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巨献:“好的学习者”vs “好的科学家”
(2015-01-04 16:55:52)分类: 杂论 |
“好的学习者”vs “好的科学家”
博主按
我的一个业余爱好是观察和分析人,包括我自己。过去几年,我有了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观察并思考我遇到的长辈、同辈、晚辈,以及那些我认为真正摸索到了成功的核心素质的人士(比如,任正非、马云等)。今天把这点个人心得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学习是人生的必要。如果你想在人生中有所成就,你必须是一个好的学习者。你如果过得很糟,除了先天的禀赋(包括出生)之外,那多半就是因为你不是一个足够好的学习者。
当然,我知道这篇博文也会得罪不少人。
概念澄清
首先,我这里的“学习”不仅仅包括读书,而是包括所有的学习手段,从别人的经历中学习,从自己的经历里学习等等。
其次,我这里特别用“好的学习者”,而不是“好的学生”或者“好的学者”。“好的学生”在我们的话语体系里有点特指“听话的学生”;而我已经不清楚“好的学者”在我们的话语体系里是指什么样的人了。
再者,长期以来,我们笼统地用“读书人”来覆盖:(自然和社会)科学家、文史哲的学者,以及所有“上过大学的人”。这一部分是因为在1980年前,“读书”在中国还是个奢侈品;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不理解“学习”和“研究”之间的联系和差别。
“读书人”:你可以一直读下去,不需要解决任何具体的科学问题(除了你的收入来源之外的问题),你只是为了愉悦而读书。我们“科学家”不是读书人:读书对于科学只是必要(当然,偶尔也有读书愉悦的时候,当你读到一本好书)。
一定意义上说,“好的学习者”和“好的科学家”之间的区别类似于“好的工人”和“好的创业者”之间的区别。
“好的学习者”的基本特征
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所有“好的学习者”都一样,而不够好的学习者各有各的不足。”
“好的学习者”至少拥有以下素质:
Self-motivated/self-driven:如果你需要别人逼着你学习,你肯定不是一个好的学习者。好的学习者都是不断自觉地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巧,然后逼着自己学习。
Self-disciplined:focused,know what you want,devoted time and energy
Self-taught:优秀的学习者可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我培养,自学成才或无师自通的。
你想成为一个好的学习者么?从今天开始变成这样的人。
【我自认自己一直是个不错的“读书人”,但是直到最近的15年才成为一个“好的学习者”和“好的科学家”。】
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小窍门
我在阅读时,从来不直接用电脑作笔记:阅读就是读懂并且消化内容,同时把你刚刚读到的内容和你已经有的知识和问题联系起来。因此,我阅读的时候,总是先在纸上记下来一些东西,然后再把这些内容整理一下敲到电脑里。通过这两步,我不仅基本解决了记忆的问题,而且已经初步处理了信息【事实上,这两步是相互联系的】。这是我“记得好而且消化快”的秘诀。
“好的科学家”的基本特征
警告
1.
2.
3.
因此,我特别想对那些觉得自己对研究“好像”有些兴趣的晚辈提个醒:
1)研究很多时候并不“好玩”。它绝对不是以读书为消遣。
2)
3)如果你是文史哲的“研究人士”,那也和“科学家”有区别。
“好的科学家”和”好的企业家”一样,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创造新的价值。“好的科学家”和 “好的企业家”一样:必须战胜某些困难,非常具体的困难,这是都是“读书人”永远不能理解的。
那些自视甚高,好像通晓世界,时不时说点“灵感”,发点议论,但是从来不写像样的东西的人【他们能不能写我不知道】,其实都不是好的科学家:他们只能忽悠不懂事的本科生。
我希望,10-20年后,这样的人会在中国的顶级大学混不下去了。目前,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在中国的社会科学界,许多所谓的大牌学者只是徒有虚名,他们做我的学生我都不要。
因此,“好的科学家”必须比“好的学习者”多出一些素质
1.
2.
3.
4.
5.
6.
7.
【我认为许多年轻学者在这点上其实有点不太够。总觉得自己的工作不错,很不错,甚至有点自我陶醉。而我其实时不时的会反思自己的工作,包括承认错误。比如,我已经承认我在2000-2004年间对“功防理论(offense-defense theory, ODT)”的理解不够,对这个理论的正面态度其实是错误的。而我2010年的一篇文章几乎完全否定了这个理论,特别是这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攻防平衡(offense-defense balance, ODB)”。详细的讨论见:Shiping Tang, “A Systemic Theory of Security Environment,”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 27, No. 1 (Mar. 2004),
pp. 1-34. Shiping Tang, “Offense-defense Theory: Toward a
Definitive Understanding.”
科学家首先是科学家,而不是教书匠:关于周鼎老师的牢骚
最近川大的周鼎老师写的一些东西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我就借此发挥一下。我认为他要么是无知【根本不知道一个好的研究型大学的老师应该如何】,要么是无能【研究无能】。
当然,周鼎老师是历史文化系的老师,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社会)科学家。
1.
2.
3.
以下这个表格大致是我对不同大学类别的老师的考核的“理想状态
学校类别 |
科研 |
教学 |
备注 |
研究型大学(985高校,含985平台) 【大致相当于美国的Research Tier I】 |
60% |
40% |
在这样的学校,科研不行的老师只能进入教学岗位。 |
研究+教学型大学 【大致相当于美国的Research Tier II】 |
40% |
60% |
在这样的学校,科研不行的老师也只能进入教学岗位。鼓励这些学校里科研好的老师向研究型大学流动。 |
纯教学型大学 【相当于美国的liberal arts college以及community college】 |
最多10-20%,且不应有任何硬性要求 |
80-100% |
在这样的学校,科研基本上只能产生垃圾。当然,不排除有张益堂教授这样的奇人隐于此等学校。 |
关于美国的研究型大学,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research_universities_in_the_United_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