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窦桂梅十易其稿的故事

(2011-02-04 15:48:17)
标签:

教学随记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http://s10/middle/74341b7dt9b70ef11c6f9&690&690

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窦桂梅十易其稿的故事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都必须精心设计。我们珍视课堂生成的可贵,重视对其恰如其分的处理,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此矫枉过正,舍弃了预设的必然。在这一点上,名师窦桂梅老师的一个小故事,让我颇受启发。

窦桂梅老师在教公开课《秋天的怀念》时,仅开头便十易其稿。

在第一稿之前,窦桂梅老师已经想了许多开场白,最后她拿出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一个片段——这也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精选出来的: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了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此设计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带着和作者一样的自责和内疚情感走进课文,为这堂课的情感定下基调;二是为了体会“好好儿活”作铺垫。因为这句话很好地揭示了母亲心中的“好好儿活”的含义,即让儿子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三呢,告诉学生该段出自《我与地坛》,抛下“诱饵”,课后让学生循“线”阅读。

日常课,这样设计也许就算可以了。不过,细加琢磨之后,窦桂梅老师感觉这样开头明显有主题先行、先入为主之嫌。“诱敌深人”、“请君人瓮”等等这样的成语很容易出现在听者的脑海。尽管这个设计下了一番功夫,但改进的想法还是钻进了窦桂梅老师的脑子。

于是有了第二种设计。窦桂梅老师引入台湾儿童诗人方素珍的一首诗——

我不喜欢这个日子

真的

每逢这个日子

我的眼泪就不听话

……

我不喜欢这个日子

真的

每逢这个日子

我就更想念

睡在荒野中的妈妈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从学生年龄特点入手,从“童真”出发,感受到儿童对妈妈的怀念,同时扩展‘广度”、补充一首诗,加强语文的积累。感觉这样比第一次引入的中年人对母亲怀念的文字显得要高明些。可事情就怕琢磨——设计还是有些生硬且不自然。因为从儿童眼中对母亲的怀念,到史铁生关于“母亲”的怀念,中间的跨度太大了,而且表达思念之情虽然相同,但背景以及主题完全不同。窦老师更担心的是,怕学生“跑题”——孩子爱“发散”,“荒野中的妈妈”会让孩子产生很多联想,这样一来,要想马上收回心思进入文本教学,恐怕还得绕一个不小的弯儿,这样做反而会削弱史铁生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应有的位置。

怎么办?干脆“删繁就简”——

于是,第三稿索性这样开头:

1.读题目:“秋天的——怀念”

2.颠倒还可以读“怀念的——秋天”;

3.如果让你以此为题作画,你会画什么?

够简洁了吧?这样做的好处是教者可以从学生们描绘的画面——菊花、落叶、作者、妹妹等引人课文。可试教的时候,学生们把秋天的景象描绘得很丰富:什么丰收的麦田,金黄的果实,红红的苹果,把这个“秋天的怀念”的画面涂抹得“五谷丰登”,独独缺少一种“怀念”情愫和淡淡的哀愁。这显然与窦老师抓的“好好儿活”的主题不兼容,情感的脉线没有进人深沉的基调中去感受“好好儿活”带给我们的人生韵味。

到底怎么切人这个主题?真是个问题。

不妨顺风顺水,以作者简介为开头吧——

有一位作家生活在北京,叫史铁生。已经54岁了。从21岁起到现在,坐在轮椅上已经33年。他写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都很有名。当然,在他写的文字中有很多是写给母亲的。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在47岁时就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孩子。

介绍完之后,觉得很自然,顺便把作者的生平也告诉了学生——这便是第四稿的开头。但是这样下来的公开课还是显得太“平”,而且这样的资料上网一搜就成,老师不必代替。

偶然间窦老师又想到:史铁生当年不就在清华附属学校读书吗,如果以一位校友的身份引人,再把这段话改编一下,那该多好!于是,第五稿成了——

……有一位曾经就读我们这里的校友,他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遗憾的是,从21岁起,已经坐在轮椅上33年。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母亲在47岁时就永远地离开了他。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孩子们读的还是第一稿中的那段话,如果全部引用则太长,不够开门见山,可出于对作者的尊重,又不能擅自修改作者的文章。于是在第六稿中窦桂梅老师这样修剪了开场白的前半部分——

清华附小有一位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在他20多岁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他。

接下来该引用哪段话合适呢?窦老师想到了他另一篇文章中的话,于是在第七稿中加上了这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第八稿是第六稿与第七稿合并起来的定稿。首先自感引人入“情”,而不是“主题先行”——能够让学生总体感觉到儿子对母亲的想念,同时通过这段话唤起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从而激起他们体悟文字的兴趣。

然而,“开头”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课后,有老师举例子谈到这堂课的设计:起承转合,课堂围绕“好好儿活”,先体会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活”;再探究“我俩在一块好好活”;最后引申到“我们在一块要好好活”。这位老师特别提到,教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好好儿”这个字眼,埋了一条暗线:“苦”——母亲活得辛苦,自己的病让自己痛苦,儿子的病让她“苦上加苦”,可母亲要告诉儿子的是要“好好儿活”——接受、承受人生之苦。于是,字里行间体现母亲的“苦口婆心”、“用心良苦”。以至于作家史铁生终于懂得人生“苦”的韵味——人生怎一个“苦”字了得。

这个“苦”字的评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当时并没有和课的开头联系起来。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在外地上课,和学生们一起读《合欢树》中开头的一段时,学生发现了这句“母亲活得太苦了”并谈到儿子怀念母亲好心苦(辛苦)。窦老师没有追问学生到底说的是哪种“苦”,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了“心苦”而不是“辛苦”。让学生从“心”出发,以“苦”为线延展开去,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教学……    这就是第九稿的开头。那一次板书时窦老师把开场白的“苦”字加粗、涂黑,并郑重地在教案中提示自己:当学生读到此处时,教师板书“苦”字。

故事到此仍没有终结。课上完之后窦老师开始反思:“苦”不正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经历么,长路漫漫,谁没有过“苦”的感觉?这文中的“苦”字让我们想到是活之苦恼、苦难。苦心——这各种各样的“苦”便是所谓的“心苦”啊。我们当然有过这样的感受,于是这“苦”中的“好好儿活”是一缕阳光,它提示着我们,人要活出的是尊严,是个性,是自我!

窦桂梅老师在自己的第九稿教案中的“苦”后面特意加上了一个“?”,这个问号在第十次课结束的时候,随着教师黑板擦下消失的“苦”字已经化作了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无尽的思考。

至今,这十个设计方案仍然保留在窦桂梅老师电脑的文件夹中。说实话,十次思考和梳理的过程是颇费心思的。试想仅一个开头就这么“麻烦”,何况课堂40分钟的行走呢?

回过头来看,窦桂梅老师的每一次设计都是有其合理性的,这里面延续了个人的思路和习惯,并没有好坏的分别。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样做有些小题大做,但在我看来,好课就是这样“炼”成的其实,与其说我对窦老师的课堂之精彩,教学艺术之精湛难望其项背,不如说她那种执着而扎实的精益求精更让我叹服。

十易其稿,百炼成钢,名师风采,可见一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