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英国味道伦敦站——“从鼻吃到尾”的St. John
标签:
英国伦敦英国菜美食 |
分类: 欧洲美食 |
在不少美食类电视节目、旅行指南之中,时常能见到一家餐厅的身影,其标识是一头黑白色的小猪,这家店就是St. John,堪称是如今英国最热门的餐厅之一。这家创立于1994年的餐厅之所以闻名遐迩,除了食物的优秀品质外,也因为两位主厨Fergus和Trevor“从鼻吃到尾(Nose to Tail)”的饮食理念对英国饮食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以此最主题所写就的数本食谱亦颇具知名度。从爱丁堡返回伦敦的第一晚,我们就来到了这家名店,品味一顿“从鼻吃到尾”的肉食盛宴。
或许是因为St. John之前的名望太盛,加之被授予米其林一星级荣誉,我们在造访之前将其设想为一家环境幽静、陈设雅致、服务正规的中高档西餐馆。可当真正来到店里时,却发现同预想的差异太大,顿时有些恍惚。St. John是酒吧、餐厅相结合(Bar & Restaurant)的形式,当走过短短的酒吧即来到餐厅,瞬间就像进了一个忙忙碌碌的菜市场,人声鼎沸,服务员步调飞快地穿梭在餐厅的每个角落。不算大的店面内坐满了人,由于邻桌间的距离非常窄所以几乎可说是人挤人,来此的顾客也并非我们印象中仪态优雅、轻声细语的绅士淑女,而是个个都像绿林好汉般大声对话、豪迈吃喝,时不时爆发出阵阵欢笑。
事实上,这是我们相对不那么了解的西餐的另一面。既然有那些让人觉得优雅到做作的正规西餐厅,就也会有一些更轻松、更自由的场所来满足不喜拘束的顾客,毕竟大多数平民百姓还是更愿意释放本性。由于St.John的食物价廉物美,用餐环境也不那么束手束脚,自然深受普罗大众的钟爱,如果不提前订座就得作好吃闭门羹的准备。

Roast Bone Marrow & Parsley Salad:£7.50
(烤骨髓和欧芹沙拉)
米其林指南强烈推荐的烤骨髓是St. John的招牌菜,在周遭顾客的餐桌上也有着极高的点击率。St. John的菜单的更换频率非常之高,主厨会经常根据时令、食材质素乃至个人灵感推出新菜,唯独这道烤骨髓始终牢牢地“霸占”着一把交椅,足可见主厨对其的强烈自信,以及经久不衰的高涨人气。
摆得满满当当的盘中大约有这么几件物事:牛骨、沙拉、面包、海盐,具体调理方法如下:将带骨髓的牛棒骨放入烤箱烘烤至骨头焦香四溢,此时骨髓也恰巧滋出美妙的油花,并在旁配以未经研磨的粗粒海盐;欧芹沙拉以粗切的欧芹叶、红葱头、刺山柑为原料,以橄榄油和柠檬汁相调和,并以海盐和胡椒调味;全麦面包切片后同样上烤架微微烘烤,散发出浓浓的麦香和焦香。
当这道菜上桌时,侍应询问我们过去是否品尝过他家的牛骨髓,当他听到否定的答案后便立即热情地介绍起地道的食用步骤:先用专用的勺子将牛骨髓整块挑出,连同欧芹沙拉一道放置于烤面包上,再用手撮上一些粗粒海盐——是的,其实就是让盘中的所有材料欢聚一堂而已。
这样的品尝方法粗看之下似乎并无特殊之处,但方一入口便瞬间体悟到了主厨的巧思。当入口即化、油香四溢的牛骨髓遇到烙烤得焦脆的面包,多余的油脂瞬间渗入面包之中,在滋润了面包的同时也降低了骨髓的油腻感;清爽的欧芹沙拉不止起到解腻的作用,欧芹、红葱头、刺山柑这几种材料本身都是极佳的香料,为牛骨髓带来不同的层次感;粗粒海盐总能成为西餐中灵光一现的亮点,当其他风味在口中逐渐融合,咸鲜味才缓缓地弥漫开来,带来第二波味觉冲击。唯一的遗憾在于整整四根牛骨髓略有些多,吃多了难免还是会觉得油腻。

Ox Liver, Celeriac &
Pickled Walnut:£7.20
(牛肝,根芹和腌核桃)
国人通常认为老外对内脏闻风丧胆,其实论及对内脏的嗜好,英国人绝不在中国人之下。无论用心、肝、肚、腰子、小肠、大肠等任意一种内脏,都能烹制出深受民众喜爱的英式名肴。牛肝有着肝脏所特有的绵密酥软的口感,有内脏的鲜美却没有挥之不去的膻味,是少有的能够仅凭自身魅力就承担起一道成功主菜的内脏品种。
St. John的牛肝秉持他家一贯的烹饪风格,以最简单的烹饪来充分发扬肉类的原汁原味。煎至半熟的牛肝呈现诱人的粉色,柔嫩多汁而略富咬劲,入口的滋味鲜甜而不腥膻,其甘美的内脏风味让人不禁想斟上一杯红酒,想必是佳偶天成。想起过去曾在爱丁堡的Plumed Horse品尝过非常美味的小牛肝(veal liver),与今晚的公牛肝相比更为柔软细嫩,几近入口即化,让人不忍下咽;“肝味”却不如公牛肝来得浓郁,于是也少了那分豪气。由于牛的年龄而产生的口感上的微妙差异,不禁令人想起那著名的“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之比,不可谓孰优孰劣,各有所长耳。
块芹是芹菜的近亲,是专为品尝块茎而特殊培育的品种,主厨选择爽脆的块芹来搭配牛肝,在口感上相辅相成,同时减低了煎牛肝的油腻,牛肝则反之滋润了素淡的块芹。沙拉中加入腌核桃之后,其坚果味补足了香气上的不足,同时酥脆的口感也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使整道菜更为完整。清爽微酸的沙拉使通常作为主菜登场的牛肝变得更加适合作为前菜,不至于因为油腻而降低顾客的食欲。

Roast Middlewhite & Braised Carrots:£24.30
(烤中白猪肉和炖胡萝卜)
虽然乍看之下有些平平无奇,但这道烤猪肉却是米其林指南的推荐主菜。St.John既然以猪为标志、以肉为主题、以“从鼻吃到尾”为口号,想来对于烹调猪肉自然颇有造诣,而他们选取的猪肉理所当然也会别有文章。
所谓中白猪(Middle White),其实是一种土生土长的英国名贵猪种,它起源于约克郡,并在1884年正式认定为一个猪种。顾名思义,中白猪的体型介于如今最常用作肉猪的大白猪(Large White)和现今已然绝迹的小白猪(Small White)之间,养殖情况也同样巧合地介于二者之间,虽未绝迹却也亟需保护,如今还有专门的中白猪养殖者俱乐部(the Middle White Pig Breeders' Club)来对这一品种进行研究和宣传。
英国菜的理念是只对优质食材采用最简单的烹饪手段,这道菜可说是最好的例证。St.John的烤中白猪肉仅采用烧烤这种最简单、却也最能充分体现猪肉美味的调理方式,成品效果完全倚仗厨师的经验。猪皮极其香脆,令人联想到猪油渣;猪肉无比柔嫩,只消用牙轻咬即能剥落;肌理间交织着细滑而有弹性的脂肪,释放出诱人的猪油香气。金黄的猪皮、粉红的猪肉、晶莹的脂肪层次分明,看似平凡却同时具有酥脆、嫩滑、弹韧、嚼劲、入口即化等诱人口感,再添上浓郁的猪肉鲜香,令人食指大动不能自抑,烤猪肉的魅力就在于此。
配菜也同样简单,仅将胡萝卜与洋葱一道炖煮,是非常家庭式的料理手法。而这种“简单”还不止限于调理方法,对材料的处理更是简单到粗暴:胡萝卜整条下锅炖煮,甚至连皮都未刨除。事实上,这样的料理方法既能提高厨房的效率,以应付St.John极高的人气;也能最大程度上完整地呈现胡萝卜的风味,吃来口感酥软却仍不失脆度;同时因为需要切割,所以顾客花费在胡萝卜上的时间得到延长,从而平衡了主料间配料的关系,且降低了猪肉带给人的油腻感。
猪肉或可说是大俗的食材,“富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只消加以简单的调理就“火候足时它自美”。猪油的香气虽不甚雅致却总能让人酣畅尽兴,衬上St. John这般纷乱喧嚣的环境,更显活色生香。可惜我们或许尚未学会享受这番尘世风景,只是觉得耳旁烦躁,连带盘中的猪肉都似乎变得肥腻起来……
和西餐菜单的常见菜名不同,St.John的松鸡居然仅是简单地写为Grouse,而没有对烹饪、调味方式进行描述。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可能由于松鸡是时令性食材,例如当12月进入山鹬的产季时,菜单上同样只写Woodcock而已。
9至10月是松鸡的产季,每年此时英国各地都会掀起一阵“松鸡热”,狩猎爱好者纷纷去到猎场“大开杀戒”,饕客们则去餐厅里一饱口腹之欲。松鸡上市时,但凡烹调正统英国菜的餐厅都会紧跟潮流,将松鸡列入菜单,直堪比金秋十月国内餐厅纷纷推出大闸蟹。St.John既以“英式”和“肉食”为卖点,自也不甘于人后,我们瞥见不少顾客都点了松鸡,人气可见一斑。
St.John在调理松鸡的手法上也表现了“从鼻吃到尾”的烹饪理念:将松鸡洗剥干净后仅以盐、胡椒、百里香等进行最简单的腌制就原只入炉烘烤,配上以新鲜松鸡肝研磨并调味后制成的肝酱,松鸡的美味原封不动、完完整整地呈于盘中,不负菜单上简洁的“松鸡”之名。
St.John无愧是肉食专家,松鸡的火候处理得恰到好处,令人感受到浓郁的原始风情。焦香四溢的外皮煞是诱人,鸡肉则仅烤至半熟,切开后呈现出酒红色,在咀嚼中能明显地分辨出禽肉蕴含的鲜甜风味、野味特有的紧实口感、松鸡独有的坚果气息。不过必须注意的是,半熟的松鸡肉中由于充盈着血液,吃来会有些淡淡的苦味,喜欢的人自是甘之如饴,怕腥的人最好还是向服务员要求一下熟度。
松鸡肝酱同样别具一格,尝来既不同于鸭肝鹅肝的肥腴,也不同于寻常鸡肝酱的酥松,而是更为柔滑绵密的质感,并且与烤松鸡一样带有野禽的独特风味却更为浓郁甘甜,无论单吃、佐酒还是涂抹面包都堪称珍馐。松鸡腹中“惊悚”地插着生西洋菜,这是英国人常用来搭配松鸡的蔬菜,西洋菜的清爽风味能消除野味的腥气,同时也不会被松鸡的香气所掩盖,反倒相得益彰。
St. John的食物品质不可谓不优秀,同时主厨的饮食理念也得到了极好的彰显,加之氛围迎合了英国百姓的喜好,难怪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只可惜这份欢腾并不太适合我们这对喜静不喜动的外来客,周遭的喧嚣只让我们徒增烦躁,愈来愈无心享受今晚的美餐。最终酒足饭饱又身心俱疲的我们放弃了甜点环节,买单后匆匆溜之大吉,背后依旧是不知疲倦的人们在狂欢着,连宁静的秋夜似乎都躁动了起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