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父亲,和你自己。一篇原创的晦涩论述。
(2014-08-20 18:41:28)
标签:
育儿心理情感健康 |
分类: 心理 |
本博客所有心理文章,皆是本人原创,耗死不少脑细胞,各位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说到孩子的问题,必须知晓孩子的内心发展,我来给大家做一个很晦涩且“非常”的解释吧,希望大家有耐心看下去并看明白。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每一个成人,内心都藏着一个狂暴的婴儿。婴儿期没有“我”的认识,他舔着自己的手,他不知道这个手是自己的,妈妈的手摸着他的脸,他不知道这是妈妈的。然而他逐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从支离破碎中形成了一个整体观,就是这个世界是统一的,我与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所以,它的“有序”存在,对婴儿来说非常重要。而我们终其一生的底层欲望,就始于此,这个世界必须“有序”,且归于我,而这种“有序”不是我们意识层面的“规律”,而是指向有利于自我生长的统一,就是“生本能”。这种意识深埋在潜意识中,如果这被彻底打破,那就会出现“死本能”,我们就会感受到婴儿脱离母体时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极大痛苦,出现毁灭的欲望。
在进一步的认识中,他开始通过“图像”认识世界,熟悉的图像就是与“我”统一的,最熟悉的莫过于母体,于是母体与“我”是统一且不可分割的。这个阶段,孩子看到的图像和我们看到的图像是不一样的,我称为“真性图像”,同时,也产生了“真性自我”,什么是“真我”,就是我与熟悉的,利于我生长的融为一体,其余的与我无关,我不存在“我”,而存在于一个体系中,存在于真实的精神世界,且不需要去说明什么,不存在空间和时间,因为是一种感受状态。这有点像道家讲的“天人合一”和佛家讲的“空”。遗憾的是,这也是人一生唯一存在“真实的我”的阶段。
而后,我们的眼睛、耳朵,嘴成为了最大的骗子。妈妈抱着你,对着镜子对你说:“你看它是谁?”,你很茫然,妈妈告诉你,“它就是你!”,自此,你开始有“我”的认识,空间、时间成为隔离元素的认识,你独立为一个整体。语言,是文明的创造,但是它也是让我们远离“真我”的凶手,可见,世间万物都是有利有弊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自此,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经过描述的,认知的过程就是将别人的描述进行整合,再加以自己的描述,而自己的描述其实也来自于别人的描述,所以你说你是你自己,其实你也是别人,可以是任何人,你不存在分子级别的独立,而只是一个合成体的具象化表象,表象是真实的,但对表象的描述是做不到真实的,于是表象也是不真实的。因为描述永远不会完善和准确,“我”在不断地更新中变化,其稳定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的,所以我称为“假我”。
“图像”原本是真实的,但图像经过描述,就不真实了,从此,我们看到的一切图像,都可以称为“假性图像”,而“假我”开始形成。“假我”的最大特征,就是“我”是可以被描述的,且是需要被别人“描述”的,“假我”有希望被他人描述的愿望。你的统一体系不存在了,是一种独立且分离的,需要被不断重新“描述”来认定的。于是人终其一生,就是在不断做这样的描述,而内心中的“真我”告诉你,要寻找真正的统一和“不要描述”,所以,分裂感终其一生制造着不平衡和痛苦。
俄狄浦斯期是一个重要时期,问题也是源自于此,因为,“性”是首先需要被描述的,因为描述产生了分别,对于母体的统一,必须被打破,母体被描述成母体,你被描述成你,一切不可重回到原点,但那些“真我”的感受和愉悦似乎还在搅动着孩子,没有被打入潜意识的深渊。于是孩子用尽一切想与母体再次融合,这种驱动力不是简单地用一个“恋母”情结来可以概况的,它是人归于“初始状态”的内在巨大能量。而父亲的出现,带来了“阉割恐惧”和“力量恐惧”,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形成性的“描述”,都是从认识并接受父亲的存在开始的。因为“真我”状态下是不存在性别的,而,从现在开始,这必须被区分,性,成为一个图腾符号,开始深刻地注入一生,且成为一切描述和“假我”的根本。即便你成年后不认同你的性别,你也会重新选择一种,或在两种中不断交替选择。
父亲带来的不仅仅是“性”的描述,最重要的是他让我们必须和原来的“统一”和“真我”说拜拜了,这是极其惨痛的过程,孩子从3岁到7岁,需要耗费4年时间来进行过渡,意识的逐渐成熟,和潜意识不断地交战。
一般正常情况下,潜意识都以失败告终,而它并没有“死”掉,“杀父娶母”,这种“弑父”的欲望先被激起,然后深埋潜意识中。于是自此,“攻击”的欲望被提到了意识层面,“攻击”的欲望是可以在意识和潜意识中自由行走的,所以它存在双重影响。指向“弑父”的攻击,就是长大后的外向攻击,当外向攻击受阻,就会转向“内向攻击”,也就是“弑己”的攻击,对自己的憎恨欲望,成为了潜意识死本能的营养。攻击的产生和固化,就是人格障碍的基础,攻击的激化,就是神经症的源头,对内和对外的差别,决定症状的名称。当攻击产生的死本能被生本能强行阻断,就是精神分裂症的根本。
“弑父”,并非特指父亲,而是指父亲建立的“完善假我”给你带来的痛苦,其中包括,性别、文化、道德、规范、力量、物质等等,你一生的痛苦,无非都与此有关,你潜意识中,时刻都想着将这些痛苦的来源彻底毁灭,然后你会发现,根本无法毁灭,因为你已经彻底地变成“假我”了,你需要被描述,你的描述纵使可以千变万化,但底层无法动摇了。这个很好理解,你就是“假我”,你要毁灭它,就要摧毁自己,重新建立描述。其实重新建立描述的动机和方法,还是来源于“假我”的机制,换汤不换药,回不去的就是回不去了,痛苦始终是无法消除的。毁灭后重新建立描述的结果,就是精神分裂症。
虽然是这样,可谓六道皆苦,但人类不得不具备和完善社会性。所以,在3岁到7岁这个阶段,如果“父亲”不能帮助你完成“假我”的较完善且较平和的建立,问题就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出现了,“真我”的影子不断地呼唤你,而你还没有做完“假我”的描述,你觉得任重道远,一面在苦心进行“描述”,一面在毁灭一切回到“真我”的呼唤中挣扎,你会发现你穷尽一生都似乎在寻找着什么,都在和自己交战,但你到底是谁,一直是个不解的命题。想追寻亲密的依恋时,却想到父亲,想追寻社会化的改变时,却想到母亲,这种选择的痛苦,无时无刻不骚扰你,大到婚姻事业,小到买一件衣服。底层就是这样,那些所谓不自信、自卑、抑郁的描述,无非只是简单的概况而已。
所以,为什么精神分析治疗的时间很长,甚至洞彻就是若干年,显然,对治疗师来说,帮你回到“真我”的状态肯定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治疗师也是“假我”状态,无非就是在“真我”中提取一些你必须需要的过渡元素,再融合到你的“假我”中,然后重新塑造一个稳定的“假我”。说得简单点,就是一个父亲没有做的事情,重新再做一遍,但是你已不是那个岁月,病态的“假我”已很稳定,所以,这个“新父亲”其实很难做了,而且,治疗师还不能去做一个“父亲”,因为对于一个精神治疗师来说,必须还要不断地处理移情。
所以,孩子的秘密和父亲的重要皆在于此,人性的秘密也在于此,希望所有做父亲的人,能做得好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