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2012-12-27 09:48: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书育人 |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作文原题]《庄子徐无鬼》:“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请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这句话,然后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指导】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意思是说:狗,不因为它善叫就认为是好狗;人,不因为他能说会道就是贤人。庄子借这句话警示我们,不能把是否“善言”当作评判是否贤能的标准。庄子的话之所以是警示,是因为我们至今仍然还可能在这方面犯错误,这就是人类的弱点。
题目明确要求“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这句话的含义,然后从你所阐释的含义中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你所写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要符合引句意思的观点。如果你认为引句所说观点是片面的或者是错误的,则要在文章中先阐述引句的意思,并指出其不够全面或错误的地方,然后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者与之针锋相对的见解,并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但是写反文句旨意的文章要慎重,要确保言之有理以说服阅卷者。
所以,根据文章的引句,我们可以用“言行必须一致”、“善言者务必善行、”“言必信者为贤”、“行先于言”、“善言不如善行”、“人以善行为贤”、“行大于言”“贤者善行慎言”“言教不如身教”“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夸夸其谈者必败”等来立意。
如果从反其义而立论,我们可以说“人或(有的)以善言为贤”(如蔺相如以善言廷斥秦王,维护国家尊严;触龙以善言勇谏太后,确保国家安全。)。行文时,先阐述引句含义,再肯定其积极的意义,而后指出不足处,亮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但如果以“善言有益”、“说话需要技巧”、“讲究语言艺术”等为中心论点,那就可能离题。因为这些观点既不合引句的意思,也没有与引句产生矛盾的地方。引句并没有否认善言的作用,只是说不能以是否善言来判定人是否有德有才,即善言者未必贤,不善言者未必不贤,这个观点与提倡善言的观点不存在“非此则比”的对立关系或者互为补充的关系,你论证了你的观点的正确,也无法说明引句观点是错误的或是片面的。所以,你所论证的内容就偏离了材料。至于以“倾听,是成功的基石”为中心论点写作,那所论证的就是与引句毫不相干的命题了。
【优秀例文】
论“善言”
《庄子·徐无鬼》云:“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这话道理虽深,言辞却浅,稍有学识的人,都能抓住这话的深意:狗不以善吠为良,以忠诚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以实干为贤。但我想论的,不是深层的“忠诚”“实干”,恰恰是浅层的“善吠”、“善言”。
细细想来,虽然我还是一名在学校里求学的学生,未曾真实广泛地接触社会,但身边的善言者还真不少。长沙人喜欢“策”,而且语速越快,言辞越辣,调侃人的角度越新,越说明你这人会“策”。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子,就是这么一个地地道道的“策神”。她不仅喜欢讲话,而且特别能讲话,兴致来了,可以拉着人喋喋不休地讲一两个钟头,讲的尽是哪里有漂亮衣服,哪里的小吃好吃,哪里又开了一家精品店云云。不嫌夸张地讲,她在学校中的时间,有一半是在与人闲聊海侃中渡过的,这又浪费了多少时间,损失了自己多少生命!按鲁迅先生的话说:“中国人的志气,有一半都是在嗑瓜子扯闲谈中磨掉的。”这种喜闲谈的善言者,无法成为“贤”,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上面类型的“善言者”,其不贤还只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然而还有一类“善言者”,其不贤就可能害人至深。这种人,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八卦;最大的本事,就是爆别人的料,揭别人的短。凡是别人出了一点事,他们就能立马凑到一起交换“情报”,个个说得活灵活现绘声绘色,真真比相声还动听几分,好像他们才是当事人一般:这些人,我们斥之为“小人”;他们的话,我们恶之为“谣言”。说句公道话,古往今来的小人,大多都是“善言者”,都是“雄辩家”。否则,刘邦不会因为吕后的几句“枕边风”,就杀了为自己打下天下的韩信;精忠报国的岳飞也不因为秦侩的几句谗言,就落得个功业未成身先死的下场。孟子说得好,“善言者,其言未必善。”莎士比亚也说过:“你能杀死一切,却杀不死最具毁灭性的谣言。”由些便可见一斑了。
可悲的是,当今社会,就存在着这么一股“善言成灾”的不正之风。任意翻开一份日报的娱乐版,其头条必定是绯闻丑闻,诸如某某大导演半夜牵手不知名女性,某某女明星婚姻破裂等等,往往还冠以“惊天爆料”之类的词,调足了读者的好奇心。那些丑闻是谁爆的?是真是假?是明星遭人中伤还是自我炒作?其中的兜兜转转,真是比任何一部电视剧都精彩。说到底,那些“爆料”都是“善言者”们吸引眼球的手段罢了。反观那些真正的艺术作品,只因为不会宣传,不会炒作,没有“善言者”们的推波助澜,就会被人弃在无人问津的地方,岂不令人痛哉!
“人不以善言为贤”,这话的确是不错的,而且我想,只要改动两字,便又是一句金玉良言??人以言善为贤。
能言,非贤
现在有很多人以报料他人私事出名。为此,甚至诽谤、捏造,对他人的名誉事业造成巨大伤害。
最近,就发生了类似的事件,中国电影界泰斗级人物谢晋因病辞世,全国各界悲痛缅怀,沉痛哀悼的同时,大嘴宋祖德却不让死者安宁,反而编出一系列的谎言侮辱谢老,为此他也受到了全国各界的批判。他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不过,仍有支持他的人,不知是世风日下,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还是被谎言蒙蔽了双眼。
《庄子》云: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口舌之能,毕竟只可逞之一时,真正的功业,还是要靠努力得来的。
但,现在的社会是否已经到了只重口才,而不重能力的地步了?是否只要会说话,就能成就一番功业了?
诚然,自古闲者基本都是能说会道之人,都相当擅长说服统治者听取自己的建议。但他们的成名,却都是因为他们的智慧、计策或是功绩。
成功如果被比作一台成型的功能强大的计算机,那么口才就是显示屏,一般不可或缺,但也不是唯一需要的部件,功能的实现,还是要靠键盘、鼠标的操作、主机的处理。
战国时的孙武,著有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可有谁会只注重其中语言的优美?再假设,如果不是他挂着常胜的招牌,又是否会还有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拜读他的大作?还会不会有人将其奉为兵家圣典?
的确!历史上有很多说客是以说出名的,他们是雄辩家,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退万乘之兵,确实是成就了千秋之名。
但想想,其实雄辩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口才果然重要,但气势、气魄,一挥手、一顿足、一点头,甚至一抬眼一蹙眉,都会对成败起决定作用。
贤,是对一个人能力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评价。
世界的历史上也不少这类例子。
要说最典型的,还数纳粹头子——希特勒!
他的口才是无人能够出其右的,没人有资格对他的能力说三道四,他的演讲使得德国举国支持他所发动的非正义战争,他的闪击战术几乎把整个欧洲给颠覆了过来,甚至差点改变了世界格局。
但是,最后呢?留下的,除了一本被人小视的《我的奋斗》,剩下的就只是千古的骂名……
他可以说是能者,但又有谁会说他是贤能的统治者呢?
所以,贤,首先要有好的品行,其次要有强的能力,能说会道而无能者,往往是自大之人,有能而无德者,总是奸邪之徒,德能兼备者,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是金子总会发光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们眼前的事物,往往与我们的想象差距甚远。《庄子?徐无鬼》云:“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看来,真正的良犬、贤人,往往都是深沉的。
水深的河寂静,博学的人谦逊。
一个人是否贤能,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如果一个老师将书本背的滚瓜烂熟,上课可以滔滔不绝地将书本上的内容反复讲上四、五遍;但他仍算不上一个好老师,因为他讲的东西都是书中的,却毫无自己的创新,那他又怎么称得上“贤师”呢?
有人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有人抱怨自己大材小用。但很少有人想到自己为什么会“怀才不遇”,为什么会“大材小用”;他们只是气呼呼地在生活中吵吵闹闹,却总是想不到自己“腹内原来草莽”。
要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就看他炫耀什么。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卖橘子的人声嘶力竭地炫耀自己的橘子,但却落得一个骂名;原因何在?就在于他炫耀的东西恰恰是他最缺乏的!
我曾碰到一个对狗颇有研究的人,他告诉我说:“咬人的狗往往是不叫的。”正因为狗不叫,所以人们才会被它看似温顺的外表所迷惑,然后贸然的接近它,结果却一不小心被咬了个正着。
人也是如此。一个学者若是天天到外面大肆演讲;谈方法、谈理论、谈感想、谈哲学……那他还有什么时间真正静下心来好好地进行学术研究呢?看起来似乎嘴上功夫极好,但肚内却依旧是空空。
一个人若炫耀,那是因为他想要掩盖他所没有的东西。
是金子总会发光。
一个人学富五车,他便不会到处嚷嚷:“我很有学问。”一个人富甲一方,他便不会肆意宣扬:“我很富有。”一个人智勇双全,他便不会逢人便说:“我很勇敢。”他们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正如一块被放置在墙角的金子一般,日日夜夜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而一旦被人发现,自然是价值连城。
溢于言表,总是让人感到虚浮不定;沉着内敛,则让人体味到安心。
默者为贤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这很符合当今盛行的一句话,“沉默是金”。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无声胜有声,安静更恰当。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发言,滔滔不绝的人并不一定是优秀的人。真正优秀的贤者,在别人争论不休或是积极发言的时候,虽然很安静,但确是在静心思考中的。偶尔发出会心一笑,点点头,抿抿嘴。外静内动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我们发现,在学术交流会上,真正有才学的人并不总是站着发言,只是偶尔阐述一些自己的见解;而那只有半桶水的人,并没有真正沉下心来学习,而是整天想着如何如何出风头,如何如何吸引人家的眼球。
古人云:“言多语失。”这更加说明言多,并不是什么好习惯,话语过份的多不仅仅会降低自己的生份,更会显得自己的无知。在自己不懂的地方还进行显摆,装懂,更会显得你愚蠢,可笑。
很多人认为健谈的人交际就广,我看未必。一个陌生人,跟你说这说那,我想,你应该不会认为他是一个交际广的人吧,也许,也许,你首先就会想,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呢?他有什么企图,为什么跟我讲这么多话?
这,不仅会使他的交际范围无法再扩大,甚至因为别人的反感,让身边的朋友与其保持距离,从而使他的交际圈缩小,得不偿失。难道,人以善言为贤?
很多人觉得滔滔不绝的人,就聪明。
在职场中,不断拼杀,你死我活。在与别人交往中,话多滔滔不绝,无疑容易暴露自己的缺点,不足,弱处。别人知道了,定会好好利用资源,针对你的弱处,“对症下药”。
同等条件下录取一个人,也许,你所处的地位就落后于他了。
可见善言,善语,害处多多。
同时,话多,也显现出你性格浮躁,难以沉着处事,没事情总想跟别人扯几句就好。既影响自己,又影响他人。
人不以善言为贤。古人说:“三思而后行。”行自然也包括语,思考之后流来的话,不仅要比不思考吐出来的话更令人信服,同时也不至于言之后悔。
惟有经过周密思考讲出的话才会精炼,因此,贤者才会大多数时间处于思考的状态。
综上所述,因此,我认为,“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