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2011-05-21 19:51: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且行且思 |
浅谈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自新课改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已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源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现代教师已经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并合理地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校应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培训,鼓励支持他们开发、制作教学课件。”另外,在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中提出:“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可见,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应能够适时去运用相关的教学手段,也要适时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已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本届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交流会上执教的《匆匆》一课,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的感受和思考,谈谈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备课和学生预习的良好途径。
在现代计算机社会中,时时处处都会运用到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应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发现它的价值,并进行合理地运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备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优秀的教案和课件进行学习。并且可以通过现代信息网络获得更新的观念和理念,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料,获得更新的教育资讯,并合理的将其整合,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现代的信息平台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知识,查找相关资料,做好前期的预习工作。
在执教《匆匆》一课之前,我就自己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大量关于本篇课文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散文特点等方方面面的资料,这些资料的取得不仅更有利于我理解文本,而且还为我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另外,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在我也选择结合网络课件的多资源共享的优势,将有关朱自清生平、作品、文选和《匆匆》的创作背景等资料放入了网络课件中,通过学生的浏览,使学生初步了解朱自清散文的特点,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为进一步的品析和学习文本做好铺垫。可见,我们的教与学中少不了信息技术的运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上课和学生理解的好帮手。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经常运用相关的多媒体或网络课件。课件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住教师上课所注意的重点,而且还可以使师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
1.
大部分有效性的课件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对于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研究与展现。教师在前期的备课中,寻找并总结出适合于学生掌握的字词,在课上用幻灯片的形式给学生展现出来。学生可以精力集中地进行听课,并且根据老师的提示合理地进行识记。在解决字词的同时,学生也就掌握了学习字词的方法,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还有很多重点词句,教师要用重点的形式把它在幻灯片中展示。学生通过教师出示的语句可以精力集中地去看、去品味,目的性更强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进行点拨、讲解,学生理解上更有目的性。学生通过看屏幕上的语句,加深了他们对重点语句的印象,能够准确地把握中心。
比如:在本次电教课《匆匆》的教学中,在“学习字词”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采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在学习字词这个栏目中,根据本课教材中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及难理解的字的情况,设计了相关自主点击学习的环节。不同层次的同学根据个人需求自主进行学习,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在“对比阅读、体悟情感”这一环节,我抓住文中作者表达情感的重点词句(即比喻句),进行修改后的对比阅读比较,通过对比两个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比喻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效果,这样写既能更好地表达时间稍纵即逝的特点,又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无奈和惋惜之情。在这样的设计下,引导学生重点比较、品析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达到了理解文本和体会情感的多重目标,真是一举数得。在惊叹于设计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想到了多媒体应用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所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重点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
在很多语文课上,我们都需要对相关语句进行适当的补充理解。在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文字或图像资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效果,达到深层次地理解课文的目的。
比如:在“对比阅读、体悟情感”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初步感受到了时间的来去匆匆,然后,我又通过动画演示和小资料中对于时间的计算,帮助学生从多维度的展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日子的流逝,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朗读。这种辅助性的动画展示和时间的计算,增强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和作者对于时间消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另外,在本课的设计中,还有一部分是放给学生自主思考,下节课处理的环节。在体会到时间一去不复返、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和稍纵即逝的特点和作者对时间消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的同时,引导学生课下自主阅读老师提供的大量资料(课文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等资料)思考作者表达的情感仅仅是无奈和惋惜吗?这样不仅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欲望,并且通过这些资料的引领,让学生关注当时的社会背景,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有效工具,通过深入理解和思考,结合背景等资料,我们还可以从文中品味到作者对于时间消逝的不甘,结合作者一生的作为,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想以这样一篇文章唤醒当时人们的时间意识,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而且使得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很好的引导和体现。
另外,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点:在“重点品析,想象拓展”这个环节,通过品读一连串动词,感受时间的稍纵即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然后通过听着钟表走动的声音,拓展想象自己的时间还会怎样过去,进一步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并训练学生生动形象地表达。再通过品读描写作者情绪的词语,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对时间的无奈和惋惜之情。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深入理解和感悟的环境,通过学生的体会、思考、听觉上的感受、落实在书面的表达上,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加深了对文本的体会。
这让我想起了在很久以前听过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堂《有声有色》的作文课。于老师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时提出,让同学们把看到的说出来,学生通过观看色彩明丽的春天的录像,发出了美好的春天的感慨。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学生在于老师的指导下,语言表达能力有显著提高。学生有滋有味地进行讲述。于是,于老师又把那美丽场面加上了声音作陪衬,顿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各个出口成章,视觉的体验加上感性的理解,整个课堂气氛被这有声有色的画面和学生们乐此不疲的学习所感染了,达到了学习于身心愉悦的目的。学生在这种美好的环境中,激情盎然地学完了,当他们把小片段读给在坐的老师听的时候,老师们都被他们那精彩的描述所震撼。我们钦佩于老师的教学本领,而且也从这节课中看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得到了更好的展示和提升。我们怎能不为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而感到惊叹?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运用类似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所以,多媒体资料的补充给学生的感知和理解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给老师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3.学习成果的展示。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都有很多很好的成果或作品,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现。多媒体展现是一种很好的展现方式。例如:我们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我们得意的文章、作品、我们的手抄小报等。多媒体给我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空间。我们班同学就都有自己的得意之作,我往往鼓励他们去创作,去用他们的眼光描述纷繁的世界,并且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文章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大家,通过这种形式的展现,学生的学习和创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在自己创作的同时体验到了展示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三、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讲评的良好平台。
在语文教学的很多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作业等成果进行适当的讲评。在这时候,老师们总会因为没法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作业或作品展现给大家而感到头疼。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教师通过投影仪可以把学生的作品及时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且可以适时地对学会的作业进行全班性的讲解和指导,达到用时最短、实效最高的目的。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通过个别作业找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正,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语文教学的进步。当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带给我们的还不仅仅是以上的这些好处和用途。我们需要更好地在运用中去体会它的奥妙所在。但是,面对这么多纷杂的资料和手段,我们还应该适时、适当地运用,不要盲目地进行,以免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就要很多教师为了达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目的挤占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多媒体演示替代了学生直接和文本的对话……这些都是我们滥用现代信息技术造成的。所以,怎样合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我们面临的很大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从平时的教学应用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
在本次电教展示课的准备和执教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深刻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给师生带来的好处,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的有效,看到了师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发展,这不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吗?
让我们勇立潮头,不断用我们的探索去发现整合的奥秘,开拓适合自己的教学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