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灵丛台” 胡服奇摄-作品
标签:
赵武灵王燕惠王武灵丛台乐毅乾隆帝旅游 |
分类: 旅游风光摄影 |

位于邯郸市市区的丛台亦名“武灵丛台”,相传建于赵国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为了使国家强大起来,他对作战方法进行改革,变车战为骑战,推行“胡服骑射”,并身体力行,训练兵马,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赵武灵王建筑丛台的目的,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史载,丛台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在当时扬名于列国。但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丛台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的破坏,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的变化。据地方志载,自明朝中叶(公元1500年前后)以来,就修复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建行宫于台上,后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遇地震连台毁坏

现在我们所见之丛台,是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修建的,以后又进行过重修。“丛台”名称的来历,是因为当时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汉书》颜师古释文:“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台观赏赋诗。丛台高7米,东西长60米,南北宽22米,台前翠柏夹道,有阶石可登台上,进门壁上嵌有“滏水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大字。台高7米,东西长59米、南北宽22米,向南突出一段长50米、宽10米。北有赵王宫,又名武灵馆,东有门楼,西有小湖,湖心有亭名望诸榭,台北有“七贤祠”,祠内树立着赵国的程婴、公孙杵臼、韩厥、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7位君子的彩色塑像。现在仅剩一台,高26米,中间夯筑,外用砖砌。清朝乾隆皇帝在这里留下了“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


现存古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
28米。三层青砖高台的底层南北各有一门,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几个大字,北门台阶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游江南路时亲笔书写的诗碑。当中一层有
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为纪念武灵王的而建。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现存古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
28米。三层青砖高台的底层南北各有一门,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几个大字,北门台阶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游江南路时亲笔书写的诗碑。当中一层有
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为纪念武灵王的而建。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


相传很早以前湖中有个小土丘,丘上有个小庙是早年间修建的乐毅庙。现在的“望诸榭”是80多年前重建的。乐毅是燕国“黄金台招贤”选中的大将,在燕、赵、韩、魏、楚五国伐齐时,担任统帅,一气攻下齐国70余座城池,几乎亡齐。燕国封乐毅为昌国君。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听信齐国田单的反间计,召乐毅回燕都,阴谋杀害他。乐毅识破燕惠王的图谋,直回赵国,被赵王封为“望诸君”。“望诸榭”就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政治家、军事家的功绩而修建的。据地方志载,现在邯郸市东南30里的乐家堡,就是当年乐毅的故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