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邵雍先生墓志铭》
(2015-12-12 11:52:40)
标签:
转载 |
【转载】
程颢作《邵雍先生墓志铭》
----郭彧 整理
整理者按:本文采自南宋吕祖谦《皇朝文鉴》。《宋元学案•百源学案下》:“明道铭其墓曰:‘鸣呼先生,志豪力雄。阔步长趋,凌高厉空。探幽索隐,曲畅旁通。在古或难,先生从容。有《问》有《观》,以饫以丰。天不懸牛苋酥住CV在南,伊流在东。有宁一宫,先生所终。’”《二程外书》卷二十一有一记录:“尹子曰:邵尧夫家以墓志属明道,许之。太中、伊川不欲。因步月于庭,明道曰,颢以得尧夫墓志矣。尧夫之学,可谓安且成。太中乃许。”又李贽《藏书》邵雍传中记:“程颢志其墓,曰:‘昔七十子学于仲尼,其传可见者惟曾子,所以告子思,子思所以授孟子者耳。其余门人,各以其材之所宜为学。虽同尊圣人,所因而入者,门户则众矣。况后此千余岁,师道不立,学者莫知其从来。独先生之学为有传也。语成德者,昔难其居。若先生之道,就所至而论之,可谓安且成矣。’”
程颢作《邵雍先生墓志铭》
昔七七子学于仲尼,其传可见者惟曾子,所以告子思,而子思所以授孟子者耳,其余门人各以其材之所宜为学。虽同尊圣人,所因而入者,门户亦众矣。况后此千余岁,师道不立,学者莫知所从来。独先生之学为有传也。先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于穆修伯长。推其源流,远有端绪,今穆李之言及其行事概可见矣。而先生纯一不杂,汪洋浩大,乃其所自得者多矣。然而名其学者,岂所谓门户之众,各有所有而入者与?语其成德者,昔难其居。先生之道,若就所至而论之,可谓安且成矣。先生有书六十卷,命曰《皇极经世》,古律诗二千篇,题曰《击壤集》。先生之葬,衬于先莹。实其终之年,孟冬丁酉也。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程颢
程颢(hào)(1032年-1085年),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出生于湖北黄陂。嘉佑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程颢曾和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 北宋哲学家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