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之锦阳关-东门关-磨池岭-道士帽子-南栾宫村穿越
齐长城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建的防御中原各国和楚国的巨大的军事工程。齐长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历代续修,最后完成于战国齐宣王时期,先后筑城历时达二百六十余年。它依山势而筑,西起黄河河畔的济南市长清县广里村,东至黄海海滨是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村入海,沿泰沂山脉,横跨齐鲁大地,迤逦山东十三县,长达千余里。
它建筑在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之中,虽沿线有平谷之地,但多为山岭,长城依山就势而筑。其建筑宏伟,规模壮观,凝聚着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也体现了春秋首霸和战国七雄的东方泱泱大国的强盛雄风。齐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旅游价值。
莱芜市境内的齐长城西起莱城区大槐树乡的芭麻峪村,东至和庄乡的荣科村,横跨大槐树、鹿野、上游茶业口和庄等5个乡镇,穿越后关、长城岭等大大小小28个村庄,历三平山、鸡爪顶、摩池岭、霹雳顶等9座高峰,踞天门关、锦阳关、青石关三道雄关,沿莱芜市北部边界的崇山峻岭,经大大小小224座山头,蜿蜒起伏百里之遥。
錦阳关,位于莱芜市雪野镇章丘莱芜边界上,春秋战国齐长城重要关隘之一,亦名通齐关,锦阳关残垣为青石发碹高六米宽四米进深八米的拱形门,关上平台四周筑有垛口,平台上有关帝庙。两侧尚存部分较为完整的石砌墙体,残高七点五米,最厚处六米。此地既是交通要道,也是军事要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艾陵之战、赢之战均发生于锦阳关和青石关一带。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有的锦阳关是莱芜市在原锦阳关西侧20米处,新建的一座石头城楼。关东建有关帝庙一座,关南1公里处是娘娘庙村,紧靠242省道。

我们去的这天天气预报是阴到多云,远处看上去还是灰蒙蒙的一片。锦阳关西侧长城看上去非常模糊,借助网上照片补充一下。

网上查到的参考照片,山脊的长城脉络清晰,后面依稀看到五指峰。通透度比我们过去的那天好多了。

东侧延展到远处的长城,中间村庄便是鲁地了。鲁地村属莱芜市雪野旅游区,因位处齐长城南,属鲁国地,故名鲁地。

远处正东面对的高峰便是磨池岭了,后面歪头的高峰是道士帽子。这两处便是今天攀登的目标了。 
鲁地村北便是东门关,经过人工整修后,已经没有了沧桑和味道。
磨池岭位于鲁地村东北,海拔689米,因外形象东高西低,表面平坦,酷似一块磨刀石而得名。岭前被开发,不知作为何用?裸露出碎石堆砌的山体。
磨池岭前的小山别样规整,登临后从后面看上去,一座突兀而立的山峰,秀气灵动。
翻过磨池岭后,道士帽子近在眼前。我们刚刚攀过磨池岭,看到天气稍有好转,便决定在路边简单休整,补充一点水分和给养,稍后果然云开雾散,一下子晴朗了起来。
道士帽子山,位于雪野镇鲁地村以东,栾宫村以西,章丘东、西田广村之南,两县之边界,齐长城之间,天然屏障也。山虽不高,海拔700多米,但方圆10里无一比肩者。从正西远望,山高耸形似道士之帽而得名,章丘人称之为南山寨。
道士帽子山势甚为奇险,高峰突立,直插云天,鹰飞难渡,四面皆百米悬崖峭壁,西、北、东三面均不得上,唯南可攀石而上,甚为陡峭,险象环生,令人胆战心惊。齐长城到山南而止,接山崖为障,山以东巨崖绵延几里,长城从山腰逶迤而去,山顶远望十分明显,雄浑壮观。
网上找到有驴友正在奋力攀爬的照片,看上去山势更险峻一些,也是我们这次攀登的线路。
走过道士帽子山顶,下到东侧的垭口一段便是此次登山过程中的险途了。此处页岩层叠、落差较大,而且植被很少,没有抓牢依靠,图片中稍显黄色的竖线便是下行的小径了,由于夹杂部门沙土,更加增加了下撤的难度。看到很多驴友大都绕过道士帽子从垭口处下到沟底奔南栾宫村结束行程。
道士帽子东侧山峰更是壁立万仞,好在从下向上攀,倒也有惊无险。
回望我们走过的部分山脊线,最远处便是磨池岭前的小峰了。
长城从此处绵延向北折向东,去往茶业口镇霹雳尖。

从这边山脊下到东面便是048乡道,处于南栾宫和北栾宫两村之间了。远处依稀看到县道边上便是我们此行的终点--南栾宫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