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鸿清讲书法》系列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
2016年12月26日
《吴鸿清讲书法》系列微课目录
一、《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一、二、土、工)》6 1.“一”的写法6 2.“二”的写法6 3.“工”的写法6 4.“土”的写法6 二、二、《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三、王、玉、主、五)》7 5.“三”的写法7 6.“王”的写法7 7.“玉”的写法7 8.“主”的写法8 9.“五”的写法8 三、《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十、士、干、午、牛)》9 10.“十”的写法9 11.“士”的写法9 12.“干”的写法9 13.“午”的写法10 14.“牛”的写法10 四、《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半、平、开、升)》11 15.“平”的写法11 16.“半”的写法11 17.“开”的写法12 18.“升”的写法12 五、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口、田、曰、白、而)13 19.“口”的写法13 20.“田”的写法13 21.“曰”的写法14 22.“白”的写法14 23.“而”的写法14 六、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中、四、日、目、自)15 24.“中”的写法15 25.“四”的写法16 26.“日”写法16 27.“目”的写法16 28.“自”的写法17 七、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囗、因、国)18 29.“囗”的写法18 30.“因”的写法18 31.“国”的写法19 八、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门、问;用、月)19 32.“门”的写法19 33.“问”的写法20 34.“用”左撇的写法:20 35.“月”左撇的写法:21 九、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人、入、个、合)21 36.“人”的写法21 37.“入”的写法22 38.“个”的写法22 39.“合”的写法22 十、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今、令、全、金)23 40.“今”的写法23 41.“令”的写法23 42.“全”的写法24 43.“金”的写法24 十一、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木、本、禾、米、果)25 44.“木”的写法25 45.“本”的写法26 46.“禾”的写法26 47.“米”的写法27 48.“果”的写法27 十二、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人 足 是 走)28 49.底部“人”的写法28 50.“足”的写法28 51.“是”的写法29 52.“走”的写法:30 十三、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未、朱、末、来)30 53.“未”的写法30 54.“朱”的写法31 55.“末”的写法31 56.“来”的写法32 十四、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大、太、天、夫、失)33 57.“大”的写法33 58.“太”的写法33 59.“天”的写法34 60.“夫”的写法34 61.“失”的写法34 十五、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火、又、皮、义、文)35 62.“火”的写法35 63.“又”的写法35 64.“皮”的写法36 65.“义”的写法36 66.“文”的写法37 十六、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八、公、六、其)37 67.“八”的写法37 68.“公”的写法37 69.“六”的写法38 70.“其”的写法38 十七、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厂、左、在、右、有)39 71.“厂”的写法39 72.“左”的写法39 73.“在”的写法40 74.“右”的写法40 75.“有”的写法41 十八、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力、勿、万、方)42 76.“力”的写法42 77.“勿”第一撇的写法:42 78.“万”长的写法43 79.“方”点的写法:43 十九、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马 鸟 了 子)43 80.“马”的写法43 81.“鸟”的写法44 82.“了”的写法45 83.“子”的写法45 二十、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手、于、乎)46 84.“手”的写法46 85.“于”的写法46 86.“乎”的写法47 二十一、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豕、家、象)47 87.“豕”的写法47 88.“家”的写法48 ① 向左下方落笔;48 89.“象”的写法48 二十二、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小、少、句、弓)49 90.“小”的写法49 91.“少”的写法50 92.“句”的写法50 93.“弓”的写法51 二十三、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己、已、也、毛)51 94.“己”的写法51 95.“已”的写法52 96.“也”的写法52 97.“毛”的写法53 二十四、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儿、元、见)53 98.“儿”的写法53 99.“元”的写法54 100.“见”的写法54 二十五、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几、风、九)55 101.“几”的写法55 102.“風”(风)的写法55 103.“九”的写法56 二十六、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心、志、我、衣)56 104.“心”的写法56 105.“志”的写法57 106.“我”的写法58 107.“衣”点的写法:58 二十七、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鱼、冬、复)59 108.“鱼”的写法59 109.“冬”的写法60 110.“复”的写法60 二十八、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水、永、年、書)61 111.“水”的写法61 112.“永”的写法62 113.“年”的写法63 114.“書”的写法63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一、二、土、工)》 “一”的写法 “一”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 ④ 接近四分之三处略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轻提笔尖,自然收笔。 注意: ① 中锋运笔;用笔尖运行。 ② 收笔的瞬间笔力要轻,否则末端可能是方形的。
“二”的写法 “二”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形态略凹;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④ 向长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二”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 ④ 接近四分之三处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注意: ① 中锋运笔; ② 收笔的瞬间笔力要轻,否则末端可能是方形的。
“工”的写法 “工”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略停; ④ 向竖画起笔的方向引笔。
“工”中竖的形态像撇,写法: ① 承接第一横笔势,向下落笔; ② 转向右下方运笔,笔力略重; ③ 推向下,略向左运笔; ④ 至末端向长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工”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 ④ 接近四分之三处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注意: ① 中锋运笔; ② 运笔动作要连贯。 “土”的写法 “土”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土”中竖的写法 ① 向左下方轻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向长横起笔处引笔。
“土”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 ④ 接近四分之三处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二、《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三、王、玉、主、五)》 “三”的写法 “三”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带凹度;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第二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第二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略向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将至末端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长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注意:线条形态微微拱起。
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中轴线横向运笔; ④ 接近四分之三处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注意: ① 三横的间距要一致。 ② 三个横的形态不同。 ③ 运笔动作要连贯。 “王”的写法 “王”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有凹度;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第二横起笔处引笔。
第二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弯向右、略向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竖画起笔处引笔。 注意:二横的形态不同。
“王”竖画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略)向左推笔; ③ 向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向长横起笔处引笔。
“王”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 ④ 接近四分之三处略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注意: ① 三个横的形态不同。 ② 运笔动作要连贯。
“玉”的写法 “玉”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注意凹度;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第二横起笔处引笔。
“玉”第二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向右上方运笔;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中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注意:笔力轻-重-轻
“玉”竖画的写法: ① 向下轻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笔力稍重;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转向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向长横起笔处引笔。
“玉”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 ④ 接近四分之三处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⑥ 向右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玉”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笔力较轻;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向左下方略出尖。
“主”的写法 “主”点的写法: ① 向左下方轻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略停顿; ③ 转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向第一横起笔的方向出锋; ⑤向第一横起笔处引笔。
“主”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轻-重-轻; ③ 向第二横起笔处引笔。
“主”第二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竖画起笔的方向引笔。
“主”竖画的写法: ① 向左下方轻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笔力稍重; ③ 向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向长横起笔处引笔。
“主”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 ④ 接近四分之三处略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五”的写法 “五”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注意凹度;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横折起笔处引笔。
“五”的横折的写法: ① 向下、略向右轻落笔; ② 转向右,略向上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运笔; ④ 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⑤ 向撇的起笔处引笔。 注意:转弯的地方都略做停顿
“五”字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③ 向长横起笔方向引笔。
“五”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 ④ 接近四分之三处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十、士、干、午、牛)》 “十”的写法 “十”字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 ④ 接近四分之三处略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十”字中竖的写法: ① 向左下方轻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较匀,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士”的写法 “士”字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中轴线向右向右运笔; ④ 将至末端略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⑥ 向竖的起笔方向引笔。
“士”的中竖的写法: ① 向左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士”末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 ④ 将至末端略向右下方运笔,笔力稍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干”的写法 “干”的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形态略凹; ③ 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向长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干”字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 ④ 将至末端略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竖的起笔方向引笔。
“干”中竖的写法: ① 向左下方轻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穿过中线后笔力较匀; ⑥ 至末端出尖。
“午”的写法 “午”撇的写法 ① 向左下方轻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加重,但较匀;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提笔出锋。
“午”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笔力较轻; ④ 向长横起笔处引笔。
“午”的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 ④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⑥ 收笔后向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午”的中竖的写法: ① 向左下方轻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转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尖。
“牛”的写法 “牛”字撇的写法 ① 向下、略向右落笔,笔力较轻;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重;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出锋。
“牛”字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笔力较轻;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笔力较轻; ④ 向长横起笔处引笔。
“牛”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 ④ 将至末端略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⑥ 收笔后向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牛”的中竖的写法: ① 向下轻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转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穿过中线后笔力稍重,较匀; ⑥ 至末端出尖。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半、平、开、升)》 “平”的写法 “平”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轻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形态略凹;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左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平”左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转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重; ③ 转向右点起笔的方向出锋。
“平”的右点的写法: ① 向下轻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向长横起笔的方向出锋。
“平”字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 ④ 接近四分之三处略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竖的起笔方向引笔。
“平”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略向左推笔; ③ 向下运笔,笔力较匀; ④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穿过中线后笔力稍重,较匀; ⑥ 至末端出尖。
“半”的写法 “半”左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提笔;(提笔?) ④ 在顿笔的末端落笔; ⑤ 向右点起笔方向挑出。(我看完所在的稿件后,对这个点的写法还是有点迷糊。是往右挑的点都要提笔吗?那“平”的左点、“金”的左点还有“心”的上点不是这样写的?)
“半”右点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向短横的起笔方向出锋。
“半”短横的写法: ① 笔尖朝左、略向上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长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半”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 ④ 接近四分之三处略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竖的起笔方向引笔。
“半”竖的写法: ① 向下轻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转向下运笔,笔力较匀; ⑤ 穿过中线后笔力稍轻,较匀; ⑥ 至末端出尖。
“开”的写法 “开”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形态略凹;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长横起笔处引笔。
“开”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穿过右竖向右运笔; ④ 接近四分之三处略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左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开”左撇的写法: ① 向下轻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轻而匀; ③ 穿过长横向下运笔,笔力轻而匀,略带弧度; ④ 转向左下方运笔; ⑤ 至末端出锋; ⑥ 向竖的起笔方向引笔。 注意:撇的弧度
“开”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略向左推笔; ③ 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穿过长横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写到竖的三分之二处笔力逐渐加重; ⑥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升”的写法 “升”第一撇的写法 ① 向左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向长横起笔的方向出锋。
“升”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穿过右竖向右运笔; ④ 略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左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升”左撇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轻而匀; ③ 穿过长横向下方运笔,笔力轻而匀,线条略带弧度; ④ 过二分之一处弯向左下方运笔; ⑤ 至末端出锋; ⑥ 向竖的起笔方向引笔。
“升”竖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中段较匀;至1/3处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三分之二处笔力逐渐加重; ⑥至末端顿笔; ⑦ 向左上方钩出。 注意: ① 注意撇的弧度。 ② 推笔肚的时候不要提笔。 ③ 竖的中间部分要细,中锋运笔,线条略带弯度。 ④ 书写时要注意运笔的节奏。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口、田、曰、白、而) “口”的写法 “口”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重; ③ 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 向横起笔的方向运笔。
“口”横折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提笔; ④ 调整笔锋,在横的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⑤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轻而匀 ⑥ 至末端向下横起笔的方向运笔。
“口”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运笔,过中线笔力略重; ③ 将至末端略向右下方运笔; ④ 与竖搭接后自然收笔。 注意: ① 书写的节奏:轻重快慢。 ② 横的末端提笔要离开纸,然后调整笔锋写竖。这样的写法有利于练习书写节奏。开始的时候横竖的搭接可能有明显的痕迹,熟练之后就可以搭得自然。
“田”的写法 “田”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向下运笔; ③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重; ④ 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⑤ 至末端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田”横折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速度较匀; ③ 至末端转向右下方顿笔; ④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向左下方略顿笔; ⑥ 向短横起笔的方向钩出。 注意:写右竖快收笔时,笔尖不动,向左上方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田”中间“十”字的写法: 短横: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 ③ 穿过竖后笔力逐渐减轻;笔力轻-重-轻; ④向中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中竖: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转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尖; ⑥向末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田”末横的写法: ① 在左竖末端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轻而匀; ③ 过中轴线后向右运笔; ④ 与竖钩搭接后自然收笔。
“曰”的写法 “曰”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重; ③ 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曰”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提笔; ④调整笔锋,向右下方顿笔; ⑤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⑥ 至末端向左下方略顿笔; ⑦ 向短横起笔的方向钩出。
“曰”中间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形态略凹;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末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曰”末横的写法: ① 在左竖末端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轻而匀; ③ 过中线后向右运笔; ④ 与竖钩搭接后自然收笔。
“白”的写法 “白”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向竖起笔的方向迅速出锋。
“白”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 向横折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白”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较匀; ⑤ 过二分之一处笔力逐渐加重; ⑥ 至末端向左下方略顿笔; ⑦ 向短横起笔的方向钩出。
“白”中间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末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白”末横的写法: ① 在左竖末端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过中线后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渐轻,与竖钩搭接后自然收笔。
“而”的写法 “而”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向短撇起笔处引笔。
“而”短撇的写法: ① 顺势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转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向竖起笔处出锋。
“而”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重; ③ 向右运笔,笔力较重; ④ 向下运笔,笔力稍轻; ⑤ 至末端向横折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而”横折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转向右下方运笔; ④ 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将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⑥ 向左侧短竖起笔的方向钩出。
“而”中间两竖的写法: 左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注意弯度; ③ 至末端向右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右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注意弯度; ③ 末端较细,自然收笔。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中、四、日、目、自) “中”的写法 “中”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略向下运笔,笔力较重; ③ 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向横折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中”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提笔; ④ 调整笔锋,在横的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⑤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⑥ 至末端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中”下横的写法: ① 在竖画的末端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③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和竖衔接后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⑤ 向中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中”中竖的写法: ① 向下轻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穿过下横后笔力稍重,较匀; ⑥ 至末端出尖。
“四”的写法 “四”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重; ③ 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 向横折竖起笔的方向运笔。
“四”横折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提笔; ④ 调整笔锋,在横的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⑤ 推向下,略向左方运笔,笔力轻而匀; ⑥ 向左下方顿笔; ⑦ 至末端向中撇起笔的方向钩出。
“四”中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下运笔,笔力均匀; ③ 过中线弯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向右侧竖弯的起笔处引笔。
“四”中竖弯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下运笔; ③ 至中线转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向末横起笔处引笔。
“四”末横的写法: ① 在左竖末端向右下方轻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轻而匀; ③ 与竖钩搭接后自然收笔。
“日”写法 “日”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重; ③ 转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向横折的起笔处引笔。
“日”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向左略推笔; ⑤ 向下方运笔,笔力轻-重; ⑥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⑦向中横起笔的方向钩出。
“日”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形态略凹;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④ 向末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日”末横的写法: ① 在左竖末端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③ 接近竖钩后自然收笔。
“目”的写法 “目”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重; ③ 转向下运笔,笔力均匀,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向横折起笔处引笔。
“目”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提笔; ④调整笔锋,向右下方顿笔; ⑤ 略向左推笔; ⑥ 转向下方运笔,笔力重-轻-重; ⑦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⑧ 向中横起笔的方向钩出。
“目”中上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形态略凹;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向下横起笔处引笔。
“目”中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形态不凹;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向末横起笔处引笔。
“目”末横的写法: ① 在左竖末端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略向上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③ 接近竖钩后自然收笔。
“自”的写法 “自”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重;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向左竖起笔的方向出锋。
“自”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轻; ③ 向下运笔,笔力轻而匀,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向横折起笔处引笔。 注意:竖的弯度
“自”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向左略推笔; ⑤ 向下方运笔,笔力轻-重; ⑥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⑦ 向中横起笔的方向钩出。
“自”中上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形态略凹;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向下横起笔处引笔。
“自”中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形态不凹;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向末横起笔处引笔。
“自”末横的写法: ① 在左竖末端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略向上运笔,笔力轻-重-轻,速度较快; ③ 接近竖钩后自然收笔。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囗、因、国) “囗”的写法 “囗”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轻; ③ 向下运笔,笔力较匀; ④ 穿过横线略向左运笔,笔力稍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囗”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略向左推笔; ⑤ 向下方运笔,笔力重-轻-重; ⑥ 穿过横线笔力逐渐加重; ⑦ 将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⑧ 向左上方钩出,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囗”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略向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穿过中轴线向右运笔,笔力略加重; ④ 至末端略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轻。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因”的写法 “因”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稍重; ③ 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较匀; ④ 到三分之二处略向左运笔,笔力稍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横折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因”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提笔; ④ 调整笔锋,向右下方顿笔; ⑤ 略向左推笔; ⑥ 向下方运笔,笔力较轻;穿过横线笔力逐渐加重; ⑦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⑧ 向中横起笔的方向钩出; ⑨ 向中横起笔方向运笔。
“大”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撇的写法: ① 向下,略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向下运笔; ④ 穿过横转向左下方运笔; ⑤ 至末端出锋;向点起笔处引笔。
点的写法: ① 向右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将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④ 向下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因”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略笔力较轻。
“国”的写法 “国”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弯向右下方略顿笔; ② 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较匀; ③ 写到二分之一处略向左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横折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国”横折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略向左推笔; ⑤ 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轻而匀; ⑥ 近三分之一处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⑦ 将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⑧ 向“玉”第一横起笔处钩出。
“玉”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由重转轻;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第二横起笔处引笔。
“玉”第二横的写法: ① 承接第一横的笔势,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由重转轻;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中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玉”竖画的写法: ① 顺势向右落笔; ② 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向第三横起笔处引笔。
第三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向点起笔处引笔。
点的写法: ① 向右略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将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④ 向末横起笔处引笔。
“国”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略笔力较轻,自然收笔。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门、问;用、月) “门”的写法 “门”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下运笔,笔力略重; ③ 穿过横线略向左运笔,笔力较匀; ④ 至末端略顿笔; ⑤ 向点起笔的方向钩出。
“门”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提笔; ④ 在末端向右落笔; ⑤ 向横起笔的方向挑出。
“门”横折竖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提笔; ④ 调整笔锋,向右下方顿笔; ⑤ 略向左推笔; ⑥ 向下运笔,笔力较匀,过横线后笔力逐渐加重;注意弯度; ⑦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⑧ 向左,略向上推笔肚,带出钩尖。
“问”的写法 “问”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轻落笔; ② 转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穿过横线略向左运笔; ④ 至末端略顿笔; ⑤ 向点起笔的方向钩出。
“问”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提笔; ④ 在末端向右落笔; ⑤ 向横起笔的方向挑出。
“问”横折竖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转向右下方顿笔; ④ 略向左推笔; ⑤ 转向下,略向左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⑥ 过三分之一处略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⑦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⑧ 向左,略向上推笔肚,用笔肚带出钩尖。
“口”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重; ③ 转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口”横折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横末端提笔; ④ 向右下方顿笔; ⑤ 转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⑥ 至末端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口”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将至末端略向右下方运笔; ④ 与竖搭接后自然收笔。
“用”左撇的写法: “用”左撇的写法: ① 向左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向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④ 即将穿过横线向左下方运笔; ⑤ 至末端出锋; ⑥ 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注意撇的弧度。
“用”横折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运笔,速度逐渐加快; ③ 至横末端提笔; ④ 调整笔锋,在横的末端向右下方略顿笔; ⑤ 向左推笔; ⑥ 向下,略向左运笔; ⑦ 过三分之一处略向右运笔; ⑧ 将至末端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⑨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⑩ 向左,略向上推笔肚,带出钩尖,向横起笔处引笔。
“用”中间上横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下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用”中间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过中线向右运笔,笔力较匀;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中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用”中竖的写法: ① 向下、略向右落笔,笔力较轻;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笔力加重;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较匀; ⑤ 至末端出尖。
“月”左撇的写法: “月”左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轻而匀; ③ 向下运笔,笔力轻而匀; ④ 穿过横线向左下方运笔,笔力略重; ⑤ 至末端出锋; ⑥ 向横折起笔处引笔; 注意撇的弧度。
“月”横折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横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略向左推笔; ⑤ 向下,略向左运笔; ⑥ 即将穿过横线略向右运笔; ⑦ 将至末端向下运笔,笔力加重; ⑧ 向左下顿笔; ⑨ 向左,略向上推笔肚,用笔肚带出钩尖; ⑩ 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月”中间上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笔力稍轻; ④ 向第二横起笔处引笔。
“月”中间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 ③ 穿过中轴线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注意两横的形态不同。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人、入、个、合) “人”的写法 “人”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均匀; ③ 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人”捺的写法: ① 向右轻落笔; ② 马上转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重顿笔; ④ 向右运笔,运笔过程中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注意:顿笔后不要提笔,用笔肚带出笔锋。
“入”的写法 “入”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入”捺的写法: ① 向右上方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均匀; ③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至底部重顿笔; ⑤ 向右运笔,运笔过程中笔力逐渐减轻; ⑥ 至末端出锋。
“个”的写法 “个”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向左推笔; ③ 向左下方运笔,穿过斜线笔力逐渐加重; ④ 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注意:线条粗细和弯度的变化。
“个”捺的写法: ① 向右上方落笔; ② 马上弯向右方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重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个”竖画的写法: ① 向下,略向右落笔,笔力较轻;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稍重;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较匀; ⑤ 至末端出锋。
“合”的写法 “合”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向左推笔; ③ 向左下方运笔,过斜线笔力逐渐加重; ④ 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注意:线条粗细和弯度的变化。
“合”捺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马上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重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合”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形态略凹;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④ 向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合”“口”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稍重; ③ 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口”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速度逐渐加快; ③ 至横末端提笔; ④ 调整笔锋,在横的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⑤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快; ⑥ 至末端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口”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与竖搭接后继续向右下方运笔,末端笔力稍轻,自然收笔。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今、令、全、金) “今”的写法 “今”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向左推笔; ③ 向左下方运笔,穿过斜线笔力逐渐加重; ④ 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注意:线条粗细和弯度的变化。
捺的写法: ① 向右轻落笔; ② 马上转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重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点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略向下运笔,笔力较重; ③ 转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向横起笔的方向出锋。
“今”横折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推向左下方运笔; ⑤ 至末端略顿笔; ⑥ 向左上方出尖收笔。
“令”的写法 “令”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向左推笔; ③ 向左下方运笔,穿过斜线笔力逐渐加重; ④ 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注意:线条粗细和弯度的变化。
捺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马上转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重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向下,略向右运笔; ③ 弯向右、略向下运笔,笔力较重; ④ 弯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向横起笔的方向出锋。
“令”横的写法: ①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③至末端出尖,提笔。
“令” 下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令”下点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过二分之一处向下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全”的写法 “全”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向左推笔; ③ 向左下方运笔,穿过斜线笔力逐渐加重; ④ 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注意:线条粗细和弯度的变化。
捺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马上转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重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全”字“王”的写法: 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第二横起笔处引笔。
第二横的写法: ① 承接第一横的笔势,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自然收笔; ④ 向竖画起笔处引笔。
竖画的写法: ① 顺势,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向第三横起笔处引笔。
第三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穿过中线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将至末端,略向右下方运笔,笔力减轻; ⑤ 至末端自然收笔。
“金”的写法 “金”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向左推笔; ③ 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穿过斜线笔力逐渐加重; ④ 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注意:线条粗细和弯度的变化。
捺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马上转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重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金”字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加重,较匀;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第二横起笔处引笔。
“金”字第二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过中线向右,略向下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⑤ 向竖画起笔处引笔。
竖画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向左点起笔处引笔。
“金”左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向右点起笔处挑出。 “金”右点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左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将至末端向末横起笔处出锋。
末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轻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将至末端向右略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木、本、禾、米、果) “木”的写法 “木”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略向右下方顿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竖画起笔处引笔。
“木”竖钩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写到竖的三分之二处笔力逐渐加重; ⑥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⑦ 向左上方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⑧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木”撇的写法: ①压着“木”的竖画向右下方落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木”捺的写法: ①在竖的左侧向右下方落笔; ②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至底部重顿笔; ④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至末端出锋。
“本”的写法 “本”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略向右下方顿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竖画起笔处引笔。
“本”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略向左推笔; ③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将至末端笔力加重; ⑤ 向左上方钩出; ⑥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本”撇的写法: ①压着“木”的竖画向右下方落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本”捺的写法: ①在竖的左侧向右下方落笔; ②向右方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至底部重顿笔; ④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至末端出锋。
“本”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禾”的写法 “禾”第一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略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横起笔处引笔。
“禾”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略向右下方顿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竖画起笔处引笔。
“禾”竖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略向左推笔; ③ 转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写到竖的三分之二处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⑥向左上方平推笔肚,带出笔锋; ⑦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禾”撇的写法: ①压着“木”的竖画向右下方落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禾”捺的写法: ①在竖的左侧向右下方落笔; ②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至底部重顿笔; ④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至末端出锋。
“米”的写法 “米”左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提笔; ④ 在顿笔的底部落笔; ⑤ 向右点起笔的方向挑出。
“米”右点的写法: ①向右下方顿笔; ②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至末端向横起笔的方向出锋。
“米”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略向右下方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竖画起笔处引笔。
“米”竖钩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穿过横后笔力逐渐加重; ⑥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⑦ 向左上方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⑧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米”撇的写法: ① 压着竖向右下方落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米”捺的写法: ① 在竖的左侧向右下方落笔; ②向右方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至底部重顿笔; ④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至末端出锋。 “果”的写法 “果”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重; ③ 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减轻,速度较快; ④ 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果”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提笔; ④ 调整笔锋,在横的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⑤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轻而匀 ⑥ 至末端向上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果”头中间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向笔力减轻; ④ 向下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果”头下横的写法: ① 在左竖末端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轻而匀; ③ 与竖搭接后自然收笔 ④向长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果”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略向右下方顿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竖画起笔处引笔。
“果”竖钩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穿过横后笔力逐渐加重; ⑥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⑦ 向左上方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⑧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果”撇的写法: ① 压着竖向右下方落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果”捺的写法: ① 在竖的左侧向右下方落笔; ②向右方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至底部重顿笔; ④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至末端出锋。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人 足 是 走) 底部“人”的写法 底部“人”撇的写法: ①向右下方顿笔; ②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逐渐减轻; ③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人”捺的写法: ①在撇画内向右落笔; ②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至底部重顿笔; ④向右运笔,运笔过程中笔力逐渐减轻; ⑤至末端出锋。
“足”的写法 “足”“口”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口”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速度逐渐加快; ③ 至横末端提笔; ④ 调整笔锋,在横的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⑤ 转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快; ⑥ 至末端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口”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与竖搭接后自然收笔; ④向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足”中竖的写法: ① 向右,弯向下顿笔; ②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自然收笔; ④向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足”点的写法: ①向右下方顿笔; ②向左下方推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至末端出锋; ④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足”底部“人”撇的写法: ①向右下方顿笔; ②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足”底部“人”捺的写法: ①向右落笔; ② 快速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至底部重顿笔; ④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至末端出锋。
“是”的写法 “是”“日”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向下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横折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日”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转向右下方顿笔; ④ 向左推笔; ⑤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⑥ 至末端自然收笔; ⑦ 向中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日”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下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日”末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稍重;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长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是”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斜线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中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是”中竖的写法: ① 向右,略向下顿笔; ② 转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自然收笔; ④向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是”点的写法: ①向右下方顿笔; ②向左推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至末端向撇起笔的方向出锋。
“是”底部“人”撇的写法: ①向右下方顿笔; ②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是”底部“人”捺的写法: ①向右落笔; ② 快速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至底部重顿笔; ④向右运笔,运笔过程中笔力逐渐减轻; ⑤至末端出锋。
“走”的写法: “走”“土”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④ 向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土”中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向长横起笔处引笔。
“土”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将至末端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下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走”中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向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走”点的写法: ①向右下方顿笔; ②向左推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至末端向撇起笔的方向出锋。
“走”底部“人”撇的写法: ①向右下方顿笔; ②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走”底部“人”捺的写法: ①向右落笔; ② 快速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至底部重顿笔; ④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至末端出锋。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未、朱、末、来) “未”的写法
“未”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第二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未”第二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略向右下方顿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竖画起笔处引笔。
“未”竖钩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加重;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写到竖的三分之二处笔力逐渐加重; ⑥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⑦ 向左上方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⑧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未”撇的写法: ①压着“木”的竖画向右下方落笔; ②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未”捺的写法: ①在竖的左侧向右下方落笔; ②向右方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至底部重顿笔; ④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至末端出锋。 “朱”的写法 “朱”第一撇的写法: ① 向左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重;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朱”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第二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朱”第二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略向右下方顿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竖画起笔处引笔。
“朱”竖钩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加重;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写到竖的三分之二处笔力逐渐加重; ⑥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⑦ 向左上方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⑧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朱”撇的写法: ①压着“木”的竖画向右下方落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朱”捺的写法: ①在竖的左侧向右下方落笔; ②向右方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至底部重顿笔; ④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至末端出锋。 “末”的写法
“末”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穿过竖画向右运笔,笔力加重;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下横起笔处引笔。
第二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竖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末”竖钩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较匀; ⑤ 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加重; ⑥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⑦ 向左上方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⑧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末”撇的写法: ①压着“木”的竖画向右下方落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末”捺的写法: ①在竖的左侧向右下方落笔; ②向右方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至底部重顿笔; ④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至末端出锋。
“来”的写法 “来”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左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来”左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右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来”右点的写法: ①向右,略向下顿笔; ②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至末端向横起笔的方向出锋。
“来”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穿过斜线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略向右下方顿笔;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竖画起笔处引笔。
“来”竖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写到竖的三分之二处笔力逐渐加重; ④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⑤ 向左上方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⑥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来”撇的写法: ①压着“木”的竖画向右下方落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来”捺的写法: ①在竖的左侧向右下方落笔; ②向右方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至底部重顿笔; ④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至末端出锋。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大、太、天、夫、失) “大”的写法 “大”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大”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加重; ③ 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过横画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大”捺的写法: ① 在横撇交叉处落笔; ② 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重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太”的写法 “太”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稍重;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太”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加重; ③ 向下运笔,笔力减轻; ④ 过横画后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注意:撇的弧度。
“太”捺的写法: ① 在横撇交叉处落笔; ② 向右方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重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太”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重; ③ 向左下方出锋。
“天”的写法 “天”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形态略凹;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第二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天”第二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加重;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天”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下运笔,笔力较匀; ③ 穿过横画略向左运笔,笔力较匀; ④ 过二分之一处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天”捺的写法: ① 在横撇交叉处落笔; ② 向右方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略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夫”的写法 “夫”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略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形态略凹;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第二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夫”第二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稍重;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夫”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加重;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较匀; ⑤ 穿过第二横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⑥ 将至末端向左运笔,笔力较匀; ⑦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⑧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夫”捺的写法: ① 在横撇交叉处落笔; ② 向右方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略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失”的写法 “失”第一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失”第一横的写法: ① 压着第一撇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形态略凹;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第二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失”第二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稍重;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失”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加重; ③ 向下运笔,笔力较匀; ④ 穿过第二横画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⑤ 将至末端向左运笔,笔力较匀; ⑥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⑦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失”捺的写法: ① 在横撇交叉处落笔; ② 向右方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火、又、皮、义、文) “火”的写法 “火”左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提笔; ④ 在末端落笔; ⑤ 向右点起笔的方向挑出。
“火”右点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火”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加重;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轻而匀; ⑤ 过中线逐渐转向左下方运笔; ⑥ 将至末端笔力稍重; ⑦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⑧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火”捺的写法: ① 在撇画上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方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重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又”的写法 “又”横折撇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向右下方顿笔; ③ 转向右上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提笔; ⑤ 调整笔峰,向右下方落笔; ⑥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轻; ⑦ 穿过中心线笔力略重,较匀; ⑧ 将至末端向左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⑨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⑩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又”捺的写法: ① 向右上方落笔; ② 快速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皮”的写法 “皮”横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轻而匀; ③ 至横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压住笔尖,向左下方平推笔肚,带出笔峰; ⑤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皮”左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笔力加重; ③ 向下运笔,笔力轻而匀,略带弯度; ④ 过横线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皮”第三笔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 穿过横线略向左运笔;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横折撇起笔方向引笔。
“皮”横折撇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向右运笔,笔力较轻; ③ 至末端弯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捺起笔方向引笔。。 注意弧度
“皮”捺的写法: ① 向右上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义”的写法 “义”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提笔; ④ 在顿笔的底部落笔; ⑤ 向撇起笔的方向挑出。
“义”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左推笔; ③ 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轻; ④ 穿过中轴线后笔力逐渐加重; ⑤ 将至末端向左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⑥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⑦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注意弯度和弧度。
“义”捺的写法: ① 向右上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文”的写法 “文”点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向横起笔的方向出锋; ④ 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文”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将至末端略向右下顿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撇起笔处引笔。
“文”撇的写法: ① 在接近中轴线处向右下方落笔; ② 推向下,略向左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穿过中轴线后笔力稍重; ④ 将至末端向左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注意撇的弧度。
“文”捺的写法: ① 向右上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八、公、六、其) “八”的写法 “八”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撇的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八”捺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重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公”的写法 “公”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过三分之一处笔力逐渐加重; ④ 至撇的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公”捺的写法: ① 向右上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重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公”短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③ 至撇的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提起笔的方向引笔。
“公”提的写法: ① 顺势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公”点的写法: ① 向右略向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将至末端向下运笔,笔力减轻;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六”的写法 “六”第一点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向下,略向右运笔; ③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稍重; ④ 弯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向长横起笔的方向出锋。
“六”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接近四分之三处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撇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六”撇点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弯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六”最后一点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向右,略向下运笔,笔力减轻; ③ 至末端略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其”的写法 “其”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笔力较轻;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穿过右竖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略向右下方运笔,笔力减轻; ⑤ 向左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其”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笔力较轻;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向下运笔,笔力较匀; ④ 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向右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其”右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竖的二分之一处笔力逐渐加重; ④ 至末端向短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其”中间两个短横写法: 上横: ① 向右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④ 向下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下横: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长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其”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向右下方顿笔; ③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轻; ④ 穿过右竖后向右运笔; ⑤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⑥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⑦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其”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右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其”最后一点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将至末端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减轻;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厂、左、在、右、有) “厂”的写法 “厂”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向右运笔,笔力稍重;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厂”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下运笔,笔力较匀; ③ 穿过横线弯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左”的写法 “左”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将至末端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左”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均匀;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工”短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工”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注意凹度;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竖画起笔的方向引笔。
“工”中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工”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过二分之一处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在”的写法 “在”第一笔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将至末端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在”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均匀; ④ 将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左竖笔的方向引笔。
“在”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较轻; ③ 近二分之一处略向左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土”短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土”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注意凹度;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竖画起笔的方向引笔。
“土”中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将至末端向左下方运笔; ④ 至末端向长横起笔处引笔。
“土”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右”的写法 “右”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③ 过中心线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右”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均匀; ④ 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口”左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右”“口”左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稍重; ③ 向下运笔,笔力减轻,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出尖; ⑤ 向横折竖起笔的方向运笔。
“口”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横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向下横起笔的方向运笔。
“口”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与竖搭接后向右下方顿笔; ④ 至末端笔力较轻,自然收笔。
“有”的写法 “有”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③ 将至末端向右,略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有”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均匀; ④ 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月”左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月”左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④ 向横折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月”横折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上方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轻; ③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轻顿笔; ④ 向左推笔; ⑤ 向下运笔; ⑥ 过三分之二处略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⑦ 将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⑧ 向左上方推笔肚,带出笔锋; ⑨ 向短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月”中间上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向第二横起笔处引笔。
“月”中间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向右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力、勿、万、方) “力”的写法 “力”横折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加快; ③ 至末端提笔出锋; ④调整笔锋,在横的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⑤向左下方运笔; ⑥近三分之二处笔力逐渐加重; ⑦将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⑧向左上方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⑨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力”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笔力较轻;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勿”第一撇的写法: “勿”第一撇的写法: ① 向左下方落笔,笔力较轻;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勿”横折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逐渐加快; ③ 至末端弯向右下方顿笔; ④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将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⑥向左上方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⑦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勿”第二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撇的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第三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勿”第三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撇的末端迅速出锋。 注意:两撇的笔法相同,但形态不同。
“万”长的写法 “万”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过中轴线后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万”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注意弧度;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万”横折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转向左下方运笔; ④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加重; ⑤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⑥向左上方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方”点的写法: “方”点的写法: ① 向左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加重; ③ 弯向左下方运笔,笔力减轻; ④ 至末端向横起笔的方向出锋。
“方”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过中轴线后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方”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笔力加重;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方”横折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转向左下方运笔; ④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加重; ⑤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⑥向左上方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马 鸟 了 子) “马”的写法 “马”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提笔; ⑤ 调整笔锋,在横的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⑥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⑦ 至末端出锋; ⑧ 向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马”的左竖的写法: ①向右落笔; ②弯向右下方运笔; ③至二分之一处弯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④至末端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马”横折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转向右下方运笔; ④ 至末端转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⑥ 向横起笔的方向推出笔锋; ⑦ 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马”最后一笔横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鸟”的写法 “鸟”撇的写法: ①向下,略向右下方落笔; ②向右下方顿笔; ③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鸟”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向右下方略顿笔; ④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向左竖起笔的方向挑出; ⑥ 向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鸟”点的写法: ①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加重; ③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向左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鸟”左竖的写法: ①向下落笔; ②弯向右下方运笔; ③至二分之一处弯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④至末端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鸟”横折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过二分之一处向右运笔; ④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略重; ⑤ 至末端转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⑥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⑦ 向横起笔的方向推出笔锋; ⑧ 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鸟”最后一笔横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了”的写法 “了”挑的写法: ①向右落笔; ②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加快;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了”撇的写法: ① 顺势向右上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加快;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了”竖弯钩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写到竖的三分之二处,略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⑥ 向左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子”的写法 “子”挑的写法: ①向右上方落笔; ②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加快;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子”撇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转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加快;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子”竖钩的写法: ① 向左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穿过横弯向下方运笔; ④ 写到竖的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⑥ 向左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⑦ 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子”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穿过竖后向右运笔; ⑤ 接近四分之三处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⑥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手、于、乎) “手”的写法 “手”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手”上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长横起笔处引笔。
“手”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接近四分之三处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竖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手”竖钩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转向下,略向右运笔; ④ 写到竖的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⑥ 向左上方推笔肚,带出笔锋。
“于”的写法 “于”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形态略凹;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长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于”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 ⑤ 接近四分之三处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⑥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⑦ 向竖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于”竖钩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穿过横向下运笔; ④ 写到竖的三分之二处,略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⑥ 向左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乎”的写法 “乎”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左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乎”左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提笔; ④ 在顿笔的底部落笔; ⑤ 向右点起笔的方向挑出。
“乎”撇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向横起笔的方向迅速出锋。
“乎”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 过中轴线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重; ⑥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⑦ 向竖弯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乎”竖弯钩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 ③ 向下,略向右运笔; ④ 穿过长横后向下运笔; ⑤ 写到竖的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⑥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⑦ 向左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注意弧度。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豕、家、象) “豕”的写法 “豕”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形态略凹; ③ 将至末端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豕”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竖弯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豕”竖弯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略向下运笔,笔力较匀; ③ 转向下,略向左运笔;注意弧度; ④ 将至末端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⑥ 向左上方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⑦ 向第二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注意:第二、三撇和右撇之间运笔的动作要连贯。“豕”第二、三撇的写法与同第一撇相同,形态和出锋的方向不同。
“豕”右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豕”捺的写法: ① 向右方下落笔; ② 向右方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重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家”的写法 “家”第一点的写法: ① 向左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转向左点起笔的方向出锋; ④ 向左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家”第二点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左下方顿笔;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横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家”横钩的写法: ① 向右方下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弯向右下方顿笔; ④ 向左下方推出笔锋; ⑤“豕”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豕”横折撇的写法: ① 向右方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形态略凹; ③ 至末端略提笔; ④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竖弯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注意:第二、三撇和右撇之间运笔的动作要连贯。“豕”第二、三撇的写法与同第一撇相同,形态和出锋的方向不同。
“象”的写法 “象”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横折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象”第二笔横折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转向右,略向下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左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象”左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加重; ③ 推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出尖; ⑤ 向横折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象”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轻而匀,速度较快;注意弯度; ③ 至横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向左下方运笔,笔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尖; ⑥ 向竖画起笔的方向引笔。
“象”中间竖画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向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向下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象”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轻而匀,速度较快; ③ 至横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象”第二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竖弯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象”竖弯钩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二分之一处略向左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⑤ 向左上方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⑥ 向第三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注意:第三、四撇和右撇之间运笔的动作要连贯。“象”第三、四撇的写法与同第一撇相同,形态和出锋的方向不同。
“象”右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象”捺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重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小、少、句、弓) “小”的写法 “小”竖钩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下运笔,笔力较重; ④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⑤ 向左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⑥ 向左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小”左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提笔; ④ 在顿笔的底部落笔; ⑤ 向右点起笔的方向挑出。
“小”右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略向下运笔,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少”的写法 “少”竖钩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⑥ 向左上方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⑦ 向左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少”左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提笔; ④ 在顿笔的底部落笔; ⑤ 向右点起笔的方向挑出。
“少”右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略向下运笔,笔力减轻; ④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少”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句”的写法 “句”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转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句”横折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运笔; ④ 向右下方顿笔; ⑤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⑥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⑦ 向左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⑧ 向“口”左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句”“口”左竖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减轻,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向横折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口”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横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向横起笔的方向运笔。
“口”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与竖搭接后略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弓”的写法 “弓”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加快; ③ 至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弓”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与竖搭接后向左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弓”竖折折钩左竖的写法: ①向右下方落笔; ②弯向下,略向左运笔; ③弯向左下方运笔,笔力稍重; ④至末端向右上方运笔写横,笔力较匀; ⑤ 将至末端转向右下方运笔; ⑥ 至末端向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⑦ 近二分之一处向左下方运笔,笔力加重; ⑧ 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⑨ 向左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己、已、也、毛) “己”的写法 “己”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加快; ④ 至横末端提笔; ⑤ 调整笔锋,在横的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⑥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⑦ 向第二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己”第二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竖连接后自然收笔; ④ 向竖弯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己”竖弯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均匀; ③ 到竖末端转向右略向下运笔; ④ 向右,略向上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顿笔; ⑥ 笔尖不动,向上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已”的写法 “已”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向右下方顿笔; ③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加快; ④ 至横末端提笔; ⑤ 调整笔锋,在横的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⑥ 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⑦ 向第二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已”第二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竖连接后自然收笔; ④ 向竖弯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已”竖弯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均匀; ③ 到竖末端转向右略向下运笔; ④ 向右,略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顿笔; ⑥ 笔尖不动,向上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也”的写法 “也”横折钩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提笔; ⑤ 调整笔锋,在横的末端向右下方顿笔;推向左下方运笔; ⑥ 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⑦ 向中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也”中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竖弯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也”竖弯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均匀; ③ 到竖末端弯向右略向下运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顿笔; ⑥ 笔尖不动,向上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毛”的写法 “毛”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毛”上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④ 向长横起笔处引笔。 “毛”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竖弯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毛”竖弯钩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向右下方顿笔; ③ 弯向下运笔,笔力减轻,较匀; ④ 到竖末端转向右,略向下运笔; ⑤ 转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⑥ 至末端向右上方顿笔; ⑦ 向上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儿、元、见) “儿”的写法 “儿”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向下运笔,笔力较匀; ④ 过二分之一处,弯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竖弯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儿”竖弯钩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向下运笔,笔力减轻,较匀; ④ 将至末端弯向右下方运笔; ⑤向右,略向下运笔; ⑥至末端向右上方顿笔; ⑦向上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注意: ① 钩是难度最大的笔画,写好钩的关键就是一个字“推”,钩是推出来的。 ② 推笔肚的时候不要提笔,要压着笔推; ③ 当能够熟练退出三角形的钩时,再写竖弯的部分; ④ 竖弯的部分要细,中锋运笔线条就圆。
“元”的写法 “元”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将至末端向右运笔,笔力减轻; ④ 至末端向长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元”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接近四分之三处向右运笔,笔力稍重。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元”中“儿”撇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笔力较轻;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竖弯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元”中“儿”竖弯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均匀; ③ 将到竖末端弯向右下方运笔; ④ 再向右,略向上运笔; ⑤ 至末端向右上方顿笔; ⑥ 向上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见”的写法 “见”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稍重; ③ 向下运笔,笔力较轻,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向横折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见”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横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推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减轻,注意斜度; ⑤ 过竖二分之一处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⑥ 至末端笔力较轻; ⑦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见”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④ 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速度加快;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竖弯钩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见”竖弯钩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弯向右,略向下运笔; ④ 向右,略向上运笔; ⑤ 至末端向右上方顿笔; ⑥ 向上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几、风、九) “几”的写法 “几”左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较匀; ③ 穿过横线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至撇末端顿笔; ⑤ 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出钩; ⑥ 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几”横折弯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上方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提笔; ④ 向右下方顿笔; ⑤ 转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较匀; ⑥ 向下运笔,笔力较轻; ⑦ 将到竖末端弯向右下方运笔; ⑧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⑨ 至末端向右上方顿笔; ⑩ 向上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風”(风)的写法 “風”(风)左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 ③ 弯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较匀; ④ 穿过横线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撇末端略顿笔; ⑥ 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出钩; ⑦ 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風”(风)横折弯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转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较匀; ⑤ 向下运笔; ⑥ 接近横线向右下方运笔; ⑦ 至末端顿笔; ⑧ 向上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⑨ 向短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風”(风)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重而匀;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左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風”(风)“口”左竖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稍重; ③ 向下运笔,笔力较轻,速度较快; ④ 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風”(风)“口”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横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口”下横的写法: “風”(风) ① 在左竖的末端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运笔,笔力较匀; ③ 穿过中线向右运笔; ④ 与竖搭接后自然收笔; ⑤ 向中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風”(风)中撇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向下运笔,笔力笔力逐渐减轻; ④ 穿过横线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向提起笔的方向迅速出锋; ⑥ 向提起笔的方向引笔。
“風”(风)提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逐渐减轻,速度加快;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風”(风)“风”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九”的写法 “九”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向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④ 穿过横线向左下方运笔; ⑤ 将至末端向左,略向下运笔 ⑥ 至撇的末端迅速出锋; ⑦ 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九”横折弯钩的写法: ① 向右轻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略向右下方顿笔; ⑤ 转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⑥ 到竖末端弯向右略向下运笔; ⑦ 向右运笔; ⑧ 至末端向右上方顿笔; ⑨ 向上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心、志、我、衣) “心”的写法 “心”左点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向左下方运笔; ④ 至末端提笔,调整笔锋; ⑤在底部落笔; ⑥向卧钩起笔的方向挑出。
“心”卧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穿过中轴线向右,略向下运笔; ④ 至末端向右上方顿笔; ⑤ 按住笔尖不动,向左上方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⑥ 向中间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心”中间点的写法: ① 向右上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转向右点起笔的方向挑出; ④ 向右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心”右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志”的写法 “志”“士”的写法: “士”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将至末端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士”中竖的写法: ① 向下,略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向下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士”下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将至末端向右运笔,笔力稍重;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心”左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心”左点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向下运笔; ④ 至末端提笔,调整笔锋; ⑤在底部落笔; ⑥向卧钩起笔的方向挑出。
“心”卧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穿过中轴线向右,略向下运笔; ④ 至末端向右上方顿笔; ⑤ 向左上方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⑥ 向中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心”中间点的写法: ① 向右上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向右点起笔的方向挑出; ④ 向右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心”右点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我”的写法 “我”短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略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我”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穿过竖线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竖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我”竖钩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将至二分之一处笔力逐渐加重; ⑥ 将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⑦ 向提起笔的方向推出笔锋; ⑧ 向提起笔的方向引笔。
“我”提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戈钩起笔的方向引笔。
“我”戈钩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向右,略向下运笔,笔力加重; ③ 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穿过撇后笔力逐渐加重; ⑤ 至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⑥ 向上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⑦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注意:戈钩的斜度,弯度。
“我”长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我”点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转向左下方迅速出锋。
“衣”点的写法: “衣”点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转向横起笔的方向迅速出锋; ④ 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衣”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形态略凹; ③ 将至末端向右,略向下运笔;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⑤ 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衣”长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竖提起笔的方向引笔。
“衣”竖提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下方运笔,笔力加重,较匀。 ③ 向下运笔,笔力较匀; ④ 至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⑤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⑥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⑦ 向右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衣”右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转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捺起笔处引笔。
“衣”捺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方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略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鱼、冬、复) “鱼”的写法 “鱼”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横折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鱼”横折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运笔,笔力加重;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出锋; ⑤ 向左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鱼”“田”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稍重; ③ 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笔力较轻; ⑤ 向横折起笔的方向引笔。
“鱼”“田”横折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弯向右下方顿笔; ④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向“十”短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鱼”“田”“十”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轻而匀;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十”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鱼”中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向下一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鱼”“田”末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与竖搭接后向长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鱼”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转向右下方顿笔; ③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过中线向右运笔; ⑤ 接近四分之三处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⑥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收笔。
“冬”的写法 “冬”短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略向左推笔; ③ 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横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冬”横撇的写法: ① 向右顿笔; ② 略向左缩; ③ 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④ 过横线向左,略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⑥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冬”捺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方下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冬”两点的写法: ① 向右上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转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转向右下方顿笔; ⑤ 提笔; ⑥ 在顿笔的右下侧落笔; ⑦ 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⑧至末端迅速出锋。 注意:两点运笔轻重的节奏。
“复”的写法 “复”短撇的写法: ① 向左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第一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复”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形态略凹;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日”左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复”“日” 左竖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加重; ③ 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笔力减轻,自然出尖; ⑤ 向横折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日”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上方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向左推笔; ⑤ 向下运笔,笔力重-轻-重; ⑥ 至末端向中横起笔的方向钩出。
“日”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末横起笔的方向运笔。
“日”末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接近竖钩向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复”下部第一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横折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复”横折撇的写法: ① 向右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过二分之一处向左,略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复”捺的写法: ① 向右上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重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楷书基本部件的写法(水、永、年、書) “水”的写法 “水”竖钩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穿过横线笔力逐渐加重; ⑥ 将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⑦ 向左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⑧ 向提起笔的方向引笔。
“水”左边提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水”左撇的写法: ① 在提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右侧短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水”右侧短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水”捺的写法: ① 在竖钩左侧向右下落笔; ② 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重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永”的写法 “永”点的写法: ① 向左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提笔; ④ 在顿笔的末端落笔; ⑤ 向横起笔的方向出锋; ⑥ 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永”横折竖钩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至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④ 向左推笔; ⑤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⑥ 过二分之一处笔力逐渐加重; ⑦ 将至末端向左下方顿笔; ⑧ 向左上方平推笔肚,用笔肚带出笔锋; ⑨ 向提起笔的方向引笔。
“永”左边提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永”左撇的写法: ① 在提末端向右,略向下顿笔; ②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将至末端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⑤ 向右侧短撇起笔的方向引笔。
“永”右侧短撇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推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至末端迅速出锋 ④ 向捺起笔的方向引笔。
“永”捺的写法: ① 在竖钩左侧向右下落笔; ② 向右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底部重顿笔; ④ 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出锋。
“年”的写法 “年”撇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弯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④ 至末端出锋; ⑤ 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年”第一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重而匀;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下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年”第二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转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④ 向点起笔的方向引笔。
“年”点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转向长横起笔的方向出锋; ③ 向长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年”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中轴线后横向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较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年”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略向左推笔; ③ 向下运笔,笔力较匀; ④ 至末端笔力较轻,自然收笔。
“書”的写法 “書”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③ 至横末端提笔; ④ 调整笔锋,在横的末端向右下方顿笔; ⑤ 推向左下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⑥ 至末端向长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書”(书)长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顿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③ 过右竖后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将至末端向右下方运笔;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第三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書”(书)第三横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轻而匀; ④ 与右竖衔接后向第四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書”(书)第四横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 ③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将至末端向右运笔;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第五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書”(书)第五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穿过中轴线后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加重; ④ 将至末端略向右下方运笔,笔力加重; ⑤ 至末端笔力减轻; ⑥ 向中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書”(书)的中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顿笔; ③ 略向左推笔; ④ 向下运笔,笔力逐渐减轻; ⑤ 至末端向“曰”左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書”“曰”左竖的写法: ① 向下落笔; ② 弯向右下方运笔,笔力加重; ③ 向下(略向右)运笔,笔力逐渐减轻,速度较快。 ④ 至末端向“曰”横折竖起笔的方向引笔。
“書”“曰”横折竖的写法: ① 向右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逐渐加重,速度较匀; ③ 将至末端向右运笔; ④ 至末端转向右下方顿笔; ⑤ 推向下略向左运笔,笔力较匀; ⑥ 至末端向左下方略顿笔; ⑦ 向短横起笔的方向钩出; ⑧ 向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書”“曰”中间短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弯向右上方运笔,笔力稍重; ③ 至末端笔力减轻,向下一横起笔的方向引笔。
“書”“曰”末横的写法: ① 向右下方落笔; ② 向右上方运笔,笔力较匀; ③ 与竖钩搭接后自然收笔。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