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2022-03-15 19:28:17)
标签:

芭沙苗寨

千户苗寨

朗德苗寨

接下来,我们探秘几个各有特色的苗寨,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风俗及独特的民族文化。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首先来到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的芭沙苗寨。
芭沙苗寨位于贵州从江县面向都柳江一侧海拔550米的山坡上,全寨共有5个小村落,505户人家,村民全系苗族,因地处偏远,至今仍保留着古老而原始的生活方式,芭沙,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寨子大门前,一大群身穿土法染制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青布裤,身佩腰刀,手持火枪的“汉子”们,已恭候多时,正等待着开门迎宾仪式...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相传芭沙苗人的祖先是蚩尤的九黎部落,蚩尤勇猛尚武力,而他们的后人亦承袭了这种阳刚与剽悍,芭沙男人的发髻是一大特征,发髻在芭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头部四周大部份的头发,仅留下中间一撮盘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祖先一直传承至今,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
另一个最大特色,就是这里是中国唯一一个扛枪并且合法的部落,因为昔日的芭沙人世世代代都是以打猎为生,人人都是一枪在手,后来全面禁猎后,依旧他们的传统,允许他们继续携带火枪,所以芭沙苗寨也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当然,现在的火枪仅是作为表演之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相对“汉子”们简朴的着装,女孩们装着又令人眼前一亮,身穿大襟的上衣,下穿百褶短裙,扎绑腿,领口、袖口、下摆和绑腿都是姑娘们自己绣制的彩锦,颈上戴着粗大的银环。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一段简单的开门迎宾仪式后,我们走进芭沙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苗寨四周密林环绕,古朴简单的吊脚木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保留着世代流传的原始风貌。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村子里简单游览后,走到位于寨子中央的芦笙场,阵阵芦笙音乐响起,男女老少们吹着芦笙跳起舞,开始芭沙苗族风俗文化表演,内容有:芦笙音乐,芭沙婚礼,镰刀剃头,《斗牛》舞蹈,芦笙踩堂舞及鸣枪等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最具看点的就是镰刀剃头,磨的锋利的镰刀,非常利索地剃下头发,下手快狠准,握刀老汉神情自若,一丝不苟,看的人目不转睛,心里却是暗暗捏着把汗....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大功告成...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芭沙苗寨是一个以树为神的部落,他们认为,祖先选择这片四周树木丰茂的宝地,世世代代能有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就是得到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的荫庇,于是芭沙人对数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作神灵祭拜,而芭沙男子头上蓄留的发髻就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衣象征着美丽的树皮,芭沙人这样说到:“人来源于自然,也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告别芭沙苗寨,我们来到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千户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千户苗寨地处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居住着“西”氏苗族,建寨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名副其实的“天下苗族第一寨”。
站在寨子最高处的观景台望去,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两岸河谷山坡上,密密麻麻的苗家木质吊脚楼“勾肩搭背”,颇为壮观!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接着坐观光车来到5号风雨桥,走进步行街闲逛。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鼓藏堂,西江苗族的精神领袖“鼓藏头”的家居所在地。“鼓藏头”就是传说中的“苗王”,苗族中的首领,主要掌管重大民俗活动及苗族每13年一次的“鼓藏节”,“鼓藏头”并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由最先到达此地定居的西江羊排村唐姓家族祖祖辈辈世袭担任,而且是传幼不传长,现在的“鼓藏头”是1992年由唐守成接任担当。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这次来西江千户苗寨,除了参观这个苗居最大的寨子,还有一个主要目标是体验苗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苗年节。
苗年是雷公山苗族地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也是苗族祭祖的重要日子,西江的苗年分为小年、中年和大年,一般情况下从农历9月中旬开始,小年一般过1到2天,小年后的25天过中年,中年过4到5天,中年后的大概25天左右就是过大年,而大年是整个苗年中最隆重的,要过10天左右。
关于苗年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种是:本来人间没有年,只有天上才有,苗族的《年歌》是这样说的“地上稻未熟,叶子绿油油,天上已过年,早早地过年”,为了让人间过得不再寂寞,苗族派人去天上把年借来,后来人间才兴起了过年。而另一种认为过苗年与其始祖蚩尤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说在涿鹿大战中,蚩尤被擒杀的时间是在苗历的年终岁首,为了纪念蚩尤,西江过苗年就选在苗历的年终岁首,连过三次。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今天恰好是今年苗年大年的最后一天,而苗年节的重头戏就巡游和服装展演。我们结束了寨子里的闲逛,早早在位于寨子中央的芦笙场边找好座位,细细品赏这场全寨男女老幼倾巢而出,身着节日盛装,戴着银晃晃大银角和闪闪发光银饰片的巡游大戏...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在队首芦笙音乐的引领下,广场的巡游的人由少至多,随着越来越多身着盛装的苗人的加入,整个广场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满眼都是震撼壮观的“银山银海”.....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喧嚣过后,夜幕降临,花灯高挂,千百盏灯火从木质吊脚楼的屋檐下亮起,星星点点,勾勒出整个苗寨的牛头形轮廓。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探秘苗寨的行程最后来到黔东南较原始的村落,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郎德上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朗德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东南27公里的苗岭腹地,分上下两自然村,现对外开放的是上朗德,别看这只是个小小的原始村落,却是全国第一个民俗风情村寨游览地,后来在各地兴起的“民族村”都是在它的启发下建成的。
朗德上寨系苗语“能兌昂纠”的意译,“能兌”即欧兌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纠”即上寨,朗德上因属朗德地片上方,故名。
苗寨四面群山环绕,村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流入美丽的丹江,村头,一座大型的风雨木桥跨溪而立,对面半山腰上,密密麻麻紧紧相靠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从寨脚公路开始,一条石板铺就的迎宾小道一直延伸到进寨门楼,每隔几阶有一张方桌,这就是朗德苗寨特有的迎宾拦路酒卡,共设12道,据说届时的每道酒卡都会站着几个身着盛装的苗族男女青年,提壶端杯,向客人敬酒,每道两土碗,表示福寿双全,最后一道酒卡是进寨门楼,土碗换成大牛角,如此一路想满饮进寨者,非“海量”莫能!,不过我们可能来晚了点,错过了这么隆重的迎宾仪式。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走入寨中,吊脚木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寨中道路、院坝及各户门庭,都是用鹅卵石或青石镶砌铺就,可能这里地处偏远,游客不多,相比前几天去过的侗寨和千户苗寨,朗德上寨并没有太多的商业化痕迹,商铺和客栈极少,反而给人一种安详平和的舒适感。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最后来到位于寨子中央的芦笙场,等待每日的固定节目,朗德父老乡亲们的民俗风情表演。这个芦笙场也颇有特色,场子模仿古代铜鼓面太阳纹的图案,以青褐色鹅卵石和料石铺砌成十二道光芒,朝着十二个方向伸展。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和其它苗寨不同,这里的表演者大多是老人家,表演的项目包括传统的苗家歌谣,芦笙舞,板登舞,木鼓舞,铜鼓舞等...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有资格吹奏这堪称镇寨之宝的大芦笙者非寨中德高望众的老人家莫属。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风情贵州(5):走进苗寨
芦笙声中,表演的苗人越来越多,最后,全村男女老少络绎上场,围成一个巨大的同心圆,随着铜鼓点子款款绕场起舞,不少游人也应邀加入,整个芦笙场变身一个欢乐的海洋。
难怪有句话这样形容:“芦笙舞,风雨桥,朗德上寨听歌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