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先锋派2
(2012-11-20 20:43: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影视。】 |
一、概念
第三先锋派:先锋派电影运动是1920年代出现在欧洲的一次实验电影运动。这场运动发端于1910年代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未来主义和达达主义通常被视为其前奏),19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活动中心是法国和德国,波及意大利、英国、荷兰、匈牙利、苏联等国。
二、发展阶段
先锋派电影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1、1925年以前以法国为中心的印象主义阶段(“第一先锋派”);2、1925年以后转入超现实主义阶段(“第二先锋派”);3、1927至1930年许多先锋派电影人士转拍纪录片并形成一个纪录电影流派(“第三先锋派”)。这个流派拍摄的许多影片可以称为“城市交响乐”电影。
三、艺术特征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第三先锋派”的出现是对早期先锋派电影逃避现实倾向的反叛。早期的先锋电影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在反对商业电影的口号下,力图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的、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二是借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如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它所创造的许多术语,如纯电影、抽象电影、绝对电影、本质电影等,既反映了先锋派电影艺术家反对当时流行的叙事电影的情绪和建立新的独立的电影艺术的愿望,也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或潜意识化倾向。
四、艺术主张
1920年代欧洲先锋派电影的艺术理论主张可以大致归结为:反对叙事,敌视情节,主张“非戏剧化”,试图以抽象的图形、自视高雅的形式以及诗一般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排斥任何真实的、理性的含义,认为构成电影的要素是“纯粹的运动”、“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反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致力于挖掘和表现人的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至少是平等的地位,但是在表现物的时候往往排斥其含义,着重表现运动、事奏、形状,乃至将之独象化。先锋派电影在全盛时期虽然有不少理论建树,但是影片拍得不多,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影片基本上又是在以“知识界精华人士”为对象的“先锋影院”上映,一般观众既不欣赏也难以看懂。“第三先锋派”虽然未能完全脱离早期先锋派电影的影响,但是它把先锋派电影拉回到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五、衰落
1920年末,德国先锋派电影在纳粹上台后被扼杀,几乎所有先锋派人士都被逐出德国,有些人流亡美国继续从事实验电影活动。法国先锋派电影虽然继续存在,但已失去昔日的势头。总的说来,先锋派电影主要是电影艺术尚处在形成时期的默片时代的产物,在有声电影出现后趋于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在拍片方式与艺术主张上大同小异的实验电影,尤其是1940年代中期到1950年代的美国实验电影运动,被视作有声电影时期的先锋派运动。先锋派这个术语在出现之初是指进行电影美学革新或反对商业电影的潮流,在当代电影批评中被用以指称任何运用新奇独的特技巧或表现思想具有先锋倾向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