机行业,有能够直接向乔布斯学习和致敬的机会,但前提条件是,大家能够具备相同或者相似的硬件技术环境。其实,今天,这个环境已经形成,做什么样的东西,看的是企业的选择。
转折期特征:老人的退场和新人的崛起;新技术环境的形成;新的销售和服务标准的建立;新市场秩序的逐渐形成和旧体系的日渐衰退;眼球经济效应的放大;英雄辈出。。。。。。
说一个事实:所谓的品牌价值,都是由产品基本功能之外的东西组成,比如说某种增值服务、延伸出来的功能应用;比如说营销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不同;比如说更虚拟的品味、感受。。。。这些东西看似不可捉摸,其实都需要企业的坚持和忍耐,它会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内在力量。
品牌的成长道路各不相同,但经受的磨难的过程却大体相似。这个过程不能跳跃,但在特定市场时期,可以通过产品端、营销端、服务端更加犀利和玩命的方式进行压缩。说的彻底一些,成长起来的品牌,大多是抓住了市场的几个关键时期,比如成长期,再比如现在的转折期。其他的说法,更多的其实是演绎!
所有的企业,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去骚扰别人来获得收益的组织。所以,都别他妈的对别人的市场推广、产品传播太过攻击和挖苦,你不做,是因为你有不做就能获得收益的能力,或者这些你不屑的事情,其实是你没能力做到的事情。
手机行业,在转折期,再大的市场攻势,都是值得的,明年下半年,有人会明白!
给一心做运营商的手机企业一个忠告:你没有获利能力,你也没有没获得品牌提升的机会,因为跟运营商相比,你的影响力不够,产品力不够,品牌号召力也不够!你只不过是700家想干同样事情的人当中的一个,你在每个环节遇到的都可能是2000款同质化产品的竞争。所以,你认为安全的方式,其实风险更大。一个基本道理:人多的地方,不会有风景。
结束:一家之言,可能会变成现实,也可能不会!春节前后见过N个深圳手机企业的老板,想找一个平台建立销售和服务体系,但最后的结论是,跟他们合作,只会加速他们冲向地平面的速度。所以,没有跟他们谈产品的欲望。了解一下他们的企业价值观和市场判断能力,本身就是一个让人痛苦和失望的过程。
有些项目和产品,在某些时期,可以让企业冲上高空,但放到不合适的人手里,可能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