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园,你焦虑吗?  (秋季入园)

(2012-08-20 13:22:10)
标签:

育儿

                http://s3/bmiddle/744bf95btc7b308212f4f&690 (秋季入园)" TITLE="入园,你焦虑吗?  (秋季入园)" />

                            图文:心悦小灶
                        

    又是一个金秋,又一年入园时!家有“小宝”的家长们都会比较痛苦。因为小宝贝到了入园的年龄,要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从亲人走向老师,从“众星捧月”的家庭生活过渡到面临竞争和协作的“集体生活”。

   可爱的宝贝们做好准备了吗?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咱们做好准备了吗?

   不管是物质准备还是思想准备,咱们都得慢慢消化,做足功课!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孩子初入园的不适和不愉悦!

    为了宝贝能更好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 让我们一起携手做好充分的准备吧!

     一、长远熏陶。入园前半年就开始告诉孩子幼儿园生活是很美好的生活,让孩子充满向往期待之情!方便的话可以提前多带孩子去幼儿园附近玩耍,参观幼儿园生活,对幼儿园生活有个初步了解和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一切好办!!准备好孩子喜欢的书包和换洗衣物,漂亮的水杯。。。孩子对一切充满好奇,充满希望,充满期待,ok,咱就省心了!!

     二、适当过渡。

     可以去早教上亲子班,也可以托管在其他家人朋友那里,让孩子慢慢适应离开父母的日子,可以从半天开始!让孩子有个适应过程,知道到了一定时候还会和父母见面的!

     三。减少焦虑。

    这是宝宝走向社会的第一次抗战,有的宝宝可以顺利过关,有的宝宝则出现“分离焦虑”倾向。“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亲人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不仅表现在入园时候,其实早在孩子七八个月大的时候,当最亲的亲人离开他们视线时,他们就会立刻不安起来。tony是我自己一手带大的,很少离开过我,有一次我生病了需要和他隔离几天,感觉小家伙非常不安,即使是他最喜欢的姨妈带他,他也坐立不安,直到看到我才踏实!

    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于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培养其能力十分关键,当然这不是说一定要让孩子天天粘着我们,相反,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不要让孩子太依赖我们,帮助孩子独立!想让孩子独立,妈妈自己首先要坚强起来,与其说孩子有“分离焦虑”不如说是家长“不忍与孩子分离”。说白了,父母代劳过多,孩子自然不少依赖。其实生活中的培养机会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也更实效。做坚强的父母,多给孩子提供自我锻炼的机会,方能培养孩子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

    我是典型的懒妈妈,从小就让  tony自己事自己做,哪怕做不好坚持做,稍大一点,就让他帮我做事,只要他愿意做又能做的事,都让他做,扫地拖地整理房间,帮我擀面包饺子自己洗碗,呵呵,那是乐意的很,因此我被戏称“后妈”。哈哈。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动手就是动脑。帮助孩子养成勤动手,多动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不仅是基本的生活能力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每位家长都知晓这个道理,就是很难贯彻,包办代替依然很严重!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差,(尤其是小肌肉的运动能力差)依赖意识强!

   有人把入园焦虑当做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也未尝不可。所谓的挫折,不是孩子不具备,更多时候是咱家长不具备,而咱们家长的情绪直接会影响到孩子。今天尚在蹒跚学步的宝宝,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注定要面对数不清的挑战,坎坷。求学也好,生活也罢,职场,社会处处充满竞争,时时面临压力。咱做父母的再爱他们,也不可能时时跟在身边,为他们披荆斩棘,创造一个无忧无虑的真空地带。所以我们更应当在孩子幼儿期时,对他们加强必要的挫折教育,提高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

    当然,咱们家长要做好思想准备,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时期!!不要一味去比较,尤其是和别的孩子比较。我知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难免有比较,千万不要对自己孩子说:你看,你们班谁谁谁怎么。。。咱们要客观的认识孩子,少做横向比较,多做纵向比较,比较中的孩子是动态的,以某一时刻的长短去评价孩子,本身就不够客观,应该多从孩子自身成长变化来看,即纵向比,而不要盲目与其他孩子作横向比。而是真正了解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应该达到的水平,给予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我也是一个入园孩子的妈妈,谨以此文献给和我一样有些担忧的爸爸妈妈们!

    祝福我们的孩子都能顺利开心入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