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徐州拾家大院(市级文保)

(2016-12-09 21:16:48)
标签:

转载

http://s11/mw690/0018LUzLzy76uDzWoZA4a&690
拾家大院分东、中、西三院,每列四进院,每院都有门楼、门厅、干道、厢房、客厅、堂楼等建筑,都是正偏布局。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四合套成,体现了徐州地方乡土建筑的风格。
从上图看,中院保存较好,有正房,厢房,会客厅。东院损毁严重,仅存一进院,二进院过道房和部分东厢房。西院存过道房和正房,但正房改动较大。
http://s7/mw690/0018LUzLzy76uDLhjmKd6&690
西院。曾为拾屯乡政府大门。
  拾姓在全国属于稀少姓。但拾氏家族是徐州当地的“名门望族”。关于拾氏家族的由来,有一个故事在村里世代口口相传:拾家大院始祖石旺原是山西洪洞县人,因随朱元璋打天下,战功卓著、韬略过人、武功出奇,为朱元璋所重用,任御林军总领、粮草押运官二职。一次,他负责率领漕运船队运送朝纲,抵达京城时误了时辰,按大明律例本应受罚。皇帝因他曾立下战功,并不怪罪,只是说他姓石不妥,石在船上,不利航行,因此赐其“拾”姓。数年后,拾旺告老还乡经过此地,看到此处南有九里青山,后有小龟山,再往北一马平川,实乃风水宝地,便携家带眷屯居于此。朱元彰念其功高德厚赐其巨款建宅,并将九里山北直到微山湖地约2000顷封赐于拾旺,故此拾屯得名。

http://s7/mw690/0018LUzLzy76obAFMZU56&690
这里曾凝聚拾屯村历史文化的精髓,见证拾氏家族群发展壮大的不凡历史,但如今它更像是一颗蒙上岁月风尘的珍珠,寂寞地散落在繁华背后。
http://s4/mw690/0018LUzLzy76obCN55hd3&690
  “徐州城北十八屯”是明代徐州的卫屯,拾屯就肇始于明初屯田,是这些屯子里是最大的一个,分为拾东、拾西两个村,拾家大院古建筑群就位于拾东村。http://s14/mw690/0018LUzLzy76obENf9X3d&690
据《拾氏族谱》乾隆二十九年《初修宗谱序》写道:“始祖讳旺,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氏,尔时从龙有功,迁徙来徐,授军田,入卫籍,赐姓为拾,后嗣子孙世袭昭信校尉(明代武散官名,正六品),以故终明之世,吾家之世职犹存也。”

  道光十八年《二修宗谱序》写道:“当前明洪武创业之年,吾先人从之有功,嗣后龙飞南天,四海一统,赏给勋臣之裔,仿古分田之制。我始祖石旺留徐,入卫籍,授军田,赐姓拾,且世世子孙世袭昭信校尉拾伍正百户等衔。……万历年间,火焚家谱,遂令我几世几传之纪绩,茫无足证。迨我朝清顺治四年,设卫官守备,统辖卫事,我家世职因之减裁,继此之后,凡我族姓有家道之稍可支持者,经年漕务,南运北交,不敢以私事误公。”

  由以上两段文字来看,“拾”姓为明朝皇帝赐姓,拾屯肇始于明初的屯田。拾屯始祖拾旺因打仗立功,“授军田,入卫籍,赐姓拾”,授正百户一职,并由后世子孙世袭。直至明朝末年,拾家人还担任着世袭的职务。到清朝时,仍保留着“卫籍”,继续进行屯田、漕运等。

  这处被称为当地“活化石”的古建筑群,凝聚了拾屯村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拾氏家族的发展壮大。

http://s11/mw690/0018LUzLzy76obGEeuKaa&690
西院正房悬空的台阶。
http://s13/mw690/0018LUzLzy76obIcBEU7c&690
西院正房。屋顶改动较大,已无古建遗迹。
http://s9/mw690/0018LUzLzy76obK69oQ78&690
曾经的拾家大院西院正房,曾经的乡政府会堂,只留下荒芜。
http://s11/mw690/0018LUzLzy76obM1lXQ6a&690
因荒废多年,年久失修,这里早已不复当年的容貌,只是在人迹罕至处,静候寻路人。
http://s2/mw690/0018LUzLzy76obNx81X41&690
西院厢房。
http://s8/mw690/0018LUzLzy76pGRE8ezb7&690
厢房屋顶。
http://s10/mw690/0018LUzLzy76pGTu2rD39&690

http://s4/mw690/0018LUzLzy76pGW3m5d23&690
青石房基。
http://s2/mw690/0018LUzLzy76pGYpSaB61&690
南院墙。
http://s15/mw690/0018LUzLzy76gcUNOmWce&690
很有年代感的东院大门。
http://s14/mw690/0018LUzLzy76pKSQnuJ0d&690
门枕石。
http://s3/mw690/0018LUzLzy76pHdJ6Aq32&690
再来一张很有年代感的东院大门近景图。
http://s15/mw690/0018LUzLzy76pHf7mt8fe&690
时代之门。门里门外,两个世界。

http://s1/mw690/0018LUzLzy76gd5Q0G440&690
如今破败不堪的拾家大院。
http://s2/mw690/0018LUzLzy76gd923Dj71&690
荒芜的东院。
http://s1/mw690/0018LUzLzy76gdbVyMg80&690

http://s2/mw690/0018LUzLzy76gdeCNrz81&690
摇摇欲坠的院墙。
http://s1/mw690/0018LUzLzy76gdhpKN240&690
青石墙基。
http://s16/mw690/0018LUzLzy76pB9DZsXef&690
拾家大院的东院墙。
http://s13/mw690/0018LUzLzy76pBcPHA02c&690
东院大部已是一片树林。
http://s9/mw690/0018LUzLzy76pBeZ5lCe8&690
中院的东墙。
http://s6/mw690/0018LUzLzy76pBhbuqF45&690

http://s6/mw690/0018LUzLzy76pBjjBCl15&690
中院的东墙。2011年,拾家大院被列为徐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0/mw690/0018LUzLzy76pBmgyffb9&690

http://s13/mw690/0018LUzLzy76pBrdpqAbc&690
掩映在一片树林里的拾家大院。
http://s4/mw690/0018LUzLzy76pBtQwo323&690
拾家大院院北200米处的拾氏宗祠建于民国四年,  解放后至1980年,拾氏宗祠被当作兵工厂和学校使用,  再往北约500米处立有拾张氏节孝坊,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亲笔所提“节孝”二字,惜毁于文革,今已无存。
http://s4/mw690/0018LUzLzy76pBw2hFhd3&690
东院墙http://s11/mw690/0018LUzLzy76uGQiomSda&690
拾家大院的中院。大门常年不开,一次偶然路过,大门半掩,终于有机会进入参观。
http://s1/mw690/0018LUzLzy76pBBRm6Y50&690
保存相对较好的中院二进院的正房。
http://s11/mw690/0018LUzLzy76pCcHdImda&690
中院二进院的正房,硬山式砖木结构。
http://s15/mw690/0018LUzLzy76pCe09UG3e&690
看着山脊雕刻有含吉祥寓意的图案,想象曾经光鲜无比的拾家大院。
http://s1/mw690/0018LUzLzy76pCfLNcYe0&690
三进院的东厢房。随着岁月的变迁,自上世纪80年代,拾家大院荒废至今,庭院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而房屋也由于年代久远又屡遭风雨侵蚀,已经破旧不堪,甚至面临坍塌的危险。
http://s8/mw690/0018LUzLzy76pCifEfd77&690
中院三进院的正房。杂草,垃圾,爬山虎。。。
http://s11/mw690/0018LUzLzy76pCkl9P49a&690

http://s11/mw690/0018LUzLzy76pCnF1Ym4a&690
有人来挖过宝?
http://s7/mw690/0018LUzLzy76pDICfeSc6&690

http://s11/mw690/0018LUzLzy76pDKDRtU1a&690
中院会客厅。
http://s16/mw690/0018LUzLzy76pDNKz9lcf&690
内柱。
http://s1/mw690/0018LUzLzy76pDPfER290&690
客厅面阔三间,八槫屋六槫栿对前后乳栿用两柱。
http://s2/mw690/0018LUzLzy76pFuSziV71&690
客厅东北角屋面已坍塌。
http://s12/mw690/0018LUzLzy76pFwDKaf1b&690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附近庞庄煤矿、王庄煤矿、宝应煤矿的开采相继造成拾东村老村庄居民房屋损毁、农田下陷,全村3600亩范围内均形成不同程度的塌陷,居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大片良田变成湖面,老村庄、房屋开裂下沉,自2003年起,村民陆续迁至三环北路沿线两侧。拾家大院附近的居民已很少,已是徐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宅的未来会怎样,是维修?建成景点或民居民俗博物馆、还是继续荒芜破败下去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