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博物馆巡礼(26):科隆瓦尔拉夫-里夏茨博物馆

标签:
科隆大教堂中世纪版画鲁本斯伦勃朗印象派 |
科隆,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畔的历史文化古城,德国第四大城市。

科隆大教堂,全名“查格特.彼得.玛利亚大教堂”,位于科隆市中心,始建于1248年,几经波折,最后于1880年方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作为德国最大的教堂,它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与巴黎圣母院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教堂内这座11世纪奥托王朝时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作为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雕刻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圣坛上这个金雕匣里装有“东方三博士”骸骨,1164年,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冯.达瑟尔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在米兰夺得了这个战利品,使科隆一跃成为了欧洲基督教朝圣地,为此,科隆就决定兴建一座完美的教堂,来供奉这个圣物,也就有了现在看到的这座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的哥特式教堂。






参观完大教堂,顺着古城石砖地面的小巷,来到今天要打卡的艺术场馆。
馆内最重要的收藏是中世纪的版画,特别是“科隆画派”的作品,得益于corboud夫妇的捐赠,使得这里也成为了德国境内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藏品数量最多的博物馆;博物馆共有三个展厅,分别是地下一层的中世纪展厅,这里可以了解到从1300至1500年科隆版画的发展概览,第二层的巴洛克展厅及第三层的19世纪绘画展厅。
我们的参观就从中世纪展厅开始....


《朱诺和阿古斯》,彼得.保罗.鲁本斯(1611年)。

《圣伊丽莎白的圣家庭和圣施洗约翰》,彼得.保罗.鲁本斯(1614年)。

《身处曼图亚朋友圈的自画像》,彼得.保罗.鲁本斯(1602年)。



《普罗米修斯之缚》,雅各布.乔登斯(1640年)。


《隐士圣保罗》,胡塞佩.德.里贝拉(1647年)。






《老年的自画像》,伦勃朗(1668年)。

《年青时的自画像》,伦勃朗

《一个妇女的画像》,弗兰斯.哈尔斯(1640年)。

《男子肖像》,弗兰斯.哈尔斯(1640年)。

《约翰.威特的画像》,雅各布.乔登斯(1635年)。

《约翰.威尔特斯妻子的画像》,雅各布.乔登斯(1635年)。





《农舍内部》,艾萨克.凡.奥斯塔德(1642年)。

接下来走进三楼的19世纪绘画展厅:

《在清晨雾中的风景画》,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820年)。

《雪中橡树》,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827-1828年)。

《长笛演奏会》,卡尔.施皮茨韦格(1860年)。

《年轻的巴黎女人》,威廉.莱布尔(1869年)。

《西斯利夫妇像》,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68年)。

《艾尔米塔什的风景》,卡米耶.毕沙罗(1867年)。

《玫瑰园里的孩子》,贝尔特.莫里索(1881年)。

《吊桥》,文森特.梵高(1888年)。
又一次以梵高的作品来结束这座科隆艺术殿堂的参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