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练习漫画分镜功力的方法

(2015-09-18 17:40:40)
标签:

杂谈


有朋友来问分镜功力要怎么练。

多看电影,多看别人的漫画,确实是笔者经常会建议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潜移默化的方法——不费脑子,通过阅读培养你的“分镜感”。

但是这样的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因人而异的,同样看那么多电影、那么多漫画的两个人,可能出来的风格和感觉,还有个人对分镜的看法都不同。

所以,我也不会说什么确切的东西,一方面是,这部分内容的价值挺高的,我都留来写到书上了。(最近就在写,还没写到分镜部分)

另一方面,就算我写了书,或者谁谁写了书,也同样是不同人对分镜的看法,都是主观和有限的。

简单来说,如果能够量化分镜的话,那么一定是圣经一般的神书,那……更应该写成书而不是简单就发个帖子了,但是分镜又是非常主观并有多重选择的事情,所以很难被量化,可以的话,也是听越多人的看法,看越多人的心得,则自己的习得会越丰富。

不过下面,可以谈谈一些值得关注的学习要点,以供参考:

(以下内容的图片都是来自网络)


一、分镜是构图的艺术


构图的不同可以讲出不同的故事,但是有谁思考过,为什么构图可以讲故事呢?

构图,如果撇开什么美感、设计之类的事情,其实构图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裁切。

而裁切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关注点的取舍。

我们来举个例子:


上图,我们可以称为——

《新生命》之类的。

其关注点很明确,就是这个婴儿本身。


上图的裁切范围多了,原来的关注点被缩小,冗余信息增加。

用文艺点的说法是,空间感什么的开阔了,意境多了一些了。

所以上图我们可以称为——

《他在想什么呢?》之类的。

也就是说关注点已经不在婴儿本身,而是他的动作和表情引申出来的东西。

此时婴儿和周围元素的互动还比较少,关注点还是比较明确。


上图,我们可以称为——

《母爱》什么的。

因为裁切的变化,右边的女性不再是冗余信息,而是主体之一。

所以关注点变成了这两者的交流和关系。

再看下一个裁切:


上图,大环境信息都出来了,其实也是和刚才一步步走下来相同的道理。

但是信息越多,关注点越分散,同时上图主次确实又分明,所以意境的留空(后面虚焦的两个人和床)的范围也足够大。

所以这张图基本上除了你能够看到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往里塞我们想要说的更多的内容。

所以上图我们可以称为——

《新妈妈奶水不足如何应对》之类的鸡汤题目……

而这张图片,其实本来的名字,叫做《危地马拉的饥饿》。

有趣的地方来了——

你试试想想一下,最后这张完整的图片,它被称为《新生命》、《他在想什么呢?》、《母爱》、《新妈妈奶水不足如何应对》以及《危地马拉的饥饿》,都可以,对吗?

也就是说,大的裁切往往可以被关注任何地方(当然,不是绝对),大的裁切可以包括小的关注点。


但是这张叫《母爱》的话,又不太妥当,因为缺乏母子交流的信息。


而上图和完整图相比,被称为《母爱》又更佳,因为更加专注。

让我们再试想一下,如果在完整图的基础上镜头再拉远,拉到很远很远可以看到整个房间和很多人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说事情,只不过冗余信息越来越多了。


在以前默片时代,很多电影都是一个场景只有一个镜头不动,然后在这个镜头里演员们会完成一大段戏。

但是现在经常会切换各种特写各种角度。

其实默片时代的分镜也能讲好事情,但是关注点需要你自己调整,现在的分镜之所以那么“技术”,就是因为要由导演来掌控大家的关注点。

在学习分镜时,留意一下,别人怎么裁切,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么裁切。


二、分镜是客观和主观的艺术


裁切得越不精准(远),镜头越客观,裁切得越精准(通常是特写),镜头越主观。

比如上图,似乎所有人都和观众没什么交流——观众犹如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在看剧情。


大家感受一下上图,然后来看下面这张:


上图的关注点更加主观了,因为导演直接希望你关注这个角色。

你可以比较一下,两张图给你不同的意义和联想。


而这张呢,算是特写了,已经主观到触发了观众和角色的交流了。

角色此时的思想和语言,似乎就是正在和观众直接交谈一般。

观众从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位置,进入到一个主观的、虚无的、“心灵捕手”的位置。


此时如果把镜头调整到与角色对视的角度,交流的效果更加。

你看,裁切是调整关注点,而关注点要如何确定呢?就需要靠你导演的功力,你需要和观众形成怎样的交流?

说到这里,顺便说个题外话——

欧美漫画的普遍分镜和日式漫画的普遍分镜的差异,就在于欧美往往客观镜头较多,而日式的主观镜头较多。所以欧美的画面整体比较完整和霸道,有一种说法是“每一格都像是一幅单独的精美插画”,而日式的因为主观交流很多,大头很多,和观众对眼也很多,所以日式漫画的情绪感很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血。

所以欧美漫画给人气势磅礴的感觉,可是也有一点点冷冰冰,角色眼睛经常不看观众,而日式的“对眼”太多了,几乎每一句话、每一拳都是向着读者的方向来的,所以给人亲切感和代入感强烈。

以上只是说大概比率,其实分镜是相通的,只不过某一种分镜谁用得多就成为了一种感觉。其实欧美和日式漫画的风格差异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其中一点。


上图,还可以这么玩。

完全脱离脸部,焦点放在其他地方,此时对白得到了强调,而对白的语境也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意味。这也是经常被使用的手法。

在学习时,留意一下主观和客观镜头的运用,感受一下风格吧。


三、分镜是虚实运用的艺术

承接上条,设计分镜时,裁切、主观客观这些思考都必不可少,还有一条就是虚实。


简单来说就是很多时候你都总希望不画背景就是被日式漫画惯坏的啦。


这里欧美和日式的区别又中枪了。


从摄影的角度来说,虚实,经常说的是大光圈下主体的清晰和次体的模糊,这样一配合,主次分明。


再简单点来说……你们看到上面那张欧美绿巨人了吧,背景实得不要不要的。(其实到了远景还是会有虚化,画得没那么细致)

就好像用了光圈比较小的无限远焦距去拍照,整个画面所有东西都是清晰的。


再看看日式有多少虚化,其实就是省略背景,或者用效果线代替。

这个给你的感觉就是大光圈的照片,背景被虚化了。


和这一格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当角色与场景有互动的时候,哪怕有速度线,也不能随便省略(虚化)背景,否则人物就浮空了太懒了。

在学习分镜的时候,留意一下别人的虚实处理,想想自己会怎么选择吧。


四、分镜是大小搭配的艺术

再承接上条。

其实裁切、主观客观、虚实,都不能单独去考虑。

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思考是——格子大小的设计。

简单来说,如果前面说的内容,和摄影技术有相通的地方,那么格子大小,就好比——你的照片要印多大尺寸的问题。

尺寸,是放你的内容的盘子——前面所说的内容其实可以合起来归为一个整体,然后尺寸归为一个整体,两者是同级的。


出去吃饭的时候,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不同的菜用不同大小的盘子装。

一般的菜馆,其实就是随便来,随手拿到什么盘子就用什么盘子,顶多就分个大中小什么的,按分量去分。

最后菜也只不过是堆放在一起,没什么摆设的设计在里面。


但是如果是有品位有追求的菜馆,他们可能给你这样的盘子。

也就是说菜和盘子会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为了克扣分量坑爹的除外……)。

以前有种不靠谱的分镜说法是——

大格子就画小东西(远景),小格子就画大东西(特写)。

这个非常地不靠谱,把这个问题太过简单化了。

不过因为要找出规律也不难,这里就不举例了。

大家自己去留意一下就好——同样的内容,放在不同大小的格子里会有怎样的效果。


五、分镜的所有元素都是可调整的影响元素

对白框的位置什么的、效果线什么的,都是可调的。

不过说到这些,基本上都是在其他的内容已经定下的情况下才去考虑的了。

所以这里不多说。这里不是教程,只是提醒大家平时学习分镜时可以留意什么而已。


六、效果、网点,其实就是电影里的打光

看电影的时候留意其打光的手法,可以对分镜里一些气氛、网点的设置有帮助。

不过这个关系到画技,而且也不是所有绘画风格都喜欢大量贴网的,所以这个先大概了解就好。

有空就留意下吧,毕竟也是很有用和很必要的技巧。

不过这里也要说个题外话了——

为啥国产片、国产连续剧,感觉都很“连续剧味儿”,但是外国的连续剧却很“电影味儿”?其实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打光的问题。

学习打光,就是“连光源的意义我也要掌控”!

国产片打光大部分比较随意,而欧美片的打光很讲究,后期还要调色,这个我想也不是什么技术问题,而是经费问题……

同样令国产剧显得廉价的原因还有镜头的问题,欧美片的机位可以到处走,因为他们可能是在临时搭建的场景里面拍摄,所以镜头比较自由。


而国产剧通常也是没钱搞什么棚拍然后CG后期,所以大多数使用的是简单的轨道拍摄、简单的光源、自然光。

如果你有拍过什么视频的话就知道了——你自己拍的生活视频看起来会更廉价,因为你除了手持镜头一无所有。可能连新闻纪录片的感觉都比不上。


题外话结束,拍摄要烧钱,可是漫画不用啊,所以学习时也别忘了这个要多加留意。


七、分镜的整体很复杂不可一言蔽之

前面说的其实都只局限在一格里面。

当格子多了以后,问题就复杂了。

所以可以简单记住一些可以留意的地方:

1、分镜的镜头位置除了特殊情况外,每一格最好都不同,留意下作者是如何避免镜头重复的。
2、分镜是以页为单位去考量的,留意一下每一页作者是否做到了主次分明,是否每一页都有意思,而且其意思是否足够带动你往下看下一页。
3、留意每页分镜的第一格和最后一格,那是连接两页的内容,留意下有什么精妙之处。
4、留意每一话漫画的第一页,那是吸引读者的关键,所以其信息的多少和是否精辟很重要(一开始就拖沓的话大家就不看了),学习其手法。
5、留意每一话漫画的最后一页,那是留下悬念的关键,学习之。
6、留意每一页对白框的位置,并思考为什么会在这里,是否恰当。
7、如果有任何读得不顺的地方,思考比他更好的处理方法,或者记下来,将来可能会遇到处理得更好的作者,帮助你解答。
8、如果某部作品的分镜一开始就让你感觉看得很不爽,那就少看,避免把这种不爽的手法吸收了(潜移默化),指不定哪天莫名其妙就用了。
9、看电影时可以找相同的导演或摄影、美术指导的片子看看(先把出名的看了就有够多的了),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手法经常使用并且是得到大家赞许的。
10、经常思考一些电影里的分镜要如何转化成为漫画,也可以对比同一部作品漫画版和动画版的分镜头差异。


因为漫画分镜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白的,可能漏了很多都没提起,写书的时候再说吧。

以上所有举例,仅代表“一例”,并不代表绝对。


漫画分镜就好像一棵树,只要画下了第一格,往下的每一格都是分岔路,没有绝对的选择,所以在自己创作的时候,再留个神:

同样的一格,我可以有几种画法?

这个时候,不同裁切的取舍、不同主观客观的取舍、虚实的取舍、大小的取舍,都会是你在脑中“实验”的方法。把前面几种抉择相乘,你总可以选到在你的水平里,最佳的答案。

另外,临摹一下别人的图,对绘画还是有帮助的。但是也有人问过我临摹分镜对于学习分镜有没有用(什么?),我感觉……没啥用。

最后的最后,分镜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会与时俱进的,所以学习分镜的时候千万不要太过钻牛角尖,不要因为看过一些作品就说什么“大格子就是要画小东西”之类的判定——如果你有心得,也记得要时刻提醒自己、提醒其他后辈,分镜有无限的可能。

有个笑话是我经常拿来说的,这里也说一次让大家笑笑:

就是我曾经见过某个人自称要画“电影式的漫画分镜”!乍听起来让人觉得好厉害!
最后一看——就是每一格都一样大,然后上下加上两条黑边……对白像字幕一样打在下面……
……我选择死亡。

分镜就是这样有趣,希望有启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