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幼儿关爱他人行为

(2011-10-22 17:04:53)
标签:

论文

杂谈

关注幼儿关爱他人行为

摘要:本文从引导幼儿感受爱与被爱,认识到相互之间既需要帮助和关怀也需要交流合作,体会分享的快乐,从多方面理解关爱他人行为的具体内涵,其次阐明通过组织游戏活动让幼儿体会被朋友关爱的幸福及从关爱别人的过程中得到的快乐,以及家庭氛围,父母言传身教对培养幼儿关爱行为的影响,最后强调了对处于交往困境中幼儿的特别关爱。

主题词  关注   关爱他人   感受爱与被爱    合作共处   家庭氛围    潜移默化    启发幼儿    交往困境    被关爱

一个有爱心且知道不断努力,能乐观地应对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并富有责任感且懂得关爱的人,不单是一个成功的人,还会是一个招人喜爱的人。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幼儿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父母,爷爷,奶奶颐指气使。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一些家长对孩子样样给与呵护迁就,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所以导致幼儿合群性弱,加上有的家长怕孩子吃亏、受欺等,常常给予幼儿不正确的引导,这就强化了幼儿的自我中心心理,使幼儿以为世界是为“我”而存在的。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应该拥有一切,别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关爱是一份美好情感,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动力。人有了关爱之情,生命就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着纯净的光芒。

关爱他人指能够积极主动地关心爱护他人。“引导幼儿接触和认识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不同职业的成人,培养幼儿尊重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社会领域里的一项教育要求。作为老师和家长,应引导教育孩子尊重和关爱他人。

一、    要让幼儿学会关爱他人必须让孩子感受爱与被爱。

孩子一生下来,就在大人的关爱下慢慢成长。他感受到爱,就会学习爱,就会学着如何去爱,他感受到被爱,就会给予别人爱,在大人关爱他,理解他,答应他合理的要求基础上,给予他的一些限制,作为爱他的一部分,孩子也愿意“欣然接受”。其次,让孩子学会爱人。孩子不应该只索取爱,还要付出爱,至少不要伤害到别人。让孩子懂得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我们要有耐心,要懂得交给他相应的交往策略,如教会孩子尊重和信任,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理解他人的行为。要彼此坦诚相待,能够彼此给予恰当的帮助和关怀,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和忍让。

二、    让孩子学会合作共处,这是关爱他人教育的重要内容。

激发孩子内心合群、乐群的本能需要,把集体作为我们教育的核心词汇,让孩子们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团体一份子的存在,感受团体的力量和温暖,培养爱心和同情,掌握沟通与交流。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快乐的情绪下与同伴交流和沟通。如果用心去挖掘,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游戏是在培养幼儿的交往兴趣和互助精神,体会合作和分享的快乐。如,教师组织开展了“我喜欢的玩具”的主题游戏活动,建议幼儿把家中自己喜欢的一件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向小伙伴推介。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很认真的向小伙伴们推介了自己的玩具,有的幼儿还手把手地交小伙伴玩自己的玩具。另外,玩具的提供上,多提供一些需要多人合作、沟通才能玩的玩具;玩具数量适当减少可以促进幼儿间的协商与交流。还有,就是要关注那些经常独自沉迷于某一玩具或游戏的孩子,有意的引导他们多参加一些与他人合作才能玩的活动。这样的游戏活动,促进了幼儿同伴间的交往,增进了他们间的友谊,也让他们从中获得了分享和交往的快乐。

三、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使幼儿得以关爱的一种巨大、无形的资源,父母的言谈举止会对孩子关爱他人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要多关爱孩子,为人父母者应用更多的时间与儿女在一起,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干家务、一起游戏以及一起休息等。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要给予及时的正面强化和榜样强化,可以给予物质性的奖励或精神性的鼓力,或者给予孩子一个甜蜜的吻或微笑。同时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荣誉感。根据孩子年龄,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做事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孩子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开展小区环境卫生治理、安全防范宣传以及访问、帮助孤寡老人等公益性活动,要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等等。从而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快乐的事的同时,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

四、我们要注意关爱那些处于交往困境中的幼儿,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启发幼儿关爱他人。

在交往中处困境的幼儿有两种:一是被排斥的幼儿;二是被忽视的幼儿。被排斥的幼儿,一般都具有骄横任性、逞强好胜、攻击性强、经常有破坏行为等心理行为特点,他们没有玩伴,因而感到孤独,甚至痛苦。因此,我们要帮助被排斥的孩子融入集体,如,改变其不良行为方式,授之交往技巧,在其他幼儿面前表扬他们的优点。而被忽视的幼儿,一般都具有行为笨拙、内向、害羞、表现欲不强等心理行为特点。对于这类幼儿,我们要帮助他们从交往中获得乐趣。如,给其分配为同伴服务的任务;给其安排只有与人合作才能玩儿的活动项目;鼓励交往能力强的幼儿主动与其结伴交往;教师要主动与这些幼儿交往,特别是在其他幼儿面前表现出教师乐于与这些幼儿交往。教师这样做,会给幼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班里,有一个女孩,长的不好看也不爱说话,小朋友不喜欢亲近她,也不和他一起玩,我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在班里讲了好几次,号召小朋友和那个小女孩一起玩,但效果不明显。有一天,我在组织游戏时,偶然站在了这个孩子旁边,拉着她的手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第二天孩子的妈妈送孩子入园时,过来对我说:“老师,谢谢您!谢谢您对孩子的关心!”我被感谢的莫名其妙, 不知为什么,一问才知道原来做完游戏那天孩子回家后非常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老师喜欢我了,她今天拉了我的手。”看来孩子对老师“拉拉手”这一行为反映如此强烈,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然而更出乎我意料的是,从此,其他幼儿也改变了对这个孩子的态度,他们纷纷模仿教师的行为,主动去和这个孩子交往和游戏。

五、教育幼儿关爱他人的同时幼儿自身也有被关爱的需要,幼儿在幼儿园里都渴望得到同伴、老师的关爱。

关爱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充分享受到老师和同伴关爱的幼儿,总是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幼儿园便成了他们向往的地方,成为他们的乐园,反之,如果幼儿被老师和同伴漠视,他们的被关爱需要得不到满足,幼儿就会通过各种手段,甚至不惜通过不符合常规要求的行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关爱,如攻击性行为、恶作剧、毁坏物品、故意捣乱、生病、对抗、退化行为等,许多时候只是幼儿用来引起人们对他关爱的一种手段。

幼儿特别喜欢被关爱,为得到关爱甚至不惜挨批评。批评也是关爱,是对幼儿的高度关注,但是一种消极的关注。经常受到消极关注,对幼儿心里健康成长是不利的。而积极地关注则不然,“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等都是积极关注所产生的神奇效果。每位孩子都应得到社会、老师、家长积极地关注。老师和家长一句充满希望的话、一个点头微笑、一个亲昵的动作(拉拉小手、拍拍肩膀、摸摸后背等)都是积极关注的方式。

“能干”的孩子也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关爱,婷婷的妈妈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为了方便梳理,她给女儿剪了短发。可是一个月后,当她说在给女儿剪短发时,却被她拒绝了。询问后,孩子说:“留长发,老师就会在我起床后帮我梳头扎头发。”“我现在剪短发,起床后,老是不理我,只顾帮其他小朋友梳理头发。”小班时小佳吃饭一直吃得又快又好,可是后来却吃的越来越慢。我问他原因,他说:我想老师喂我吃饭。原来如此!孩子入园后不久就发现,老师会哄着、催着吃得慢的小朋友吃饭。对此他很羡慕。为了得到老师的关心,为了与老师亲近,小佳采取了“慢吃”策略,因而她也得到了老师的关爱。所有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能干”的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对“能干”的孩子有意无意的疏忽,很可能就会让孩子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还会导致孩子行为上的“退化”。

我希望每个人做到:不但关心、爱护自己的家人,还要学会正确对待其他人,在和他人接触中,毫不吝啬地送上一个微笑,或说上一句关心、赞扬的话,或是给他人一个安慰等等。孩子们请敞开你小而温暖的怀抱,用你幼小的爱心去包容、关爱他人吧!我们即要时刻注意关注关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注释:“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醒我们: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不管是家长、老师、管理者,都应该切记:不要视别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儿戏。 “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罗森塔尔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参考书目:

1从零岁抓起“0—3岁婴幼儿关心与发展文献研究高民著

2.《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楼必生,屠美如著

3.《幼儿园德育》汪筱华著,北师大出版社

4.《打造孩子一生幸福的幼儿教育家园同步学会生活课程探索》少儿出版社王晓燕著

5.幼儿社会性发展指导少儿出版社潘洁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