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眼睛派
(2012-11-19 17:12: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影视。】 |
一、生平介绍
维尔托夫,一位在1929年就胆敢判处世界电影死刑的创世纪天才。他惊人的先锋电影理论是几十年之后著名的"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世界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的源头。天才的命运总是不幸的,38岁的维尔托夫就被剥夺了创作的自由。然而,天才从来都是时间的杀手。在《电影眼睛》、《带摄影机的人》、《热情》、《列宁的三支歌》中,他天才的电影才华今天仍令人眩晕和惊叹!
维尔托夫原名杰尼斯·阿尔卡基耶维奇·考夫曼。曾就读于心理神经学学院和莫斯科大学,十月革命后在莫斯科电影委员会新闻电影处任职,领导前线电影摄影组。他最初拍摄的记录片都是反映国内战争题材的。之后,维尔托夫开始探索新的摄影和蒙太奇的手法,组织新的拍摄素材内容。1922至1924年维尔托夫主编电影杂志片《电影真理报》,(电影真理报 Kino-Pravda
《电影真理报》的放映一直持续到1925年。在这三年里面,三人小组在一个老鼠成群的地下室里废寝忘食地工作。维尔托夫的妻子负责剪辑,弟弟米哈伊负责摄影,维尔托夫自己担任总指挥。米哈伊是个摄影狂,从早到晚扛着摄影机四处转悠。他从不征求被摄人的同意,经常是躲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把市场、工厂、学校、酒店和大街上的活动给偷拍下来。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时代,摄影师和导演无需刻意安排,就能在生活中发现无穷无尽的内容。摄影机成了时代的见证和生活的眼睛,与此同时,一个新的术语“电影眼睛”逐渐酝酿成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人委员会”的规模扩充了,有了更多的支持者,这时,“电影眼睛人小组”(Kinoki
二、电影眼睛派主张/理论
《电影眼睛人:一场革命》(第一篇理论性宣言)。在文章中,他把摄影机
首先,正如人眼可以观看、注视和浏览,镜头也可以记录、定格和飞掠,但是镜头又超越了人眼。
维尔托夫的名言是,“我是电影之眼
电影眼睛=电影视觉(我通过摄影机看)+
三、代表作品
维尔托夫的主要作品除“电影眼睛派”时期的多集《电影真理报》、《电影眼睛》等纪录片外,还有《前进吧!苏维埃》(1926年)、《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年)、《第十一》(1928年)、《带电影摄影机的人》(1929年)、《顿巴斯交响曲》(1930年)、《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1934年)、《摇篮曲》(1937年)以及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新闻纪录片。《电影眼睛》Kinoks:A
这是一部关于电影学的电影,它从政治和艺术双重革命的立场出发,表现和研究了电影的几乎所有层面:电影的制作(电影家的拍摄和剪辑),电影的赏析(电影的放映和观看),电影的对象(社会与人),电影的本质、时间、空间以及多种建构主义方法。
四、艺术风格
1、
2、
1、电影眼睛派创造了电影政论这一新闻纪录电影的新样式。这一样式的代表作有《电影真理报》中的许多影片、纪录片,如《前进吧!苏维埃》(1926)、《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等。此外,该派还制作了两部实验性影片:《电影眼睛》(1923)和《带电影摄影机的人》(1929)。
2、维尔托夫的理论与创作对记录电影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对苏联和世界电影艺术均有重大影响。促进了“剪辑片”的问世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二次大战后荷兰的尤里斯.伊文斯与1960年代的真实电影提倡者尚.胡许的启发多来自于此。后来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也深受眼睛派影响。戈达尔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声称他信奉苏联早期“电影眼睛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的理论,要用影片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同时,“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戈达尔和它的小组拍了一系列的“政治影片”。其中包括《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以及《一切顺利》。
3、维尔托夫认为电影的实质在于拍摄角度和蒙太奇,这使维尔托夫在创作中过分迷恋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