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上阙”,还是“词的上阕”?
李学开
某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9.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试题中“词的上阙”“词的下阙”写法有误,类似的错误在报刊书籍中和网络中屡见不鲜。
阕(què),形声字,从门癸声,《说文•门部》释为“事已闭门也”,表示祭祀完毕,把门关上。后引申为“终了,完毕”。《后汉书•马融传》:“礼乐既阕,北辕反旆,至自新城,背伊阙,反洛京。”张协《七命》:“繁肴既阕,亦有寒羞。”乐曲结束,自然是“终了”,所以也叫“阕”。张衡《东京赋》:“《王夏》阕,《驺虞》奏。”苏源明《秋夜小洞庭离宴诗并亭》:“源明歌云云,曲阕,袁子曰:‘君公行当挥翰右垣,岂止典胄米廪邪?’”再后来乐曲每一次终止为一阕。《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马融《长笛赋》:“曲终阕尽,余弦更兴。”词本来是配乐歌唱的,具有乐曲的性质,所以一首词也称为一阕。另外,一首词的一段也叫一阕,如上阕、下阕。
阙(què),也是形声字,从门癸声,《说文》:“阙,门观也。”徐锴曰:“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本指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名“观(guàn)”。《战国策•齐策六》:“人有当阙而哭者,求之则不得,去之则闻其声,王知之乎?”《古诗十九首》之三:“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后引申为帝王所居之处,朝廷。《汉书•朱买臣传》:“诣阙止书,书久不报。”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阙,读quē时,还可以作“空隙”“缺口”“亏损”“过失”“弊病”讲。
由此可见,词与“阙”没有任何关系,不能以“阙”计,试题中“词的上阙”“词的下阙”应写为“词的上阕”“词的下阕”。
(本文发表于2016年6月6日《语文学习报·高中教师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