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中的“孰”指谁;“止”指停止、静止,或阻止;“静”指使静止下来;“之”指混浊的水;“徐”指徐徐地、缓慢地;“清”指清澈。如果浑水无休止地混浊下去即浓度很大时,则必定会停止吸纳更多的东西;而如果让混浊的水沉淀后,则可以继续吸纳更多的物质。我们知道,混浊是无序运动的结果,因此无序加速的过程必定呈现混沌的状态,可理解为“看不清”。静的过程是一个减速的过程,通过减速而获得有序的状态,而“清”意味着有序、看得清。用“清”来衡量混浊的水达到“止”。因此,欲浊以止,则静之徐清;欲清以浊,动之生浊。同样,修道也是如此,在修道过程中,只有通过排除杂念、净化并不断虚怀若谷,才能做到包容一切。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译为谁能够阻止浑水不再混浊?只有让流动的水静止下来,经过沉淀混浊的水才能缓慢地清澈起来。(这是指修道的消化、升华过程,只有如此,它才具有永不休止的包容心或更大的包容心)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中的“安”指安定、安泰,或安然无恙,或从容不迫;“久”指长久、永久;“动”指使运动;“之”指生命;“生”指生长,生机勃勃,或繁衍生息。正如前面所述,用“清”来衡量混浊的水达到“止”态;同样,用“浊”来衡量“动”态。为了让生命保持长久的安泰,只有让它运动起来,充满生机勃勃并具有旺盛的繁殖能力。正所谓运动是绝对的、常态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暂态的。因此,运动导致混浊,而混浊导致创生(新东西的诞生)。生命的运动是静态和动态不断交替的过程,静态是一种生命的蓄养,是进行有序化的恢复;动态是一种能量的耗散,而这种耗散是为了追求新的生命状态。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译为谁又能做到使生命保持长久的安泰?只有让生命运动起来,使之充满勃勃生机并不断地获得生命延续的机会。(修道是为了包容心,但又不止于包容心,包容心的获得旨在保持生命的安泰、永续。静之徐清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包容心,而动之徐生可以理解为利用所获得的包容心来推动生命的运动。一味的蓄积不是目的,还要懂得能量合理适时的释放,这才是生命的徐生之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