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文期刊中的“书评”和“文献综述”类文章的倡议
(2015-06-30 21:15:09)分类: 学术话题 |
关于中文期刊中的“书评”和“文献综述”类文章的倡议
唐世平(复旦大学)
博主按
日前,我向中国国际关系界的广受尊重的几个期刊以及一个(比较)政治学的好期刊,郑重提出了以下倡议:从今以后,这些期刊中的书评不能再由硕士生和博士生来写了。而且,这些期刊也不应该继续发表由硕士生和博士生写出来的“文献综述”了。
就整个学界来说,我们也应该逐渐不再鼓励,甚至不再允许硕士生和博士生用书评和“文献综述”来凑文章数。这样,反而能逼迫学生们去从事确实的实证研究。
为了促成这样的进步,特将这个倡议公开。对于它的效果,我其实不敢有太多的想法,因为这个改变需要期刊和学者学生的共同努力。而我当然知道,这会让许多学生感到发文章更加“苦逼”了。呵呵。
【这里,我主要讨论的是长篇书评和(长篇)文献综述问题。(短的书评另当别论,因为大家都不把这一类东西当成serious的article。)】
在国际关系界的广受尊重的几个中文期刊以及一个(比较)政治学的好期刊中,依旧会发表相当数量的“书评”和“文献综述”。这背后的缘由恐怕是中国社会科学的整体起步较晚,一开始需要大量的拿来主义的介绍。
【比如,我记得,最开始的《国际政治科学》的几期杂志,几乎每一期都有由南开大学的学生写的“书评”(其实只能叫“读书笔记”)。这些读书笔记在当时,确实代表了中文期刊的进步:总比“口号型”、“标签型/判定型”以及“假装是知识型”的文章好吧。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许多所谓的资深学者都是不学无术的人士:他们几乎不再仔细读书(文献),更谈不上消化文献。】
但是,平心而论,这些所谓的“书评”和“文献综述”文章鲜有像样的。因此,在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和比较政治研究都有了相当进步的今天, 这些所谓的“书评”和“文献综述”文章的意义便日益低下。这便是我倡议:
1)
2)
我对目前中文期刊中的许多所谓的“书评”和“文献综述”文章的具体批评有以下几点。
1. 首先,我们许多学者和学生对“研究综述”的理解就是错误的,或者是肤浅的:他们只是罗列一下谁说了什么,随便评论几句。基本无法对不同的研究的优劣、互补、缺失等等问题做任何有效的探讨。
2. 其次,要指望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能够真正读懂一些比较好的专著和文献,并且消化这些作品,指出他们的联系、不同和不足都是不现实的。而那些非常容易懂的东西又是不值得批评的。【比如,在我的《研究设计》的课上,只有极少数的几个非常优秀学生(有时一年就那么一两位)能够读完指定的读物,比较好的消化,并且有点自己的思考。】
3. 再者,我们实在是不能期待一个硕士生或者博士生能够理解一个学者许多环环相扣的思考和思想(比如,我充分理解杰维斯的思想,大概花了10年时间),以及其他许多其他方面的文献。
4. 最后就某一个小的领域来说,一个硕士生或者一个博士生的阅读量可能是不错的。但是,这样有限的知识面事实上不能让他(或者她)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有足够深刻和广泛的理解:因为,要达到这样的理解,事实上需要许多对其他领域的文献的熟悉和理解。
我提议大家不再把文献综述作为独立的文章发表还有以下几个理由:
1)
2)
3)
因此,我建议,如果一个杂志觉得某些书(作品)或者某一些重要文献是值得被review的,那就邀请至少助理教授,甚至副教授以上的中青年学者来写,并且同样需要通过相对严格的评审。
最后是两个细节问题。
1. 任何一位想写严肃书评的人,一定要尽可能地和该书的作者沟通,以求准确理解作者的原意。大家注意到,我写的那个review article,我和其中我比较熟悉的三位作者(Lebow、Lind、He Yinan)都保持了沟通,从而避免了我误解她们的作品。
2. 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让其他的同学或者同事看看,否则会出洋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