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Erving Goffman
(2013-12-02 14:20:24)| 分类: 关于学者 |
我所理解的Erving Goffman
唐世平
博主按:最近看到Ayse Zarakol基于Goffman以及其他人士的工作的基础上的书,让我重拾对Goffman的兴趣。所以便有了这个短文。蒙刘骥、蒲晓宇指出我的错误,推荐文献,特此致谢。当然,文责自负。
Erving Goffman(1922-1982)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有趣的人物。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当然是在Jervis(1970)的Logic of Images一书中。【应该说,Jervis的Logic of Images是继Schelling(1960;1966)之后将(costly)signaling变成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的重要推手。】
【Schelling(2013)后来自己就说,他指导的一个学生是Michael Spence,Schelling就推荐Spence去找Jervis谈,后来这位老兄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当然,costly signaling 一定要和incomplete information,特别是asymmetric information联系起来讨论才更有趣。在完全信息下,image、signaling、misperception都没有了,世界变得透明因而索然无味。这是早期的经济学模型最让人觉得无趣的根本原因。Hayek对此有十分深刻的批评,尽管他终究是个neoclassical economist。加上incomplete information之后,经济学模型才有点意思。而Goffman的Strategic Interaction很明显地受到了Schelling这些第一代game theorist的影响。】
也许正因为Goffman对人的研究,他本人(自认为)是一个赌博高手(poker和21点),而且投资股票也是收益颇丰。【不过,这可能是一个他自己的attribution bias:他所处的时代里,美国经济基本上是一直上升,投资股市赚钱可能和他对人的研究没有太大关系,哈哈。】
在杰维斯就读于UC Berkeley的时候,Berkeley有两位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大牛:Herbert Blumer和Goffman【事实上,Goffman 到Berkeley是因为Blumer邀请他。】。因此,杰维斯受到他们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Blumer和Goffman都更集中在presenting oneself这一面上,而Jervis则从attribution theory中吸收了很多营养,也讨论perception这个问题。而且Jervis还明智意识到,尽管presenting oneself(being the actor)和perception(being the observer)肯定是密切相连的,但是,我们必须分开讨论,因为实在太复杂。另外,Jervis关心的问题肯定比Goffman关心的问题更为重要:一个是国家之间的危机,另一个是daily life。
Goffman一直在Berkeley执教到1968(不知道他的离开是否适合1968年Berkeley爆发的“学潮”有关),然后去了UPenn。【据考证,UPenn当年给Goffman 的薪水是创纪录的30,000US$,为全美最高。而UPenn的社会学比政治学的排名要高很多,应该和当年有Goffman,现在有Randall Collins有关。当然,Berkeley的社会学一直很牛。】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Goffman被选为美国社会学协会的主席,可惜他都没能发表他的“主席演讲(Presidential Address)”就英年早逝了。最牛的是,Goffman在他的临终病榻上,在他的“主席演讲”前面加上了一段话,大致告诉大家:“你们看到我的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老人已经驾鹤仙去,你们对我如何如何我也没所谓了,哈哈。”
不过,最让我不解的是,Goffman为何会穷其一生去通过观察来仔细研究大家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日常(daily routines) person-person interaction。他的研究领域可以说是在真实的现实交往中研究社会心理学在实验室做的事情。所以,他可以说是一位micro-sociology(微观社会学),而且更接近“社会中的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in the real world)”,而不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现在的社会心理学主流,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Goffman显然对deductive的理论也没有太多兴趣,而更愿意从信手拈来的许多故事中,用归纳法来支持某一个他想说的theme。因此他的东西逐渐成为非主流也不奇怪。有人就说,他的著述更多的是成为大家饭后闲谈的花边趣闻而已。这话说得过于苛刻,但是确实有一定道理。至少,现在Goffman的东西几乎无人继承(Fine and Manning 2003)。
对我来说特别难以理解的是,Goffman拥有明锐眼睛和敏锐的心灵(a sharp mind with sharp eyes),为什么会一生都大致没有改变过他的研究取向。而他的东西基本也是ahistorical的东西,缺少历史的厚重感。【南开的刘骥说,从这点看,Goffman有点“自私”。我愕然之后又大为赞叹,老刘比我理解Goffman呀:Goffman不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么!当然,Goffman的东西比许多圣贤书有趣多了。】
(Goffman应该是非常反感Parsons,因为他从未引用过,而且他肯定觉得Parsons弄出来的那些所谓的“(大)系统理论”是基本没用的。这一点我高度同意。美国的社会学界后来几乎对Parsons近乎唾弃)。【尽管我也(不得不)时常引用Parsons,但通常引用都是为了找个批评的靶子,有点“beat the dead horse”之嫌。罪过罪过。】
Goffman 对权力的理解:事实上,当Goffman 写出Asylum的时候,他已经触及到了一种“total institutions”类型的权力(比如,精神病院)。【“total institutions”这个词来自于Goffman在Chicago大学的老师之一Everett Hughes。】这和Foucault后来对madness, abnormal, psychiatric power等等的研究非常接近了。可是,Goffman是一个坚定的Durkheim追随者。因此,他认为agent(能动者)在社会的强大社会化的压力下,几乎无还手之力。【比如,Ayse Zarakol在应用Goffman的理论的时候,基本上也陷入了这样的圈套】
一定意义上说,Goffman做了一些与Elias在The Civilizing Process和Foucault对权力的精深研究相关的研究,可就是不愿意再去迈进一步,走向更加penetrating的分析。这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以他的资质,应该是可以做的很好的。
【我对Goffman的一些更深刻的批评,等我的文章被接受后再告诉大家】。
参考文献
对Goffman最全面的评介是Tom Burns,1992. Goffman, London: Routledge.
以下这个评介简短,但是更加有趣(主要是花边较多,我也抄袭了几个)。【感谢晓宇推荐】
Fine, Gary Alan;
Philip Manning (2003).
如果你还想看下去的话,这一套四本:Fine, Gary Alan; Smith, Gregory W.
H. (2000).
我个人认为Goffman最有深度的三本书
Asylums: 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 Doubleday, Anchor Books, 1961. 大家也许可以把这本书和Foucault关于的madness、abnormal、Discipline and punishment的书放在一起看。如果说Foucault更关心madness以及abnormal(作为unreason的一种)的起源和演变的话,Goffman更关心mental hospital的实际运作。而且Goffman对mental hospital的了解肯定要比Foucault的了解好许多,因为Goffman前后花了三年多的时间通过实地观察来研究这些机构。遗憾的是,好像绝大部分Foucault的研究者都不太提及Goffman的工作。(比如,Gary Gutting, “Foucault and the History of Madness,”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Foucault, Gary Gutting ed., 2nd ed., 2005)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Prentice-Hall, 1963. 【这本书的缺点之一是把族群歧视、种族歧视和我们对残疾人士的歧视放在一起讨论。基于阶层身份上的歧视和基于身体残疾的歧视也有很大不同,不过,Goffman似乎没有讨论这一点。有兴趣的人士还可以看看Gordon Allport(1954)的名著,The Nature of Prejudice。】
Strategic Interaction, Univ.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69.【这本书比Jervis 1970 The Logic of Images早出版一年。两本书的风格有些类似。】
Goffman的其他作品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1956), Doubleday, Anchor Books, 1959. 【这本书是Goffman在大众市场最负盛名的书】
Encounters: Two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Interaction, Bobbs-Merrill, 1961.
Behavior in Public Places: Notes 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Gatherings, Free Press, 1963.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Doubleday, Anchor Books, 1967.
Relations in Public: Microstudies of the Public Order, Allen Lane,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Harper & Row, 1974.
Gender Advertisements, Macmillan, 1979. 【女权主义的人士应该看看这本书,比较有趣】
Forms of Talk, Blackwell, 198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