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为旧时同族子孙供奉并祭祀祖先的处所,大凡同姓居住之村落均设祠堂,并一直保留至民国末期。钱塘望族洪氏家族在今余杭区内即有洪氏宗祠两处,一处为五常街道“三瑞堂”,二为中泰街道“承承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两处祠堂均被改作他用,至今尚存少量旧屋。它们为考察洪氏家族的兴衰及生活方式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西溪洪氏宗祠绿水萦绕
一、“圣授御铭”三瑞堂
据洪氏后人回忆,五常街道洪家埭旧有洪氏宗祠,规模较大,建筑体为中轴歇山式,平面呈长方形,宽约16米,纵深约40余米,占地1亩有余。砖木结构,由门厅、庭院、正厅组成。大门略呈八字形,门阙分左、中、右三道,中间前置门当户对,左右边门相对设木栅。门厅内悬挂“洪氏宗祠”匾,两旁有门神像。门厅后为庭院,青石铺砌,两侧各植桂花。正厅五开间,俗称三间两弄。正厅门檐上方悬挂“三瑞堂”,乃接洪皓宁海“三瑞堂”遗续。匾额,正厅中有“圣授御铭”直牌,蓝底金框,十分耀眼。梁柱用材粗硕,横坊、雀替等木构雕琢精致,且饰以图案。寝殿间梁架彩绘,置历祖牌位,前上方悬“天运灵台”匾。洪氏宗祠初建当在洪钟逝世后朝廷下达“赐建廊庙和建祠堂文帖”后。清末民初时重建。
20世纪50年代初,洪氏宗祠改为小学。50年代中期正厅保存尚完整,悬“御爵府”、“洪氏宗祠”、“三瑞堂”匾,两侧为“宋祖传世郡敦煌,圣授御铭三瑞堂”楹联。廊柱上有“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和“大宋陛下是一品,为民治国掌朝纲;明纪祖孙同朝臣,五书伴驾护君皇”两联。庭院中两株高达数丈的桂花枝茂叶繁,杭州园林专家称为杭城之最。1975年改建为生产队自备粮仓,嗣后又改成社办工厂车间。目前仅留存少量旧屋。
洪氏祖茔在洪氏宗祠南边新桥头,即俗称“天葬坟”处。天顺七年(1463年),洪钟父洪薪去世,葬于祖茔。成化十九年(1483年),洪钟母亲逝世,同葬其处。屠勋《太和堂集》有《赠承德郎刑部主事洪公封太安人姚氏行状》①一文,记录洪钟父母事迹,其文如下:
承德公,讳薪,字汝林,别号淡庵。其先江西乐平之洪岩人。系出忠宣公后,忠宣四世孙。其益宋宝庆中为浙东安抚大使,卒葬上虞之后山,子孙因家焉。安抚五世孙荣甫,通经术,负才器。国初膺茂材,荐至南京,无几,以疾卒于邸寓,即公之祖也。父武昌,号芸轩。博通经史,为邑名儒。因痛父以客死。遂隐居教授不仕。里有不良,诬以姓名犯国年号。讼于官,械送京师。太祖高皇帝延鞠,谓姓洪名武昌,于国号何讳?且洪武昌盛,亦国之庆兆也。赐字曰“有恒”,令还乡以备召用,抵诬者罪。芸轩归,慕钱塘山水之胜,而西溪土田尤肥沃,因徙家于溪之招德里,卒葬其处,所著有《芸轩集》若干卷,藏于家。公兄弟三人,长曰稷,次日蔌,皆隐德弗耀。次即公,公生而美丰姿,赡才艺,能诗,善真草书。中怀坦夷,卓越豪迈,不治资业,时有负贷者,辄焚券弗问。故乡人呼之为“落魄生”。尝痛父早世,不遂禄养,乃绘《风木图》乞名公卿题咏盈帙。因族夫役繁,躬执里正事于官,时县尹陆枢原见而奇之,试以诗句,及商论时务,应对无遗。遂强辟为椽陆,盖由才干进,故其一时从事者,皆求巨室贤子弟以充。公既就辟,一心奉公,当事惟谨。陆器重之,每公暇,憛召与赓诗论文,情若师友。岁满赴京,循资授徽州府街口批验所大使,日与郡邑二庠师生往还。觞咏既久不衰,俸禄之入甚薄,遇四方文人墨客至,必馆谷而赆饯。虽倾囊弗顾也。
历三载,考绩于京。适有故交陆文中者,董军需费,直不能价,官督且急,公乃倾其装而给之。陆始得竣事以归,亦不责其,报其复任也。里有某者,以贸易抵徽,病毁骨立,舁至公,欲托为寓臧获,惧其有染,公曰:“彼来投我,我可却耶?”亟命移入,亲为医祷。病卒以愈,仍厚馈送还。其义于故旧也,多类此。
在任几九年,一日与客食,饮讫就浴,忽感风,未移时而卒。天顺癸未八月七日也。徽之士夫闻讣哀奠,皆曰:“磊落如洪公而位不尽其才,寿不满其德,天胡为哉!”归橐肃然,惟图书数卷而已。
以次年八月七日葬于祖茔之次,距其生永乐癸巳六月三日也,春秋五十有一。配安人姚氏,同邑万石长孟庸之女,泰州司训仲昂侄也。自幼端庄淑惠,颖敏天成,闲女工,通《女戒》诸书,为父母所钟爱。年若干,择归承德公。奉姑嫜,处妯娌,咸得其道。承德公履历官途,为廉官,为义士,内助居多。公既卒,安人归公丧,哀毁葬祭,不逾于礼。岁时享荐,必诚敬。尝谓其长子钟曰:“汝父存时,见汝聪明过人,每喜谓人曰:‘人皆积金以遗子孙,吾惟教子以一经耳。’每得当代名公文稿,必亲手录以为汝式。又尝私语汝曰:‘吾家自安抚公以来,累世称德,然未有显发者,虽吾祖与父大负才美,而不获见用,吾亦偃蹇若是。所以显发而昌大门户者,尚有望于尔曹也。汝能记之乎?”钟拜泣受命惟谨。用是大肆问学,领成化戊子乡荐第,登二甲第二名进士,授刑部江西司主事,进员外郎,绰有声誉,为一时公卿所敬重。
主事秩满一考,例得封赠父母,遂蒙恩赠父如其官,封母为太安人。先是安人就养京师余六载,钟每暮归,必问所治事当否为忧喜,识者谓有平反之意,钟之成名,亦本于母教然也。
成化壬寅岁,安人日有桑梓之念,乃贻书命次子镃自钱塘来,于是秋八月扶侍以归。逾四月竟以疾卒。是为腊月廿又九日,距其生永乐丙申十月廿又六日也,春秋六十又七。识者又谓其能先知死生之理,而得首丘之义云。子男三,长子即钟,次锡,早卒,次即镃,亦习举子业。女三,长适孙晋卒,次适同里万石长蒋贵,次适余杭邑庠生滕雷。孙男二、女二俱幼。
钟归将卜,以是年某月日,启承德公之兆而合葬焉。窃惟公与安人,内外相承,皆有善懿可称,而源流之浅长,庆泽之未艾,有足书者,勋忝通家,略,闻世系,谨掇为行状而托立言君子,图其不朽焉。
20世纪70年代因修荆长公路而毁,曾发掘出凤冠、铜镜、瓷器等物,棺材保存较好,被用于修理农船。2003年10月,又在墓地附近发掘出洪薪石像、石碑及石马、石羊等遗物。洪薪石像高1.2米,眉目清朗。石碑通高2.36米,碑身高1.23米,宽0.64米,厚0.27米,碑额刻有“奉天诰命”,碑身镌有朝廷3次追封洪钟父母的敕命书。据《鄱阳洪氏统宗谱》载,洪钟祖父有恒夫妇亦葬其处:“有恒居钱塘西溪,妻何氏合葬住前溪南。”②
西溪洪氏宗祠三瑞堂
二、“子孙宜昌”承承堂
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原中洪村亦有洪氏后裔。《洪文惠公适神道碑》载:“(洪适)乾道四年(1168年)以观文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宋史·洪皓列传》云:“淳熙元年(1174年)洪遵以资政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在道教史上有“三十四洞天”的洞霄宫遗址位于中泰乡与临安交界处。“烟岭连高迹,松风隔太虚”,宫址四面环山,有狮象守门、灵凤还巢、天柱壁立、大涤尘心等景观,还有大涤洞、栖真洞、归云洞,深浅莫测。翠峰丹泉、古桥修竹,名人来游甚众,李白、苏轼、陆游、范成大均有题咏,许迈、郭文举、吴筠、邓牧等先后在此久住。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创宫坛于大涤洞前,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迁至前谷为天柱观。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赐额为洞霄宫,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再建。南宋退保祠禄提举洞霄宫的官员多达一百五六十。洪适、洪遵提举洞霄宫,洪迈后裔慕其地幽胜,在上寿庄(今中洪)择地而住。其地东近南湖,北临苕溪,离大涤山洞霄宫不过10里,山水毓秀,风光旖丽。
民国洪乃治所纂《余邑洪氏宗谱》载:“元季兵乱,有乌程(今湖州)教谕洪庸,字时中,以明经教谕乌程,咸淳十年(1274年)卒于官署。时盗兵四起,不得归。其子勤载父柩自乌程溯苕溪至余杭上寿里,卜葬于大涤山,遂居于此。”③该谱称洪善初为上寿庄始祖。据洪垣(觉山)《姓原辨疑》一文所载:“明建文二年(1400年)九月,婺源李献致仕还乡,往饶郡乐平康山拜扫七世祖推官之墓。其祖仲子李锜,乃三洪福州教授门婿,适见翰林梭书郎、鄱阳文学致仕洪善初与李叙先世通家之好,备述其先世自婺浙源乡迁鄱阳康山,实系忠宣公(洪皓)裔孙。”④上虞洪捷中与乌程教谕洪庸均为宋末人,至其孙善祖一辈又与善初同时,当在元末明初。上述内容可证,元末明初,洪氏先人已择地余杭上寿庄居住。上寿庄建有彦升公祠,名承承堂,至民国末,祠堂尚存,门厅上书“洪氏祠堂”。正厅则悬挂“宋代名家”匾额,共5间,内置洪氏祖先牌位,悬先祖画像。中间天井约120平方米,东西两侧开圆洞门。祠前有木头池、荷花池。解放初改为小学。洪氏墓地在溪北之白坟头和盛洞里,均具规模。洪氏后裔旧家具上有“敦煌云记”字样。
据嘉庆《余杭县志》卷十七“古迹”载:“洪氏承承堂。宋忠宣公后世居上寿庄,有上洪、中洪、下洪三村。承承堂其故宅也,今废。”⑤民国37年(1948年)《余邑洪氏宗谱》,载有洪氏二十七世外孙邑庠生金以熙《洪氏承承堂考》一文:“明镏炳《承承堂为洪善初题》:‘天狗蚀月岁靖康,血战于野龙元黄。神鳌夜泣九渊沸,翠华日薄寒无光。主忧臣辱誓万死,直以只手支扶桑。燕山六月雪花大,节旄零落饥肤伤。关河萧条月色苦,秋风扬沙吹雁行。子卿归来典属国,茂陵树老愁云荒。至今勋业昭简册,大书特书遗典章。承承堂前春昼永,牙笏金鱼堆满床。芝兰玉树竞媚秀,陶令松菊凝秋霜。盈缸酿酒介眉寿,槐阴覆阶萱草长。忠宣盛泽实具美,宜尔子孙宜尔昌。’国朝任昌运《余杭竹枝词》:‘承承堂构宋名卿,随笔容斋记事精。差喜诸洪犹有后,六陵何处觅灯檠。’此禹航(余杭)县志编入古迹也。得是一证而知忠宣洪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信不诬矣。暨今知县关钟衡倡修志书,广事采访。愚承乏其间,适逢三洪纂修谱系,特采而编葺之。”⑥该谱还载有邵乾兴《又为承承堂洪公善初题》一诗:
自古贤豪裔必兴,
迄今堂构世世承。
声名不为家传没,
德兴荣标县志增。
临难冰霜昭史策,
退闲松菊裕云礽。
乃翁定录天曹去,
谱牒何须姓氏登。
中洪村解放初属中洪乡,1958年改为中洪大队,1984年改中桥乡中洪村,2003年为中泰乡南峰村。中泰乡系1992年时由中桥乡和泰山乡撤并而成。据说境内稽留山(俗称鸡笼山)曾是大禹治水至禹航(余杭)舍舟登陆小憩处。清陆顺豪《游稽留山记》云:“余方知余杭古称禹航,此山本名稽留,当由稽留论为鸡笼,狃于谚者,忘其古,可叹也!”⑦三国吴步兵校尉诸葛起世居郭岑山,晋朝葛洪在大涤山炼丹兼综医术、郭文举携训虎卖药于虎嗥亭。南宋有辇道直通临安(杭州),文人逸士趋之若鹜。南宋洪浩父子曾游其地,其后裔后在此留居。至今洪姓较多,且留有《余邑洪氏宗谱》五卷,系民国37年(1948年)重修。内文称中洪洪氏为洪迈之后。存有《祖训》《家规》。
参考文献:
①(明)屠勋:《太和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齐鲁书社,1997年。
②《鄱阳洪氏综宗谱》之谱系图,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刻本。
③《余邑洪氏宗谱》卷首之《远宗》。
④《丹阳洪氏宗谱》之《姓源辨疑》。
⑤ 明嘉庆《余杭县志》卷十七《古迹》。
⑥《余邑洪氏宗谱》卷首《承承堂考并诗》。
⑦ 明嘉靖《余杭县志》卷十七《古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