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社会科学的“科普”工作:一点说明

(2013-05-09 19:47:58)
分类: 学术话题

关于社会科学的“科普”工作:一点说明

 

在过去的几年里,陆陆续续做了一些社会科学的“科普”性的讲座。【其实不仅仅是“科普”。强烈建议同学们看看,无论你是否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至少,可以给大家一些讨论的起点吧。否则,许多时候,我只能感叹好像时间流过,我们还在原地呀。】

 

最近的一次是在复旦和华东政法做的。这两天把最近的讲座的PPT(“社会科学的意义和任务”)放到了我的网页上(http://www.sirpa.fudan.edu.cn/s/56/t/134/16/fa/info5882.htm)。

 

【总共有三个主要的讲座:“如何做好的研究”(这个东东比较简单)、“什么是(好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的意义和任务”】至此,大致觉得我该说的都说了(当然,还是有许多东西我没有涉及到)。于是,写这么一个小的说明。

 

首先,我要感谢许多青年新锐积极参与我故意在一个小群体里挑起“什么是社会科学?”的讨论。许多青年同仁都参与了讨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至少有四位人士的讨论让我受益匪浅(按拼音字母顺序):范勇鹏、宋念申、汪卫华、张志洲。我从他们的讨论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尽管这不代表我同意他们的所有意见),而他们的讨论确实让我意识到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澄清。

 

其次,我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复旦大学国关学院、上海交大国务学院、复旦大学希德书院、华东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盛情邀请,使得我有和许多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的机会。从这些交流中,我不仅了解了大家的一些疑问,更重要的是迫使我去不断理清楚我自己在认识上的一些问题。 事实上,几个讲座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因为需要回答大家的一些问题而增加的。

 

应该说,在最开始这项工作的时候,我把这个任务想的比较简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我对中国的社会科学的基本现状了解的不多)。所以,第一次我就这个问题做讲座的时候(2009-12-29),大致只讲了一些比较工具性的东西(“如何做好的研究”)。

第二次讲的时候,对社会科学,包括对中国的社会科学,有了一些更多的了解(2011-11-25)。在此之前,我已经写了两个“决裂”系列的短文(大概也因此得罪了不少同行)。

 

【“与‘口号型’文章决裂!”(2010-10-23http://sspress.cass.cn/news/16118.htm )】【“决裂2: 与标签型判定型文章决裂!”(2011-05-0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4a73490100rja8.html)】

 

这时候,我才大致意识到我批判的这几类文章几近泛滥,除了一些同行只会,或者只想写这类文章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确实是许多青年学者和学生对社会科学缺乏一些基本的理解。于是才发现原来科普很难呀。

这段时间,对许多青年学子和学者的某些工作(或者是他们想写的某些“论文”)说了许多不太中听的话,恐怕也摧毁了他们对某些“论文”的冲动和灵感。这里,只能请他们多多包涵。

 

我说的东西都是一家之言,不见得对。但是,至少我们在讨论。这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我想感谢那些对我的理解有特别重要影响的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科学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哲学家。他们至少包括:Roy Bhaskar, Mario Bunge, Donald Campbell, Charles Darwin, Michel Foucault, Philip Kitcher, Karl Popper, Wesley Salmon, John Searle. 他们的讨论澄清了我的许多误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