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走马灯·蟠螭灯·孔明灯》
——晋·被中银熏》
    
 
儿时,在乡间过正月十五,户户结彩,家家张灯,十里八乡一眼望去,犹若地上星空,美极了。男男女女,放灯赏灯,欢声笑语,热闹非常。可是,我们孩子们却被那千姿百态的走马灯吸引住了,如醉如痴。
这小小走马灯,虽是玩物,可却体现了古代东方人独特的智慧,受到世界有识之士的赞叹。
“转影骑纵横”——走马灯
关于走马灯的起源,在英国曾有一种说法,说它是在1836年由迈克尔·拉法第发明的。这显然不对。约翰·巴特早在1634年著的《自然和艺术的奥秘》一书中,即对中国的走马灯作过描述,比拉法第早约200年呢!
走马灯究竟始于何时?这问题非但异国学人说不清,既使在中国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谈到这里,不能不提及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
相传,北宋名相王安石(1021-1086),他约21岁时,正逢大比之年,赴京赶考,路经马家镇,见一大户门前高悬一走马灯,上书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旁有告示,晓示人等,有对得上下半联者,马家千金小姐愿以之为东床佳婿。王安石看后连称好联,但因赶考心切,只好匆匆赶路。
他来到京城,在考场上交了头卷。主考官欲再试其才思,令其联对,遂指厅前飞虎旗口占一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身藏。”王安石不假思索,随口对曰:“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主考官拍案称绝,大为赞赏。
王安石高榜得中,返乡时又路经马家镇,想到那一联之功,就特地去拜见马员外。员外见其为新科才子,遂提及那走马灯联,王安石又随口以“飞虎旗”句对。员外大喜过望,遂嫁女完婚。
王安石一联得双喜,遂顺手写下了一个大双喜字贴在门上,并题词曰:“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据说后来中国人结婚都要贴大红的双“喜”字,就是从此开始的。
假若这个故事可信,那么,走马灯在北宋时即已广为人知。以王安石21岁计,那是庆历元年,即公元1041年,也就是说,走马灯至少已有上千年历史。
然而,这毕竟是民间故事,不足凭信。科学史研究者大都依据文学家范成大(1126-1193)的诗文记载,认为南宋时才有走马灯。
范成大的记载录于《石湖居士诗集》。石湖居士是范成大的号。诗集中有一首记叙苏州正月十五上元节灯会的诗,名《上元纪吴中节物俳体诗》。诗中描绘了千姿百态的灯,诸如飘升天空的孔明灯,在地上滚动的大滚灯,以及“转影骑纵横”的走马灯等。当时似尚无“走马灯”之名,诗人自注称为“马骑灯”。
“马骑灯”是中国古籍有关走马灯的最早记载。诗人所记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的事。
这一结论是有确切根据的,似乎是无可争辩的。然而,中国科学史家的这一定论,却被一位波斯诗人推翻了。
欧玛尔·哈亚姆(1040-1123)写下了一首哲理诗,认为人生在世,如同走马灯,你上场来他下场。这首诗于1857年为英人爱德华·费茨吉拉德译成了英文,从而名扬世界。中国文豪郭沫若先生曾将此诗依英文译成中文:
“我们是活动的幻影之群,
绕着这走马灯儿来去,
在一个夜半深更,
点燃在魔术师的手里。”
近年,学者张晖先生又依波斯原文译出:
“我举目仰望广阔恢宏的天穹,
把它想像为巨型的走马灯,
太阳好像烛焰,世界恰似灯笼。
我们则有如来回游动的图形。”
“走马灯”一词,若依波斯文直译,应为“畅想之灯”,或“转动之灯”。然而,波斯学者也断然认为,这词所指即中国的走马灯。穆罕默德·马赫迪·福拉德万德博士在《论哈亚姆》一书中指出:“这种灯,在哈亚姆之前,系由中国传入。”他在书中还依中国的发音写出了拼音,依中文写出了“走马灯”几个字,以示确凿无疑。
哈亚姆是在王安石二十岁那年出生的,即公元1040年,逝世于1123年。因之可以判定,早在王安石所在的北宋时代,中国不但已有走马灯,而且已传入波斯。如此说来,王安石的民间故事虽不尽然可信,可在王安石时代走马灯已问世,当是可信的。
 
“灯燃鳞甲动”——蟠螭灯
走马灯有两大特点:一是利用热气流作动力;一是以涡轮装置带动灯上画面转动。若依此两点溯源,它在那波斯诗人提到它以前,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发展史。
《西京杂记》记载:“高祖(刘邦)初入咸阳宫,周行府库,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尤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螭(chī 吃),传说中无角的龙。据此记载,秦宫中那作蟠曲之状的龙灯已经是利用燃灯时所产生的热气流掀动龙身上鳞甲的一种灯具。刘邦入咸阳为公元前206年。
无独有偶。《西京杂记》还记载:长安有巧工丁缓,曾造“九层博山炉”。这是一种熏炉,上饰层层山峦,山峦中藏有种种奇禽怪兽。当炉内点燃薰香,炉上的鸟兽就围绕山峦转动起来,出出没没,堪称奇观。这转动的熏炉与走马灯虽非一物,可其原理却是相同的。
说到巧工丁缓,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另一件发明,即“被中炉”。其制“设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得名。这种被中炉,在出土的晋、唐文物中多次发现。它也是一种熏炉,呈球形,故称“熏球”。唐人也称之为“香囊”。球内有燃香的小盂,由两个持平环架起。无论球身如何滚动,其中的香盂却因重力作用,总保持水平状态,盂中香火不会倾出。这种机环的原理与现代航空陀螺仪的三自由度万向支架的原理是相同的,实为中国古代机械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
前曾提及,吴中上元节灯会中有种大滚灯,其中所安置的当是这种机环,不管怎么滚动,其灯烛都是上下垂直的。从丁缓创制被中炉,到南宋大滚灯的出现,其发展也经过了1300多年。
蟠螭衔烛灯,也是不断发展的。唐太宗有首《咏烛诗》,其中有句曰:“九龙翻焰转,四照迎花生。”这唐宫里的九龙翻转,四室生花与秦宫中“灯燃鳞甲动,焕炳若列星”相比,更为多采多姿。唐玄宗举行宴会,灯具甚多,故名“临光宴”。灯具有“黄龙吐水”,“白鹭转花”等。这后者,不就是走马灯的前身“转鹭灯”吗?前已述及,波斯文中的走马灯,直译不就是“转动的灯”吗?
唐代的灯具,有更奇异的。
陶穀《清异录》记载,唐懿宗为了给爱女同昌公主祈求冥福,曾将一台“仙音烛”赐给长安的安国寺。何谓“仙人烛”?即能够奏出音乐的灯烛,“其状如高层露台,杂宝为之,花鸟皆玲珑。台上安烛,既点燃,则玲珑者皆动,丁当清妙。烛尽绝响,莫测其理。”
《清异录》所记,虽多新奇之事,但属记实,是可信的。因此可以说,早在唐代,已具有制作比走马灯更为高妙灯具的技艺。走马灯,倒是因其制作简易,方得以普及开来罢了。
 
“掷烛腾空稳”——孔明灯
孔明灯,是走马灯的姐妹灯。
走马灯的奥妙,在于它在中心轴的上部平装有一叶轮,俗称“伞”。叶轮上叶片的装置方法,与小孩玩的纸风车相似。当其下点燃灯烛,热气流上腾,便推动叶轮旋转,以之为动力,带动中心轴与外圈的画片转动起来。
走马灯是对热气流的巧妙利用,科技史家视其为现代燃汽涡轮机的始祖。
走马灯可以带动画面连续旋转,其画面早在宋、元时即已有成系列的节目。如“火烧咸阳”、“赤壁大战”等故事。清代康乾时期,走马灯被装入暗箱,外开窥视孔,民间艺人以之在街头招揽儿童观看,很有点原始电影的味道。英国李约瑟博士即认为:保持图像动作的连续性,是电影的基础。最早应用电影原理的,就是中国的走马灯。
孔明灯的奥妙,不是利用热气流动推动涡轮旋转,而是利用热气浮升带动灯具上升。其构造,是用竹篾扎成个球形灯架,上方不留出口,糊上纸勿令漏气。。灯下点燃松脂,灯内充满热空气,即可冉冉升空。范成大在描述那“小球灯”和“大滚灯”时,有句曰“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的确,这种松脂灯点燃后,向上一托,就稳稳当当腾空而上了。
五代时还没有信号弹,有位叫莘七娘的女子,就曾用这种松脂灯作为战争中的信号灯。
这种松脂灯是谁发明的?已不可考。因之,它在民间传说中就被归之于中国聪明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名下。诸葛亮,字孔明,所以得名“孔明灯”。
孔明灯的原理,早在西汉《准南子·万毕术》中就有记载:“艾火令雞子飛”。方法是“取鸡子,去其汁,燃艾火纳卵中,疾风,因举之飞”。意思是利用蛋壳,中燃艾绒,利用热空气浮升的原理,蛋壳可飞上天空。当然,古人也知道,那蛋壳在通常情况下是飞不起来的。还得有“疾风”,有人“举之”。早在大约2100年前,古人能够提出这种原始热气球的原理,是难能可贵的。后来,当把蛋壳扩大成一个如同水桶大小的孔明灯,浮力大于灯体的重量时,不就真的飞上天了吗?
从空蛋壳到孔明灯,从鳞甲动到走马灯,它们显示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光辉。然而,它们在自己的故乡,却始终停留在玩具的水平上,踏步千年,多么令人遗憾呀!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