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针对孩子学习三种不同层次的父母

(2012-05-15 22:06:12)
标签:

教育

父母在帮助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典型地表现出三个不同层次的差异性。比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这是个问题,做父母的部着急,希望改变孩子的学习,不同的父母可能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态度和方式有所不同.

对有些父母来说,改变孩子学习状况意味着现象的改变,他们看到了孩子考试成绩下滑,希望提高孩子考试成绩(现象)以改变孩子的这种学习状况,他们以为只要改变了不满的现象就实现了变革,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都是现象。这些父母实际上是在“学习成绩怎么样?”上考虑孩子的学习。把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定位在提高学习成绩上.这是因为升学考重点学校的依据主要就是学习成绩,对父母来讲这种要求是自然的,但它并不一定代表一个孩子学习的全部意义,孩子可能这次考试成绩上去了,他们就会以为孩子学习不错了,孩子考试成绩下去了,他们又会着急,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状况的反映表现出患得患失,他们并不知道问题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事实上他们只看到了孩子的分数,这个阶段,做父母的只不过是在现象上改变孩子,而不太关注孩子究竟是如何学习的,事实上考试成绩只是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指标之一.而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事实真相.考试本身也具有偶然性,且评价标准

与方式也因不同情景而异,改变考试成绩并不必然改变孩子的学习状况,因此我们说关注在成绩改变上,不是孩子学习的本质改变。

另一些较为聪明的父母则可能看到了孩子学习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希望从孩子的行为习惯上改变孩子,他们实际上是从孩子“如何学习”着手的。他们开始对孩于贪玩、不按时完成作业、做事拖拉、马虎等不当的学习行为进行干预.如在规定的时间强行将孩子掘在桌子前学习,他们认为这就是孩子在学习,至少行为上改变了,这种变化也许是有效的,因为通过强制行为变化能够影响到结果,而且有时这种强制也是必要的.但事实上至少它不是最好的。在强制条件下,孩子未必能够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往往被认为是一件枯燥乏味的苦差事,甚至被认为是父母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完成作业和考试是学习唯一重要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学习是非常被动的,缺少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而且父母使的力气越大,越会增加孩子对学习的厌倦甚至敌视,他们可以做出在学习的样子,但是不按照学习规律或要求去学习.学习效率极低,因为他们的心智形态没有改变,他们没有接受学习,因此最终对提高孩子学习难以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即使在行为方式上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难以持续下去。

再聪明一点的父母则是除了积极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外,更关注按子“为什么学习?怎么对待学习?”的问题.他们把改变孩子学习的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孩子去理解学习对他们自身的意义;如何发现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学习,并在孩子需要时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所以,他们可能通过讲故事、参观博物馆、鼓励孩子参与任何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活动、与孩子一起探讨未来愿望等方式,使孩子发自内心地愿意学习,并且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向父母老师交差,使孩子们懂得学习的好处,不断体会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改变对人、对事物、对事业对未来成长的态度,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披调动起来,学习的干劲也上来了,孩子们追求的不再仅仅是成绩提问(改变现象),也不只是改变某种行为,而是逐步树立起他们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树立起学习的兴趣和信念.学习变得主动起来.如此孩子才会在学习上发生实质性的变革。

这三类父母都希望孩子学习好,在帮助孩子实现学习变革上,由于关注的重心不一样,效果差别很大。在现象层面改变的大多是失败的,在行为层面改变孩子的效果也未必理想,只有真正成功实现了改变孩于的心智模式,又关注行为养成的父母才能够体会到孩子真正的变革与成长。

所以,孩子不爱学习本身不是问题所在,问题是我们没有让孩子理解学习对他的意义,没有让他的自信心获得成长,没有使他在待事待物的思想方法方面有所进步。

李威心理咨询中心是由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威创办。被市教育局,文明办,广播电视局评为优秀心理咨询师。

中心面向各个年龄群体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及帮助。

地址:辽宁省营口市清华路12-25

(现搬迁至平安鑫居家园内门市)

电话:客服电话:156 4070 4647

158 4075 634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