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2011-09-03 22:38:59)
标签:

人面桃花

年画连环画

1956年初版

张树德作品

全本欣赏

杂谈

分类: 连环画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人面桃花》年画连环画欣赏

http://img837.ph.126.net/NK8z6z8rIBYVa_6Lx3ZKKg==/1773292353278708846.jpg

 

      《人面桃花》是著名画家张树德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绘画创作、由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出版发行的一本年画连环画,全本共有十六幅画页,每页画面甚是精美。

      《人面桃花》连环画的内容为:唐代才子崔护是唐德宗贞元年间博陵县的一位书生,赴长安赶考落榜,却偶遇良缘,与城郊杜曲村内的女子杜宜春两情相悦。他回家探亲归来后,却得知杜宜春因思他成疾病逝,痛心不已。不料痛哭过后宜春苏醒过来,两人终于如愿以偿,结为连理。而此间崔护也留下了名诗《题都城南庄》,为后人所流传。故事饱含了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情节曲折神奇,被人们称为“桃花缘”。 
      《人面桃花》的故事是因为一首小诗演化而来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们根据这首诗,演绎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据说古代的画家很少画桃花,因为觉得桃花开放得过于俗。但是这个小故事,虽然流传很久,但是一直觉得它很清新,很典雅,也颇有些曲折,提到这个故事,眼前就会出现一幅春天桃红柳绿的景象,春天孕育着爱情,春天也使爱情茫然若失,然而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切美好从春天开始。 
      

【附一】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附二】崔护《题都城南庄》诗赏析: 

      崔护,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人,字殷功,贞元进士,官岭南节度使。 
    崔护的这首七言绝句,字面简单,语言率真自然,明白流畅,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世人传诵,经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广为引做典故和成语使用。说到这首小诗,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唐诗纪事》和《本事诗》对此都有所记载。《唐诗纪事》载此诗本事云:“护举进士不第,清明独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丛萃。扣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启关,以盂水至。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起,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径往寻之,门庭如故,而已扃锁之。因题‘去年今日此门中’诗于其左扉”。 
    《唐诗纪事》和《本事诗》所记载的这个“本事”,其真实性很值得怀疑。兴许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衍成上述“本事”,也并非没有可能。但不管这个“本事”真假与否,有两点似乎应该可以断定,那就是这首诗一是有情节的,二是这个“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有一定的帮助。 
    崔护此诗,整篇写今昔之感,寥寥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后两个物是人杳而又相互依托、交互衬映的场面。 
    诗的今昔之感是从对一位乍见而又旋离的貌美情多、靓若桃花的少女的回忆引起的,由今思昔,利用追叙的手法,先写“去年”,由此引起了第一个场景:寻春艳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去年”、“此门”点出时间、地点,说的非常肯定,毫无含糊,可见认象之深刻、记忆之确切。当时“此门中”正春风拂煦、桃花盛开,立着一位美丽的少女,其容面与桃花交互映照,着实靓丽。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去描摹桃花的娇艳和女子的美丽,而是抓住“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只用“相映红”三个字一点,顿把人面花光交互辉映、互为陪衬又争妍斗胜的美好景象勾勒的栩栩如生。“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颜,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神驰目注、意夺情摇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动人的一幕,从而激发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留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以花喻美女佳人,古往今来,沿用既久,已成俗烂。但该诗却有几点不同,一是诗人没有直接的去描写桃花是如何的绚丽多姿和那位少女是如何的漂亮美丽,而是仅用大家所都为熟识的绚丽桃花作为映衬,用“相映红”间接的来烘托少女的美丽形象,将景色与人很好的融化在了一起;二是本诗赋写眼前实景,正所谓“本地风光,顺手拿来”。 
    写到这里,诗人本可以把“去年”游遇的场景继续写下去,但诗人没有,而是笔锋一转,直接进入“今日”。于是便勾勒出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同是“今日”,同是“此门”,但美丽少女已经走了。依旧是春光烂漫、百芳吐艳的季节,依旧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增光添彩的那张与桃花“相映红”的美丽“人面”却不知“何处去”了,唯余一树桃花依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的依旧含笑,更加勾起了诗人对“去年”“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思念和怜惜,使诗人的故地重游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惆怅。试想,去年今日,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伫立桃花树下凝眸含笑,脉脉含情,与桃花相映;而今,人去杳然,桃花依旧含笑春风,这除了勾起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隐含了诗人无限失望、惋惜和怅惘的情绪。 
    综观全诗,前两句由今到昔,后两句由昔到今,两两相形。尽管情绪上的转变剧烈,但文气却一贯而下,转折无痕。整首诗语言朴实率真自然,说事明白流畅。论写作技法主要是采用了“映照对比”,用“人面”和“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人去景存的映照对比,把两次不同的游遇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面对现实的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这首诗尽管具有着某种情节性甚至可以说带有某些戏剧的色彩,同时还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记载,但它的广为人诵,除了这些和以上所说的语言、结构、写作技法之外,笔者认为该诗本身所抒发的某种人生体验才是最重要一个的方面。“本事”对于它的广泛流传可能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但是该诗留给读者的典型意义并不在于它描述了一个令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中所载的际合故事或际遇,但却可能有过相类似的人生体验,即在偶然或不经意间遇到某种美好的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它时,却再也不能复得。这兴许正是这首诗几百年来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網上收集,作者不詳)
        

【附三】崔护的詩  

       崔护 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人。贞元十二年(796)登第(进士及第)。大和三年(829)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五月水边柳》一诗写柳,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从各个角度描摹垂柳的万千风情,写得尽态极妍,惟妙惟肖。各诗作中的“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物象纤无隐,禽情只自迷”、“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等都是极难得的对句,充分显示了殷功炉火纯青、完美无缺的艺术造诣。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一首有名的诗。关于这首诗,孟棨《本事诗·情感》介绍说: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馀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卷盼而归,嗣後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迳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於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後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邪?”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护惊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特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译文】

      博陵人崔护,容貌品行十分美好,却很孤傲很少和别人合得来。参加进士考试未考中。清明节那一天,独自漫游京城南,发现一座住人的庄园,有一亩大的围墙,花草树木丛生,寂静得好像没有人,他去敲门敲了很久,有个女子从门缝偷看他,问道:“谁呀?”崔护把姓名告诉了她,说:“游赏春景独自走来,因喝酒渴了,求杯水喝。”女子进屋,拿一杯水出来。打开门,放把椅子请他坐下。她独自靠着小桃树的斜枝站着,而含而不露的情意特别深。她艳丽的姿容妩媚的情态,柔美从容。崔护用话挑逗她,她不回答。彼此用目光注视了很久。崔护告辞离去,她送到大门口,好像有不尽的情意,然后才进门。崔护也依依不舍地回去了。此后就没有再来。
    等到第二年清明节那一天,崔护忽然想念起那个女子,感情不能控制,就直接前去找寻她。大门院落像原来的一样,但已经锁上了锁头。崔护于是在左边的门上题了一首诗,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以后又过了几天,崔护偶然到京城南,又前去寻找那人家,听见院里有哭声,就敲门询问其中的原因。有个老汉出来说:“您不是崔护吗?”回答说:“是我。”老汉又哭着说:“您害了我的女儿!”崔护又吃惊又悲伤,不知道回答什么。老汉说:“我女儿成年了,懂得诗书,还未许配人家。从去年以来,经常恍恍惚惚,好像有什么东西丢了。前一天和她出门,等到回来,她看见左门上有字,读完它,进门就病了,于是绝食几天后死了。我老了,只有这一个女儿,没有嫁出她的原因,是要找一个君子,以此托付他养老。现在女儿不幸死了,莫不是你杀了她吗!”老汉把住崔护大哭。崔护也伤感悲痛,请求进屋内哭她一回,女子还整齐地在床上。崔护抬起她的头,枕着她的大腿,哭着祷告说:“我在这里!”不久女子睁开了眼,过了半天又活了。老汉十分高兴,就把女儿嫁给了崔护。
    (本文转载自网易“平台令窝棚”的日志)

      (来源:http://qinghonghua.blog.163.com/blog/static/35639420098101053167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