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出名要趁早的基金经理成长也要三十而立
(2012-02-18 12:05:04)
标签:
杂谈 |
出于各种原因,“80后”基金经理在公众视野里曝光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一个较为残酷的事实是:在大多数时间里,他们的身影往往淹没在众多当属壮年的“60后”、“70后”的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之后。而且,即便放眼“80后”基金经理看,1980年出生的基金经理也有30岁了。正所谓“三十而立”,这对于一名成熟且在未来有望成为“明日之星”的基金经理是非常重要的。
从理论上说,由于国内基金行业的迅猛发展,给年轻人应该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事实上,“60后”、“70后”的基金经理也正是伴随整个行业的发展而有了不错的个人职业生涯。但摆在“80后”眼前的问题却没有那么简单。一家拥有“80后”基金经理的基金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从目前基金行业培养流程看,如果不到30岁以上,是很难担任基金经理一职的。“一般情况下,一名立志成为基金经理的新人进入基金公司后,往往从普通研究员开始。”
根据这位负责人的分析,从研究员到资深研究员,再到基金助理,最后经过考察后才能成为一名基金经理。需要提醒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在每个岗位上服务2年,也需要8~10年的时间。如果从研究生通常在24岁毕业开始计算,最快也要30岁出头。需要提醒的是,在这过程中,这名新人的岗位一直在投研部门,“业内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有潜力的新人往往会被公司方面任用在营销等非投研岗位,这自然与个人的发展目标有着很大偏差。”
“除非有特殊原因,公司方面往往不会贸然使用过于年轻的投研人员担任基金经理一职。”华宝兴业基金公司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一方面,目前公募基金行业承担了巨大的公众压力,这自然使得公司方面在用人方面要小心翼翼。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经历过数轮牛熊周期转换,一名新人是否有强健的心理素质,这还有待考察和磨砺。
北京地区某大型基金公司一位基金经理回顾其职业发展时称,由于掌管着巨大的客户资产,这迫使基金公司在选拔基金经理方面“放不开手脚”。在通常情况下,往往是先采取“双基金经理”的制度,“以老带新”,以便新人成长,但真正负责“掌舵”的还是那些“老人”,这自然使得类似“80后”的投研人员很难在重大决策方面有着过多的话语权。相对而言,一家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在公司内部往往更有发言权。而且,以往“60后”、“70后”的明星基金经理往往已经成为投资总监或公司副总,这些人员擅长投研。
不仅如此,上海地区某家合资基金总经理透露,为了限制基金行业人员过于频繁流动,目前基金公司规定基金经理在一年内不能离职。“这一措施虽然规避了基金行业人员流动过于频繁的现象,但不可避免的是,这也对基金公司选拔更为合适的人造成了限制。”
而统计资料显示,与带有家族色彩的巴菲特、戴维斯等类私募人士不同,在境外公募基金行业中,最容易出成绩的是在30~35岁这段时间。比如,索罗斯在34岁时成为爱霍德公司研究部主管,44岁时和好友罗杰斯创建了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彼得?林奇在34岁时成为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并由此名扬天下;斯坦利?朱肯米勒28岁创立了自己的财务管理公司即瑞格逊资产管理公司,并在34岁被屈佛斯基金聘为基金经理,随后在数年后成为索罗斯的主要操盘手。“由此可见,与其说‘80后’是否有发展空间,不如说,如果希望把资产管理作为未来发展目标,30岁可能将成为一道‘分水岭’。”
一位“80后”基金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他个人来说,肯定想有朝一日实际负责基金操盘,“这也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想法。”但在现实环境下,还需要“熬上一段时间”。而且,一般来说,在公司内部薪酬激励上,公司会倾向于那些“老人”,资产管理这个行业还是看资历和经验的。“如果未来实在难以担任基金经理,那可能会考虑去其他类型的机构上班。”这位人士坦言,目前阳光私募行业的发展,已经吸引大量的公募人员进入该行业,这可能是个不错的方向。而且,行业内部已经出现了基金人员“回流”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和自营部门的现象,这可能也反映出其他机构发展的现状。(谢潞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