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具体做法
(2013-03-26 11:10:4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一、把握校情,科学筹划
1、导师的选用
2、学生组织形式
3、导师工作定位
二、抓住着力点,找准切入点
全员育人导师制最核心的问题是育人成效,如果没有全面和现实的育人成效,很难成为持久的学校育人机制。因此,我们把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与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作为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工作着力点,突出侧重对学生成长方向、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指导,促成学生健全人格和想学、会学的学习品质形成。
1、从规范日常行为入手,让德育回归学生常态生活。
日常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基础,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才能不断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调节能力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良好的道德风尚。为此,我们针对当前学生管理中的焦点问题,诸如手机、上网、交友、消费等问题,明确提出“拒绝手机、远离网吧、正确审美、合理消费、慎重交友、尊重秩序”28字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结合规范要求,印制《我的学生,我教育》,让导师明确当前学生教育的着力点,通过齐抓共管以及个性化的工作,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在消费问题上,我们提出的关注点是“饮食月消费多少?买瓶装水或饮料吗?多长时间光顾小卖部一次?”在对学生关注了解的基础上,导师积极开展工作,有的导师从健康饮食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其危害,有的导师提出“一周一购”等等,这些看上去很小的生活琐事,却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影响着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也正是这种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生活中形成对道德要求的认同,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2、从指导学习习惯和方式入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反思以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更多的是态度目标等说教式的“指导”和“教育”,这种夸夸其谈的大道理,学生早已“被教育”了多次,而学生更想知道如何学、怎样学?因此,在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上,我们侧重于指导学生“会学”,而会学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完善的学习方式。在对学生学习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学习必备的七个习惯和六种学习方式,即:七大习惯——制定计划,尝试记忆、课前预习、动笔多练、归纳联系、循环复习、适应教师;六种学习方式——独立与合作、被动与主动、接受与探究。为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建立了支点,导师通过日常 “午后茶”式的座谈交流和考后“栏目”引导化的总结反思,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学习习惯,修正学习策略,提升学习能力。
三、强化措施,扎实推进
1、工作先周计划
为加强导师工作的规划,促进工作的有序运转,我们实行导师工作先周计划,从时间、内容、方式、参加人员等方面填写“导师工作先周计划表”。同时,级部对照“导师工作先周计划表”对导师工作情况进行实时检查督促。
2、师生互动制
为增强导师工作的针对性,切实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求学生撰写周记,真实反映自己的境况,并对自己的苦恼与困惑向导师寻求帮助。导师在批阅周记的基础上,或个别或集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帮助和指导。
3、双周会商制
我们借助“双周班级教务会”的契机,实行导师工作会商制度。一是导师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交流,加强导师工作的相互借鉴。二是针对学生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形成高效育人合力。
4、定期交流
学校要求各部门,在每周工作过程中及时发现导师工作中亮点的人与事,报学校办公会研究确定,在教师例会上,设立教师发言席,由导师进行经验介绍,并由分管干部进行点评。导师在学习借鉴中,不断提高自身育人能力和水平。
5、家校联合
我们改革家长会模式,变讲座式为圆桌座谈式,变一人主讲为全员参与。每次大型考试后,我们利用周末两天的时间,分批次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所有导师与导生家长座谈交流,这不仅为家长提供了细致的反馈与指导,而且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摸清了学生的思想状况,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6、考核评价
为充分发挥评价的规范、导向与激励功能,一是实施导师工作过程性评价,强化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二是通过学生民测及受导学生表现实施导师育人效果评价;三是学期末组织德育标兵评选,并列为县市级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候选人。
通过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教师教书育人落实到了实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理念在教师中已成共识,开辟了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新途径,提高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力推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