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数码摄影入门教程
(2011-03-04 15:57:06)
标签:
科技街拍拍摄摄影d90邯郸休闲 |
分类: 摄影技术交流 |
【数码摄影入门之一】
什么叫清晰,这是不是
1.对焦精度,现在的
2.其次是景深,说道
名词解释:弥散圆:在
显然,当弥散圆的尺寸
可见容许弥散圆的概念
3.最后是抖动
说一个故事,15年前
对持稳相机,我现在可
正确的手持方法是用相
当然,绝对不抖是不可
呵呵,题外说一个知识
【数码摄影入门之二】
曝光的定义,如果予以
E(曝光量)=I(照
依据这一公式,若要取
等量曝光:
我们清楚地了解这样一
上述三组曝光组合的曝
由等量曝光的原理使我
那些富有经验的摄影家
【数码摄影入门之三】
构图一词是英语Com
首先说构图里的分布和
说九宫格前先说著名的
自从古希腊人发现黄金
-
再说说九宫格,九宫格
的源头可是我们中国人 发明的一种构图模式, 但巧的是它与黄金分割 有着惊人的理论联系! 大家们把画面的上下左 右用黄金分割来做出4 条线,我们惊奇的发现 这就是我国古人所说的 九宫格!
人们发现在九宫格的4条线交汇的4个点是人 们的视觉最敏感的地方 ,在国外的摄影理论里 把这4个点称为“趣味 中心”。顾名思义,被 反复证明的是当被摄主 体处于或发布在这4个 点附近最容易得到“眼 球”:)
【数码摄影入门之四】对称平衡呼应
说说对称、平衡和呼应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结构称为“章法”或 “布局”,“展纸作画 章法第一”。位置经营 如同围棋,下子格格皆 可落,切勿乱迷。素纸 也可处下落墨,切记不 可胡乱抒笔。棋有棋路 ,画有画理,一笔走失 如棋败局。古人将章法 (构图)比作下棋,摄 影变如此,也要有一定 的章法与布局,置阵布 势。黑格尔在《美学》 中说过,“艺术家不应 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 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 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 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 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 式及地方部位”。
1、水平位置,这样拍摄出来的影像不会歪斜 ,你可以以建筑物、电 线杆等与地面平行或垂 直的物体为参照物,尽 量让画面在观景器内保 持平衡;
2、色彩平衡性良好,画面要有较强的层次感 ,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 背景中突显出来。如补 色平衡(下图),所谓 红花绿叶配就是这个道 理。同色平衡,穿黑色 衣服的人一般不安排在 深色背景下拍摄; 3、前景有均衡画面的
作用,有时我们在画面 上发现空缺不均衡的时 候,比如天空无云显得 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 置于上方,弥补画面不 足之处;有时画面下方 压不住,上重下轻的时 候,可用山石、栏杆做 前景,色调深使画面压 住阵脚,达到稳定、均 衡的作用。前景运用虚 焦点的表现手法,给人 们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4、空白,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 ,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 系的纽带。空白在画面 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 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 ,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 色彩。画面上留有一定 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 要。要使具有视觉的冲 击力,就要在它的周围 留有一定的空白。这可 以说是造型艺术的一种 规律。人们对物体的欣 赏是需要空间的。精美 的艺术品,如果将它置 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中很 难欣赏到它的美,只有 在它周围留有一定的空 间,它才会放出它的艺 术光芒。一幅画面如被 实体塞满,就会给人压 抑的感觉,画面上空白 留得恰当,才会使人的 视觉有回旋的余地。“ 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 发。”就是这个道理。
【数码摄影入门之五】线条与三角
人们在构图中还经常采用一种“定向线簇”, 它常常能收到“光芒四 射”的效果。在大多数 情形下,它把观众的视 线引向主体,其完整的 效果形成了一种从主体 沿着直线向外放射的气 氛。这是一种达到形象 化效果的简易方法。摄 影构图的另一基本技巧 ,是运用能将观众带入 画面的“内引线条”。 虽然内引线条有许多复 杂的形式,但最易于识 别和最易于获得成功的 是C形、S形及富于透 视感的斜线。
“C形线条也是一种有效的内引线条,但拍摄 时须注意透视线条不得 从任何一个底角弓I入 。一般而论,内引线条 不得从任何一角开始, 而要从底边中心略偏一 处的某测开始。”
至于S形线条,也有人称之为“形体线条”。 这是霍加思最先作为一 种优美的构图线条提出 的。因为它来自妇女的 优美身段:一种稍稍拉 长的“S”形。作为一 种常用的构图线条,它 确实能给人以深刻的印 象。
在利用线条进行构图时,有一点须引起注意, 即画面中的直线,特别 是和边框平行的直线, 不能毫不间断地从画面 的一边伸向另一边。否 则,很容易出现下列的 情形:原来的意图是只 想拍一张照片,而结果 却好像是两张互不相关 的底片印到了一张相纸 上。这个问题在拍摄自 然景物时,例如在地平 线居中,天空和地面各 占一半画面的情况下最 容易发生。如仍纠正这 种毛病?在美国摄影家 B•克莱门茨和D. 罗森、菲尔德合著的《 摄影构图学》一书中指 出,只要使“这种直线 的延续性中断,而且使 某一部分画面的图形伸 进另一部分画面,照片 的整体感就会牢固地建 立起来”。
对角线的构图是一种导向性很强的画面,使用 这种构图往往是作者希 望把读者的目光明显的 导向某事物,或表现线 条本身的魅力,因为大 家都知道矩形画面里最 长的线条就是对角线。 还有一个常用情况就是 当两个趣味中心不明显 但需要产生某种联系的 时候,作者也需要一种 形式来关联他们。
【数码摄影入门之六】名家名言
各大名家说构图有些人或许对构图有天
赋。不过,根据美国摄 影家维利•奎克的看法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 通过应用一些基本法则 ,达到具有相当水平的 摄影构图能力。为此, 他提出了一些简单的方 法。他认为,依据这些 方法,任何人都能在短 时间内学会拍出较好的 照片。
维利•奎克指出,摄影者最易犯的错误是拍摄 点取得过高,与被摄体 离得太远,致使画面出 现各种各样与拍摄目的 毫无关系的东西。 他说:“请记住,画家
是 把东西画进画面,而摄 影者则是从画面去掉一 些东西。” 他说:“一张照片应该 只有一个趣味中心,画 面上不能有无用的东西 。如果你对某个物体是 否有助于画面抱有怀疑 ,你就应尽可能地把它 放弃掉。” 这里就是人们常说的摄 影是“减法的艺术”
奎克认为:“这并不是说,趣味中心非得准确 地置于交叉点上不可。 正因为如此,实际上趣 味中心常出现在交叉点 附近。”
奎克指出:“每一幅照片都应保持一定的平衡 。这就是说,对主要被 摄体的安排,不能使画 、面出现向分量大的一 边倾倒。但平衡并不意 味着将两个同样大小和 同等形状的东西置于对 称的位置。这里的关系 ,只要你看一下在玩跷 跷板的孩子就知道了。 跷跷板两边的孩子,小 些的一个必定坐在离中 央远些的地方,而大的 孩子肯定坐在靠近中央 的地方。”
奎克认为:“把突出的线条安排,指向趣味中 心,是拍摄一幅悦目照 片的另一个要素。这些 线条被称为主导线,有 效地利用主导线,可以 创造出惊人的照片。把 主导线安排成对角线, 会产生有力的动感。
“线条常常在照片中提供一个边框。这可以通 过选择视点来进行,例 如在树下通过树枝框住 画面上的被摄主体。此 时通常使用小光圈,以 使整幅照片清晰。这样 做,也有可能使边框过 于突出,但安排适当, 会得到好照片。
“在一幅照片中,地平线的位置会给人以强烈 的印象。拍摄时,地平 线要尽量避免处在照片 的等比线上,因为这样 做会把照片均分为两半 ,给人以呆板的感觉。
地平线处在画面下方,会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而处于上方,给人的感 觉则是活泼、有力的。 “此外,横幅画面可以 产生安宁、平静的感觉 ,而竖直画面则会产生 动态效果。”
奎克认为,以上方法如果运用得好,你的照片 将会出现明显的改观,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你很快就会学会鉴赏构 图,从而为你增添摄影 的乐趣。
【数码摄影入门之七】用光的艺术
说白了,玩摄影就是在玩光线。就如同素描, 光线的表现力就是一幅 好pp的“魂”下面先 讨论几个概念:
任何一种光线都存在着三个要素,即强度、方 向和色调。
光的强度
强度描述的是光线的强弱程度,各种光源所发 出的光线都有一定的强 度。强而直接的光会造 成明显的阴影,并且清 楚呈现出物体的轮廓, 所以常用来勾勒物体轮 廓;强光也可增加被拍 摄主体的明暗、色彩对 比。弱而散的光可以减 弱被拍摄主体的明暗对 比,使物体表面看来平 滑细致。
对于摄像的照明,在影室内,强光源常常要作 为主光来使用,是拍摄 照明的主要来源。而弱 光源要作为辅助光来使 用,它可以减弱主光所 造成的强烈阴影,同时 不至于投射出多余的影 子。但是光线过强,往 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因为强光下形成的阴影 会过于夸张,光影效果 不自然。
拍摄时,如果光线过强,可以通过加装漫射屏 或反射板等方法,来削 弱光线的强度。和强光 相比,散光的光影效果 较为柔和自然。可以使 主体受光面均匀,反差 适中,受光源的方向性 局限小。另外还有一种 光线就是所谓“漫射光 ”阴天里的那种没有明 显方向性的光线就是所 谓漫射光。漫射光不像 前面提到的那2种光源 ,它几乎是没有阴影的 ,著名摄影家布列松就 是驾驭漫射光的高手。
1、强主光清楚的勒出轮廓
2、自然漫射光,基本看不到阴影。
3、著名摄影家韦斯顿的作品《辣椒》运用了 带柔光罩的有方向的光 源,有柔和的光影体现 。
【数码摄影入门之八】光照度强弱
夏天中午阳光最强的时候,室外光照度可达到 100000 lux以上,很容易形 成明显的阴影,这并不 一定是一个很理想的拍 摄环境。而大多数室内 照度都在300lux 以下。照度不但同光源 的发光强度有关,而且 和光源到被摄主体的距 离也有关。一般情况下 ,当被摄主体到光源的 距离不变时,被摄主体 的照度与光源的发光强 度成正比;相反,当光 源的发光强度不变,但 与被摄主体距离发生变 化时,被摄体上的照度 大致与距离的平方成反 比。使用闪灯时的光圈 变化就是根据这个原则 来的。还有一个法则就 是:当一个光源照射于 前后两个主体上时,光 源越近,那么这两个主 体获得的照度差异越大 ;光源越远,这两个主 体接受到的照度越接近 。这样的变化在上期的 “构图”里得到了运用 不同的反差,会造成非 常强烈的视觉冲击。
说到这里我希望大家不要和上期说的概念做混 淆,上期说的是光的方 向性,照度是指强度。 2者有相当的联系,但 ,是不同的。强光更加 容易得到方向性,可是 如果假如满屋这个方向 都是5w lux的强光拍出来的 pp也是没有方向的用 光。又比如在微距的环 闪下所有的影子都被“ 消灭”此时又何来的方 向?相反,窗边的肖像 ,不要看室内的照度相 当弱,但是方向性极强 ,常常用于刻画成年人 的稳重和矜持等。
现在就光的方向做具体的分类。
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这个概念容易理解。 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 摄像机水平方向的相对 位置,可以将光线分为 顺光、逆光、侧光三种 基本的类型;而根据三 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又 可分为顶光、俯射光、 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 线……
【数码摄影入门之九】光的方向
1、顺光
相机与光源在同一方向上,正对着被摄主体, 使其朝向镜头的面容易 得到足够的光线,可以 使拍摄物体更加清晰。 根据光线的角度不同, 顺光又可分为正顺光和 侧顺光两种。
正顺光就是顺着镜头的方向直接照射到被摄主 体上的光线。如果光源 与相机处在相同的高度 ,那么,面向摄像机镜 头的部分全部能接受到 光线,使其没有一点阴 影。使用这样的光线拍 摄出来的影像,主体对 比度会降低,像平面图 一样缺乏立体感。在这 样的光线下拍摄,其效 果往往并不理想,会使 被摄主体失去原有的明 暗层次。这里就不给图 了,绝大多数的机载闪 灯照明下的照片就是这 种光线。 而侧顺光就是光线从相 机的左边或右边侧面射 向被摄主体。在进行拍 摄时,侧顺光是使用单 光源摄像较理想的光线 。多数情况下一般用2 5°~45°侧顺光来 进行照明,即相机与被 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和 光源与被摄主体之间的 连线形成的夹角为25 °~45°。此时面对 相机的被摄主体部分受 光,出现了部分投影。 这样能更好地表现出人 物的面部表情和皮肤质 感。既保证了被摄主体 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 暗对比得当,有了立体 感。台湾影楼那种很“ 靓”的照片大多是这种 光线。
2、侧光
侧光的光源是在相机与被摄主体形成的直线的 侧面,从侧方照射向到 被摄主体上的光线。此 时被摄主体正面一半受 光线的照射,影子修长 ,投影明显,立体感很 强,对建筑物的雄伟高 大很有表现力。但由于 明暗对比强烈,不适合 表现主体细腻质感的一 面。不过许多情况下这 种测光可以很好的表现 粗糙表面的质感。
3、顶光、俯射光、仰射光
顶光通常是要描出人或物上半部的轮廓,和背 景隔离开来。但光线从 上方照射在主体的顶部 ,会使景物平面化,缺 乏层次,色彩还原效果 也差,这种光线很少运 用。尤其是在那些“到 此一游”的人像片里, 正午的照射光线往往会 使人物的鼻子下方和眼 袋下面出现极重的阴影 ,非常难看,所以需要 表面这种情况的出现。 当然特殊情况下顶光运 用的好也有成功的范例 。
俯射光是这三种光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一般 的照明在处理主光时, 通常是把光源安排在稍 微高于主体、和地面成 30°~45°角的位 置。这样的光线,不但 可以使主体正面得到足 够的光照,也有了立体 感,而形成的阴影也不 会过于明显。不过这种 光线很少单独使用,大 多是在影棚里与其他辅 助光混合使用,如与侧 顺光位配合等,会产生 很好的效果。还是不给 图,大家把自己的婚纱 拿出来里面就有不少是 广泛使用的,我的图片 就不贴了,避免麻烦。
仰射光又叫底光、脚光,也是一种不多见的打 光法。将光源置于主体 之下向上照射,会制造 一种阴森恐怖的效果。 一般电影中使用较多, 为了刻画反面人物的阴 险可憎,往往会使用很 硬的底光。这就不给图 了,想要看效果的朋友 可以在晚上面对镜子用 手电从自己的下巴向上 照看看效果。不要用这 种方法来吓mm哟!不 道德的。
摄影中的逆光我个人认为是最俱表现力的一种 光线,但使用上最复杂 ,难度也最高。所以在 下一期单独列出解释。
【数码摄影入门之十】逆光终结篇
逆光包括全逆光和侧逆光两种。它的基本特征 是:从光位看,全逆光 是对着相机,从被摄体 的背面照射过来的光, 也称“背光”;侧逆光 是从相机左、右135 °左右的后侧面射向被 摄体的光,被摄体的受 光面占1/3,背光面 占2/3。从光比看, 被摄体和背景处在暗处 或2/3面积在暗处, 因此明与暗的光比大, 反差强烈。从光效看, 逆光对不透明物体产生 轮廓光;对透明或半透 明物体产生透射光;对 液体或水面产生闪烁光 。
如果我们能将逆光摄影的手段运用得当,对增 强摄影创作的艺术效果 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摄影的本质是光,光是摄影的命脉和灵魂。刘 半农先生曾说过:“景 物虽好,而不能采取适 当的光,画面仍是死的 。”
摄影中的逆光我个人认为是最俱表现力的一种 光线。它能使画面产生 完全不同于我们肉眼在 现场所见到的实际光线 的艺术效果。它的艺术 表现力主要有如下几个 方面:
第一、质感。
特别是拍摄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如花卉、植 物枝叶等,逆光为最佳 光线。因为,一方面逆 光照射使透光物体的色 明度和饱合度都能得到 提高,使顺光下平淡无 味的物体呈现出美丽的 光泽和较好的透明感; 另一方面,使同一画面 中的透光物体与不透光 物体之间亮度差明显拉 大,大大增强了画面的 艺术效果。这种效果在 这里许多朋友拍的花草 微距PP里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
第二、能够增强氛围的渲染性。
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中的早晨和傍晚,采用低角 度、大逆光的光影造型 手段,逆射的光线会勾 画出红霞如染、云海蒸 腾,山峦、村落、林木 如墨,如果再加上薄雾 、飞鸟,相互衬托起来 ,在视觉和心灵上就会 引发出深深的共鸣,使 作品的内涵更深,意境 更高,韵味更浓。
第三、视觉的冲击力。
在逆光拍摄中,由于暗部比例增大,相当部分 细节被阴影所掩盖,被 摄体以简洁的线条或很 少的受光面积突现在画 面之中,这种大光比, 高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视 觉冲击,从而产生较强 的艺术造型效果。我说 过多次,摄影是减法的 艺术,而逆光就是一把 很好的“剪刀”。它能 使背景处于背光之下, 曝光不足,色彩还原差 ,使背景得到净化,从 而获得突出主体的效果 ;它还能生动地勾勒出 被摄体清晰的轮廓线, 使主体与背景分离,突 现被摄体外形起伏和线 条,强化被摄体的主体 感;还有,它能深入地 刻画人物性格,由于整 个画面受光面积小,面 部与身体的大部分处于 阴影之中,形成以深色 为主的浓重低调画面, 有助于表现人物深沉、 含蓄、肃穆或忧郁的性 格。同时,由于影调反 差对比度较大,明暗光 线布局强烈,既可使人 物面部的某些缺欠借助 强光加以冲淡,又可利 用背光的暗影予以隐匿 ,以取得扬长避短之效 。
第四,能够增强画面的纵深感。
特别是早晨或傍晚在逆光下拍摄,由于空气中 介质状况的不同,使色 彩构成发生了远近不同 的变化:前景暗,背景 亮;前景色彩饱和度高 ,背景色彩饱和度低。 从而造成整个画面由远 及近,色彩由淡而浓, 由亮而暗,形成了微妙 的空间纵深感。
第五、前景的逆光运用。
反光篇里面前景作为陪衬,处理成没有细节的 逆光剪影效果是比较聪 明的手段。这样既交待 了物体的轮廓,又避免 了前景对视觉中心的干 扰。
逆光拍摄的曝光是比较难控制的。
主要是它的反差大、变化多,而且主要部位大 都处于阴影之中所至。 因此在逆光拍摄中,一 是曝光时不要被画面中 大面积阴暗背景的光线 所欺骗,而应以被摄主 体的亮度读数为依据, 其余在所不计。但最关 键是你想要表现是么! 比如在逆光人像时如果
是拍摄低调类的肖像p p时,则应以人物的高 光部位为测光依据,并 且有必要的话。还要应 选择适当的辅助光(用 闪光灯或反光板等补光 )。但是你想表现剪影 效果时,应以明亮的背 景亮度作为曝光依据。 拍摄日出、日落、霞光 的时候,则应以太阳的 亮度为测光的主要依据 。四是逆光拍摄花卉时 ,应选择较暗的背景予 以反衬,以造成较强的 光比反差,强化逆光光 效,达到轮廓清晰,突 现主体的艺术效果。五 是由于相机还对着强光 源,要注意眩光的干扰 。应有遮挡措施(用适 当的尽可能长的遮光罩 ,或用手、帽子、纸板 等在镜头前遮挡),或 略向旁偏移,调整为拍 摄角度等办法,防止太 阳或灯光直射镜头,使 眩光消失后再按动快门 。这时相机上的诸如点 测、手控曝光等功能就 有用武之地了,精确的 测量每个元素的光值, 正确的评估总体的曝光 量变得格外的重要。标 准就是“你到底想要表 现什么”。
呵呵,文章写到这里就有点回复到前面“曝光 篇”的内容了,对一张 好的pp就是这许多基 本技法的协调统一,所 有的焦点选择、曝光控 制、用光、构图都是围 绕着主题的需要,通俗 点说就是“你到底想要 表现什么”把自己看到 景物时候的感觉和冲动 如何准确传达给每个观 看的人。
数码入门基础系列今天正式结束了,我希望大 家少点无谓的争论,多 用你们的眼睛;少点对 自己机器的不满,多点 合理运用自己的智慧。 我相信哪怕是1000 圆的dc也会出让人满 意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