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三年(陈晓旭)


标签:
杂谈梦回红楼怀念小旭 |
分类: 梦回红楼 |
梦里三年
陈晓旭
一梦醒来已三秋
对着满桌丰盛的佳肴,大家不禁黯然,没有人忍心饮干那杯美酒,因为都知道,酒意阑珊时,筵席便要散了。
这是秋天,是《红楼梦》的第三个秋天。每一个曾经播种的人都有了金黄色的收获。这是春天里的希冀,他们流了汗,流了血,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因此,他们在秋天里收获了。
三年,充满辛苦与欢乐的三年。当年的一群黄毛丫头都长大了,原来满头黑发的导演也是两鬓花白。曾经发誓不拍完《红楼梦》不结婚的李耀宗,也即将结束单身汉的生活,与“探春”小姐结为百年之好了。
我默默举杯,在心里祝愿他们幸福。
语言在这里会显得苍白,所以谁也没有说什么,只是举起酒杯,在无言之中回味着许多难忘的事情。
在灯火辉煌中,我看见了“袭人”(这三年,我们总是吵嘴,有时我会把她气得发疯)她微笑着向我跑来,我连忙招架:“你一来,我可就要设防了。”
她摇头笑着:“不,我们停战了。现在,我俩干一杯!”
她在我的杯子里倒满了酒,我们举起酒杯,她笑着;“说点什么吧,没有火药味儿的。”
我歪着头儿问她:“今后,我们还能有机会吵架吗?”
一句话竟使她默然了,我看见眼泪从她黑黑的眼睛里流出来。我轻轻搂住她,笑嘻嘻地拍拍她的头,心里却也早已不是滋味了。
女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凑在一起,谈论着过去和将来。她们已不是当年的丑小鸭了,三年的磨练使她们成熟而自信。她们正满怀壮激向往着更广阔的天地。
但愿沧桑的人世不要磨灭了她们从前的一份纯真。
我多么留恋那四月的圆明园呵!留恋那盛开的桃花,那条蜿蜒的小路,那些为选择一个理想角色而苦恼的女孩子。
那里洒满了我芬芳的回忆,那里珍藏着我最美丽的梦想,那是一个多么难忘的春天呵!一梦醒来已经三年了。
别了,同舟共济的朋友!别了,相恋三年的《红楼梦》!别了,这段终生难忘的时光。
不要强咽那杯惜别的苦酒
不要把离愁写在你紧蹙的眉头
不要开口,让我把你最后的微笑印在心上
然后,在心里道一声珍重
这就够了
这就足够了
本文作者:陈晓旭
(全文完)
二十年前的陈晓旭
http://s11/orignal/48e9c3de3ef3e29f9fa0a
二十年后的陈晓旭
http://s8/orignal/48e9c3deec832add3aa07
一点读后感:
关于《红楼梦》,从一问世起就有许许多多的人在研究,并由此而产生乐不同的派别。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在孜孜不倦地读它,研究它。可以这么说,一个真正喜欢这部书的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研究透这部伟大的著作。从这一点,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中关于红楼梦的讲座所引起的反响可见一斑。
《红楼梦》是一面镜子,但不同的人,从这面镜子中得到的东西会各不相同。史学家看到政治斗争;建筑学家看到园林设计;文家家专注于诗词歌赋戏曲;红尘男女看到爱情;美食家看到食谱,医学工作者看到偏方。。。。。。如此等等,决定对《红楼梦》的阅读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比较全面的基础学科知识,对《红楼梦》的感受必须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历。在一部伟大的著作面前,也是对真假文学爱好者大浪淘沙的试金石。
《红楼梦》电视剧拍成已经很多年乐,基本上每一年或者每隔一年就会在电视上再次播放。当越来越多的古装戏或者韩剧充斥屏幕的时候,这部戏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正在渐渐远去。当各种各样的媒体特别是网络成为生活中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时,对以纸张作为承载媒体的阅读正在远离人们的生活。我对《红楼梦》的认识和接触开始于电视剧,然后是小说,然后再看电视剧,然后再读小说,然后是百家讲坛,央视的“艺术人生”红楼二十年再聚首,然后是一些红学家的相关著作。当我在结束一天匆忙的工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斜依在枕上一页一页翻过一部书成为在上海生活中最温暖和充实的记忆。
对陈晓旭的关注,始于央视的艺术人生,在我个人看来,从记事起到现在接近三十年的时光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也就是这部电视剧乐,前无来者,至于后,从现在这些古装电视剧看来,我想恐怕也难有超越,当然,我不反对一些人对现在流行的古装戏的热爱。
看过艺术人生之后,我才开始了解到这部同样伟大的电视剧的产生经过,可以说,看看现今的电视作品,当时一班人对艺术的严肃态度值得我们长久地尊敬和学习,从当时还是孩子的演员和现在已经作古的顾问、书法家启功等一批老一代红学家,在我看来,无一不充满乐可爱,他们承载重托,为我们献上乐一部与小说同样经典的音画盛宴。
写文时陈晓旭还是一家公司的老总,从艺术人生中我看到乐她戏外的一面,她端庄、幽默、敏捷、甚至有一些高傲,或许是爱屋及乌,或许她就是不具备这些品质,我也可能同样喜欢她,何况我仍然无法挥去书中的林妹妹的形象。
世间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