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6
中国无人不知成都,成都则无人不晓锦里。现在锦里这条仿古的商业文化街已成为中国旅游的一个亮点。“拜武侯,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的响亮口号。
我第一次去锦里是2005年的春天,那时这条“古街”刚完成它第一期工程,对外开放不久。以后又去了几次,最近的一次是今年五月。我之所以跑的这么勤快,其根本原因还是爱屋及乌,因为錦里是弟弟承志一个杰作。
“锦里”原是三国时期在成都的一条以织锦,售锦为主的古街。而蜀锦又在蜀汉时期占很重要的经济地位。诸葛亮曾说“决敌之资。惟仰锦耳”。故“锦里”也就成了当时在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或许有点像现在上海的南京路。新建的锦里则紧邻武侯祠,由武侯祠博物馆斥资建成。当时在中国已有一些相对成功例子。如上海新建的“返古
”商业文化街“新天地”。它巧妙地把商业和上海的海派文化结合在了一起。承志当时走访了国内包括上海的新天地在内的一些类似的商业街,最后他决定把承建锦里的重点放在了文化上。成都不像上海那样无休无止,终日忙碌地与外界交流,恨不把全世界都拉上关系。成都人悠闲自在,自娱自乐。丰厚的中原文化底蕴,更使他们注传统,重民俗。基于这一基本定位,锦里的建设蓝图奠定了。硬件上,整个古街以清末民初的川西古镇建筑风格为主,软件上,则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内涵,商业上以四季的民俗为轴心,让大家天天可在锦里
“过节”,充分满足了成都人爱“耍”的愿望。锦里街长近六百米,约两百家商号集衣,食,住,行,耍之大成。整个街区以直线布局为主,有时一个急转弯,会给人带来一个“又一村”的惊喜。锦里从开张至今,人气一直很旺。即使在地震那段时期,生意也是照做,游人也是照耍。他们对成都的余震适应的很快,后来地震彻底过去了,在锦里喝茶的人们才惊呼:“哟,都三点了,怎么还不震啊?”。可以这么说,成都人已经耍到了一种非常高的境界。锦里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当之无愧。
和承志聊起锦里,他多次谈到“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
的概念。现代人购物,不光是要把东西买回家,他们还要在精神有一种享受。他们在购物的过程中要有美感等等……朱光潜说美就是距离,锦里在宏观及微观的设计上均充分利用了这种“古今”的距离来彰显整个古街的美。但在实际操作上远比理论上的阐述难。比如把餐厅的座椅完全仿古,就可能有问题,因为坐上一把全仿古的椅子可能会腰酸背疼。这种
“古今”的距离一下子就消失了,变成了
“古古”的零距离,没有美感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反映在方方面面,大到建筑装饰,商家布局,小到服务形式,广告招贴等等。关键是“古今”距离这个“度”的把握。整个锦里设计团队曾为这个“度”是费尽心机。而今天锦里的成功,其关键就是这个“度”拿捏得非常好。人们在锦里既能体念到充满民俗文化的古色古香,又不失现代人轻松舒适的生活方式。美国“体验经济”大师Joseph
Pine
多次造访锦里,他认为锦里的成功对“体验经济”理论非常给力。他甚至把他太太从美国接来住到承志开在锦里的客栈来庆祝他们的结婚纪念。
承志说锦里像一个孩子,它需要成长。但成长有时就意味着突破。突破是要有勇气的。在锦里二期扩展中,他们把丽江古城的处处有水的概念引到了锦里。但这和最初的创作设计是相悖的,因为川西古镇中是没有溪水串流的,可是鉴于成都这块盆地的文化相信“有水则灵”,最终还是决定引水入锦里。我本人觉得那屋旁路边的泅泅流水很美,水给锦里带来了更多的幽情和生机。当时星巴克咖啡也看好了锦里的市场,想方设法要挤进锦里。承志说,开始的时候,这几乎是不能想象。这洋咖啡怎么能和四川民俗文化扯上关系呢?但问题是为什么一定就扯不上关系呢?四川的民俗文化就为什么不能包容一个小小的星巴克呢?后来他们把星巴克包装成了锦里的一部分,外表上并不显得突兀,也很受人们的欢迎。这小小的星巴克给了游客一点新鲜感,一点遐想,不错。承志最后说,当然,这也有个“度”的问题,如果在锦里再开一家麦当劳,那绝对是自杀。创业难,守业更难。作为锦里管理公司的总经理,承志总有一种忧患意识,他常对员工说我们终将死去,但我们要锦里永存。在当今商业高度竞争的环境下,承志把锦里的企业管理宗旨定为以民俗文化为核心,起用现代多元文化元素作为桥梁来稳定和扩大锦里的市场。他从澳大利亚请来了歌舞团在锦里的古戏台上演出了澳洲的歌舞,他办庆祝圣诞活动让人联想到昔日传教士的风情...这些看似无厘头的活动不但给锦里带来了大批年轻的消费者,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年轻人亲近了民俗文化。从长远来讲,这是给锦里培养了后代。这种不断求新,敢于突破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希望能够被传承下去,给今后的锦里带来好运。
最后,再回头来看看成都那句旅游口号“拜武侯,泡锦里”,其意思可以理解成,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在锦里尽情享受。如果真是这样,这锦里也就成了人间天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