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参加2009年普通高中英语命题比赛,有幸进入了优秀命题小组现场说题答辩阶段,并获得了温州市二等奖的好成绩。以下为此次命题比赛的反思,希望对自己以后学习有所帮助。
参加2009年温州市普通高中英语命题比赛有感
瑞四中 池春菊
很荣幸此次能够作为主命题人参加1月27日温州教研院举行的普通高中英语命题比赛说题答辩。我真诚地感谢我们英语组郑奇峰、叶英武、黄剑茹、周玉銮和刘冬梅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感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还有感谢我们此次命题小组的其他两位成员张飞莲老师和徐露婵老师的通力合作。
说题答辩前我准备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到了27日下午答辩时一个也用不上。因为答辩没有自我阐述阶段,直接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而且所提的问题非常具体化,如:材料出处、是否改编过材料、所用词汇是否超纲、具体某道试题选项的干扰性你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等等。每位答辩者只要认真命题,都能答上评审专家的提问。而且与其说是答辩,还不如说是专家们善意的提点。比如他们会指出哪些词汇你超纲了,要给出中文意思或用简单词汇代替;哪些题目的设置缺乏干扰性,不符合高考命题的选拔目的;哪道试题选项设置太过模棱两可了等等。我想,大概是第一次举行命题比赛的原因吧,评审专家们采用了指导的策略,对其他的人我采用何种面试方法我不知道,但至少对我还有其他几位老师是这样的。
说题答辩不是一件令人为难的事,最令人受“折磨”的是之前的命题过程。虽然这个“幕后式”的过程不像课堂教学评比那么吸引眼球,但是它的“磨”人程度丝毫不亚于课堂教学比赛,因而它也是锻炼我们、让我们成长的一次机会。
此次命题比赛,我负责的是“完形填空”的命题任务,因此过程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材料选择、材料改编、挖空确定、选项设置、难度预测。
首先是材料的选择,这是我时间花的最多的一个阶段。浏览的文章不下上百篇。我不仅要考虑文章体裁(是否具有可读性)、题材和思想性,还要考虑文章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否适合“完形填空”这种题型的挖空命题。所以,几乎所有找到的文章都不能完美地符合这几点要求而被“枪毙”掉,这着实令我“抓狂”。但我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要保证试题的原创性,这也导致了我第一次命题的失败(交上去的试题刚好是刚刚过去的高三期中考试的完形填空,这个时候deadline也到了,没有重新命题的可能了,这令我十分沮丧。后来,教研员潘云梅打来电话说deadline后延,我们还有机会进行第二次命题)。鉴于第一次的失败,第二次命题,我请组里有经验的黄剑茹和周玉銮两位老师把关,最终敲定了参赛的这篇文章。
思考:要保证试题的原创性,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用百度或Google搜索一下,也可以请组里的经验丰富的前辈们看一下。个人觉得,要保证试题不“撞车”,最好的方法就是寻找英美报刊和杂志上最新的文章进行改编,这应该是最为原创了,只是改编的过程非常挑战人。
其次是材料的改编。我找到的这篇文章是改编好的一篇文章,而且还没有用来出过任何题型的试题(至少通过百度和Google搜索是这样的),但个别词汇和句子改编得难以理解。网上找到原版文章,反复阅读后,对个别词汇和句子进行了改动和润饰。所以,这个阶段花的时间不多。
思考:其实,改编原文应该是我这个命题人来做的,而我只是拿了这篇改编好的文章为我所用,因为通过与原文的比较,我觉得这篇文章改编得很好,非常适合完形填空命题。那如果原版文章没有被改编过而是需要我来改编呢?应该怎么改编?改编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呢?仔细揣摩原文和改编好的文章,我想一条大的原则应该是在不改变原文中心内容的前提下,大胆地对原文进行简化、删减以便适合高中生阅读和命题人进行完形填空命题吧。但是具体到深奥晦涩的语言和句子要如何简化呢?哪些地方又是适合删减的呢?简化和删减时要把握哪些原则呢?很茫然。真想知道高考命题专家是如何改编国外原版文章的!
第三是关于挖空和选项设置,这是完形填空命题的关键。我们认真研究了近几年特别是09年高考的完形填空,发现每行都有一两个挖空,挖空间隔设置得十分合理,而且选项的设置大部分旨在考察学生的语篇理解和语境把握能力,少部分的词汇辨析题也是建立在语篇理解基础之上。秉承这种高考命题思路,我在周玉銮老师的指导下对改编好的文章进行了挖空和选项设置。选项设置这一阶段的工作很具有挑战性。我要考虑不同难度题的分布,还要考虑如何让选项干扰学生又要防止选项模棱两可;让试题乍一看很难但学生理解了上下文或把握了语境后又觉得比较容易等。这让我废寝忘食,损失了不计其数的脑细胞。
思考:完形填空中,挖空关键语言点,实现最大程度上考察学生能力的目的的同时又要合理设置这些挖空之间的间隔,这样两全其美的事真的很让完形填空命题者煞费苦心,这需要他们对原版文章进行高超的改编。(之前被我“枪毙”掉的文章思想性强,题材和体裁都很好,贴近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符合他们的实际阅读水平,但是就是因为没有具备这样“两全其美”的优点而被舍弃掉)
最后是关于难度值预设,这是我做得最令人遗憾的事了。由于经验不足和时间仓促,完形填空难度值都是凭个人臆测而设置的,其实应该让不同层次学生做过后计算得出,有必要根据学生所做情况对个别选项重新进行设置,降低或升高其难度值,使其难度分布合理化。
以上就是我此次命题的思路和过程。其实在接到命题比赛的任务时,我曾经退缩过,觉得自己命题理论方面又缺乏,实战经验又不足,高三只有带过一年,而且还是最后一届老课程,肯定把握不准命题方向和思路。在打退堂鼓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卢勤说过的一句话:有勇气才有机会。现在想想,如果当时鼓不起勇气放弃参加的话,我就没有机会深入了解高考完形填空的命题思路,没有机会深入体验完形填空命题要付出的艰苦劳动。现在有了这样的了解和体验,虽然不成熟,但是以后我碰到每篇高考完形填空,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匆匆浏览而过,我想我会更欣赏命题者的匠心和智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