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

(2014-02-09 16:04:11)
标签:

文化

一、写作背景

  唯有了解著作的创作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培根人生论》所体现的伟大的思想智慧。为此,我特地创作了一张表格,以代表性年份来粗略地展示作者的一生。

年份

事迹

1561

出生于伦敦的一个高级官员家庭

1573

被送入剑桥大学深造

1576

因不满当时的剑桥大学重视神学而轻视科学,辍学离开剑桥大学,游学法国

1579

父亲突然病逝,培根,到伦敦,生活开始陷入贫困

1593

当选为下议院议员

1617

出任掌玺大臣

1618

担任詹姆斯一世手下的大法官

1621

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但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1626

因感染风寒病逝

  黑格尔曾指出:“有很多有教养的人,对人们所关注的种种对象,如国事、人情、心灵、外界自然等等,曾根据经验,根据一种有教养的阅历,发表过言论,进行过思考。”培根就是这样一位有教养的阅历甚深的人,他见过大世面,处理过国务,在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后静思闭门思考,才能创作出震撼几代人的著作,“他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要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被人拿来当作格言。”黑格尔如是说道。

二、写作特色

        朴素真实的哲理

  《培根人生论》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敏锐的把握,其中许多篇章都闪耀着作者思想与智慧的光芒,给人以心灵上的滋养,灵魂上的启迪。培根拥有一种直指人心、直面灵魂的智慧,再加上个人的多舛命途,使书中篇章充满了成熟的感情,论人评事一语中的。《培根人生论》是一本带有浓厚的入世色彩的社会教科书,但其中没有枯燥刻板的说教,许多评议合情合理,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其中的经典名句层出不穷,其格言亦足以永为垂范,这些句子,能够使所读之人感受到顿悟的愉悦和温暖。

        自由灵活的文字

  雪莱曾这样评论培根的文字:“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旋律,给情感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培根人生论》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它不仅文笔优美而且论述精辟。作者用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其中每篇的文字都体现出自由、灵活的特点,为使文章加强可读性,文风亲切,作者在文中大量地自由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等修辞手法,讲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使人仿佛置身于悠闲自在的文艺沙龙。

        公正超脱的格调

  在这里,请允许我引用英国文史学家鲁宾斯坦的一段评论来阐述《培根人生论》的艺术格调:“培根是写作随笔的高手,文章不受个人情感的支配,具有公正超脱的格调。他与读者的思想建立直接联系超过了他以前的十五代人。他的思想从来就不是抽象的,而永远是具体的活的东西。他的随笔,篇篇言简意赅,富于变化,每次捧读,都使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文章中充满灵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现代人的实用智慧的丰碑之一,理解了它可以用来改造世界。” 用鲁宾斯坦的话来描述培根人生论的艺术特色再为熨帖不过。

三、篇章赏析

由于《培根人生论》是由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散文式随笔组成,每篇都是独立成章,《培根人生论》由于写作时间较长,作者在不同时期思想的变化较大,因此全书没有统一的主旨,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故在此仅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加以赏析。

        读《论真理》有感

  何为真理?这个问题从古至今都是困扰人们的枷锁,哲学上将其解释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但仍然没有揭示真理作为人类苦苦探寻的对象的本质。文章以嘲笑传播真理的耶稣的彼拉多的戏谑开场,表明彼拉多在性情上就认为人间是没有神圣可言的,在他的心中,真理是虚无缥缈的,虚无缥缈的事物只有“故弄玄虚”的圣人能够自圆其说,世间根本就不存在令他感到信服的关于真理的答案。

尽管我们对真理与谬误的褒贬分明,但在生活中,与真理相比,我们往往更愿意接受与真理相对的谎言、谬论以及人类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有一句俗语:“幻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真理往往不尽人意,致使人们大多想方设法地加以逃避,而幻想却是美好的,尽管它不真实,但它却能带给人快乐。人以蜉蝣之态寄于浩瀚无穷的天地之间,人是渺小的,心灵更是脆弱的,生活总是有不尽人意的时候,如果有人这时还坚持真理,那就等于自戴枷锁。

培根给真理下了一个定义:“真理既是衡量谬误的尺度,又是衡量自身的尺度”。幻想是感性思维的产物,而真理则是理性思维的结晶。虽说没有人能保持永久的理性,但真理就是最好的控制感性思维的武器。尽管人世腐败,但只要人接触到真理,还是不能不被真理所征服。对真理的探索,人类从古至今从未有停止过。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大量比喻的修辞手法,每个喻体所代表的含义都是耐人寻味的,通过了解它们的含义将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

★真理有如日光——日光代表明亮和永恒,虽然平凡,但是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没有日光,我们便生活在一片无穷的黑暗之中,有了日光(觉悟了真理)才能对一切事物一目了然,而且真理也正如日光一般,是永恒不变的。

★真理有如珍珠,谎言有如红玉或钻石——珍珠只有在日光才显示出最澄澈的光辉,真理只有在平凡但却真实的日光下凸显自己的价值。谎言永远无处安身,只能借助虚无的事物展现在大众眼前,好比钻石只能在摇曳不定的烛火下幻出浮光,烛火一熄灭,钻石的光辉也就荡然无存。

★伪善有如假币,欺诈的行为像蛇——伪善正如假币,也许可以骗取到货物,但它毕竟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欺诈的行为像蛇,它无法用足站立,而只能靠肚皮爬行。诚实是一种美德,美德也是一种真理。而可耻的虚伪与背叛,必将受到真理的严肃审判。

真理和谎言总是互相排斥的,如若真理占据上风,便会为人类服务,相反,倘若谬误占据上风,便会祸害人类。倘若谁能掌握真理,那么他便可以说生活在人间的天堂了。

        读《论死亡》有感

  有无宗教信仰对回答死亡这个话题的影响很大,虔诚的信徒看待死,则认为是一种解脱,是幸福的召唤,无宗教信仰者则认为死是物质享受的终结。周国平说过一句话:“人的童年是在意识到人终有一死是结束的。”这与培根所说的:“世人畏惧死亡,有如孩童畏惧在黑暗中行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当代社会,有真信仰者可真谓是少之又少,而普通人又居多,这必然引发世人对于死亡的强烈恐惧感。

  培根在揭示死亡的痛苦时,结合了心理与生理的双重痛楚。“伴随死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人这一生避免不了三病四痛,由病痛所联想到的接近死亡的一刹那,人之所受的痛苦时无法想象的。但培根认为,致命的器官和敏感度最高的器官是不相同的,导致人真正死亡的是心灵上的麻木。

  “仇恨之心忘却死亡,荣誉之心追求死亡,绝望之心期盼死亡,怯懦之心等待死亡”,所有的一切,归结起来都源自人类的贪欲,因为贪欲,人会以为自己的生命是没有尽头的;因为贪欲,心中对敌人的仇恨便没有尽头;因为贪欲,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便没有尽头;因为贪欲,我们忘却了我们终将死亡,忘却了辛苦攫取的财富在自己离世后不能带去的痛苦;因为贪欲,人们不堪忍受生命的纤细,无法正视死亡的痛苦,怯懦的心失去了反抗死亡的勇气。

  与其愚蠢而软弱地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冷静地看待死亡。

  颇能引起当代人共鸣的一句话是:“一个人就算既不英勇,也不窘困,若是疲于重复同样的事情,也会促使他去寻死。”在如今这样商业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背景下,没有真正信仰的人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我们疲于奔波为的是我们并不饥饿的肚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造成了灵魂的干瘪,内心的缺失。

  伟大的灵魂往往是我们膜拜的对象,不仅仅由于他们生擒的丰功伟绩,还有他们面对死亡的大义凌然,有如奥古斯都、泰比瑞斯、菲斯帕斯、塞纳留斯……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人生中最美好最动人的挽歌莫过于一个人在获得了期待的结果时所唱的:‘主啊,今夜请让你的仆人安然离世’”。在这句话中,死亡并非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也绝非卑微,好比花儿终将凋谢,投入泥土的怀抱中一样,得法于自然。

  “生前受人妒恨的人,死后会有人爱他。”因为死亡,很多黑暗的阴影被一层层剥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