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一例小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2012-09-23 11:23:18)
标签:

杂谈

分类: 行业了解:心理咨询

一例小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是一例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对而导致求助者产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的案例报告。求助者张某是一名六年级的男生,因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上学期间父母对其不正确的情绪和行为没有采取正确的引导,而是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来解决问题。导致求助者形成情绪暴躁,品行不良、学习成绩糟糕的现状。咨询师在和求助者商议后根据其个性心理特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特点,采用了阳性强化法对其进行干预,经过6次咨询,求助者情绪和行为有一定的好转,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取得了比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字:一般心理问题  阳性强化法
一、来访者一般情况

张某,男性,12岁,管城区某小学六年级,体态适中。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一)来访者要求咨询的问题: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不佳,与父母、老师,同学关系紧张,时间近一个多月。

(二)个人陈述:他从小就觉得父母对自己不好,与母亲的关系不够亲密,经常被骂,如果他犯了错,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暴打,即使是不小心的也是同样对待。有一次,他和一只小猫做游戏,可是猫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父亲刚好回来,不由分说就是一耳光,他暗自哭了一小时,当时觉得父亲根本不爱他,对他的只是打骂。到了六年级时,姑父做了自己的监护人时,感觉就象是到了地狱。姑父比父亲更暴躁,下手更狠,如果口头上稍有顶撞,等来就是更猛烈的一顿暴打。其次在姑父家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感到姑父和姑母根本不爱自己,比如他有次放学回家口渴,又发现没有汤喝,就请求姑母煮一碗汤,可是姑母理都不理,还说没有配料。可是等到姑父一回家,她却主动问要不要煮汤,当时他觉得整个世界都抛弃了他,没有一个人可以让他觉得到是会爱他的。所以在学校里他也是这样看待同学和老师,谁如果对他不好,他的反应方式就是武力解决。虽然有时他也想改变,可是他知道没有一个人会相信他会变好,以到现在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三、咨询师观察及他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来访者谈吐自然,表情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讲到伤心动情时会激动,甚至流下眼泪。
(二)家长反映:在家不服从管理,并且脾气暴躁,在家族中只怕姑父,对他的话言听计从,不敢有丝毫的反对。
(三)老师反映:在校不愿学习,对老师经常顶撞,对同学动手动脚,家长到校告状,要求严历处理。

四、     来访者背景资料

(一)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从小到大与父母的关系紧张,父母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唯一的教育方式就是打和骂。到了六年级父母由于生意繁忙,没有时间管教,就托付给姑父监护。他的姑父是一个性格非常暴躁、教育方式简单的人,打骂下跪是家常便饭,而且程度是非常剧烈,轻则拳打脚踢,重则是木棍。张某在学校的表现是:学习不认真,成绩在班级倒数第一,脾气暴躁,与同学话不投机就是拳脚相加。

(二)目前现状:

1、精神状态:感知觉尚可,思维逻辑正常,对母亲和老师很反感,情绪易激动。

2、身体状态:近期无重大疾病,无躯体异常感觉。

3、社会功能状态:能按时上学、放学,但不愿意完成作业,与同学关系紧张。

五、咨询问题的归类或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根据张某的临床资料,综合其他相关因素,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张某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稳定,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张某有重性精神病。张某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咨询的正常范围,是属于学生行为障碍中的一种,

2、对照症状学标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父母和姑父的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的长久打骂导致张某的暴躁性格。他把父母教育方式迁移到学校,用同样方法对待同学,加上老师对其不够关心,使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形成。

(二)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相统一,对症状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典型意义的特异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根据郭念峰教授的病与非病三原则来判断,该求助者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经泛化,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反应仅一个多月,内容反应只对有关的人员,尚未泛化,情绪反应可以理解,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所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品行障碍相鉴别:有某种持续的具有异常攻击性或反抗性的行为模式,如过分好斗或霸道、偷窃、残忍、故意破坏、反复撒谎、逃学或离家出走。上述行为存在6个月以上,才考虑本诊断。而该求助者出现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基本属于正常范围,严重程度远未达到。故可以排除品行障碍。

六、  咨询师对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生物因素:处于青春早期的“心理动荡时期”

(二)社会因素:主要是父母和姑父的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的长久打骂导致张某的暴躁性格,使孩子的心情长期受压抑。加上老师对其不够关心,使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形成。

(三)心理行为方面的认知因素: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他为了发泄长期压抑的心情,从而把自己的不愉快迁怒于同学,让家长老师同学也没好日子过。看到他们着急、生气的样子,求助者真是觉得太高兴了。因此,治疗的着眼点是探寻并纠正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的观念的认知过程,由于求助者年龄还小,适用于阳性强化法。

七、咨询方案与知情同意

(一)咨询目标

根据咨询目标有效性的七项原则,与张某共同协商达成口头协议,初步确定:
1、近期目标
(1)减少张某的暴躁情绪遭逢和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
(2)培养张某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远期目标:促进张某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他的潜能,达到品行完善。

(二)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咨询主要方法:阳性强化法   

阳性强化法的原理是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

(三)知情同意,说明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八.咨询效果评价

(一)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价:

     一个月后电话随访,暴躁情绪得到一定的控制,还交到了几个要好的朋友。目前他对自己充满信心,要用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

(二)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

     现在在学校很开心,与老师同学关系得到改善,学习兴趣提高。在家里与父母关系融洽。

(三)他人评价:老师反映,基本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有发生与老师对抗行为。

(四)母亲反映:张某在家的情绪暴躁的次数有一定的下降,行为习惯也有一定的好转,父母的教育也能接受。

(五)咨询师评价:通过电话回访,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目的,减少了对立情绪,能主动协调好与同学的关系,尊重老师,与家长的关系也融洽起来。

九、总结

1、需改进和需要肯定的方面

通过采用咨询方法,求助者行为方面有好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经验总结

    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甚至比技术更重要。

十、参考文献

  (1)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2)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3)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