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015-04-22 21:13:26)
标签:

老子

佛学

教育

时评

文化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中的“常”指通常,一般地;“民”指百姓;“无知”指不要去知道不该知道的东西;“无欲”指不要有非分的欲望;“知者”指智者、读书人(当时指士大夫);“为”指作为、施为。“无知无欲”如何理解很关键。有人从字面上说是没有知识没有欲望,难免太牵强附会。老子作为圣人先哲,不可能说出这样浅薄并遭天下人指责的话。正如孔子所说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见……”的礼制准则,老子也是反对社会的各种僭越行为。我们今天的保密准则也说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打听的不打听……,否则就逾越了界限,越界将会受到惩罚。因此“无知无欲”应理解为百姓不要去弄懂那些不该知道的东西(可指礼制所倡导的),使百姓反朴守淳,坚守本真。老子认为那时的老百姓应该像“三皇五帝”时代的老百姓一样,应保持淳朴敦厚的本性,勤勤恳恳,积极做好农事(用今天的话来说,爱岗敬业)。若“有知而无欲”,则是圣人所为;若到处充斥“无知而有欲”的人,则社会很危险,因为无知而有欲的人不仅会胆大妄为,也容易被有野心的人利用而成为社会动乱根源;使百姓无知而无欲,则是圣人的施为目标。综上所述,老子是反对一味地用封官封禄的方式来撬动老百姓的非分欲望。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译为通常的做法是让老百姓保持淳朴敦厚,勤恳农事,既不要去知道不该知道的东西,也不要有过多的非分之想,同时还要让那些知道这些东西的人不敢擅自作为或作出僭越行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中的第一个“为”指施为,实行;“无为”指无为而治;“治”指治理。

    “为无为,则无不治”译为只要圣人行无为而治,则天下可得到治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