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屋及乌----情感迁移与光环效应

(2011-03-16 16:05:57)
标签:

文化

爱屋及乌——

情感迁移与光环效应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周武王在军师姜尚(太公)等人的辅佐下,联合诸候,出兵讨伐纣王。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稳,感到天下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等谋士,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如何处置呢?”

姜太公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他家的墙壁篱笆也厌恶。就是说,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样?”

武王认为不能这样。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

武王认为也不行。这时周公上前说道:“我看应当让各个都回到自己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

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

后来武王就周公说的办了,果然天下很快安定下来,西周也强大起来了。

【成语解说】

“爱屋及乌”出自《尚书大传·大战》:“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日:‘入般奈何?’太公日:‘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何如?’”

本义指喜爱那所房屋,就连房屋上的乌鸦也一并喜爱。比喻爱一个人或者事物,就连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也都喜欢上了。

 

一提到“爱屋及乌”这个成语,我们就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甫的两名诗:“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奉赠射洪李四丈》),这表明了对一个事物的情感在一定的条件作用下会产生投射与迁移而转移到另外一个相关的事物之上去。这种感情的“移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感迁移。”在日常生活中,“情感迁移”最为常见的形式是“人情迁移”。即把对一个人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另外一些人的身上。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你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就把对特定的人的感情迁移到另外相关的人身上去了。再如:“为朋友两肋插刀”,就是把对朋友的情感迁移到与朋友相关的事情上去。许多人珍藏去世的亲朋好友的遗物,这是把对去世者的情感迁移到相关的物品之上。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爱的情感会产生“迁移”,恨的情感、嫌恶的情感、嫉妒的情感等等也会产生移情。比如说“恨乌及屋。”古时候中国的皇帝可以因一人犯罪而株连九族,其恨可谓泛;战国时的庞涓因嫉妒孙膑的才华而设计剜去孙膑的膝盖骨,其妒可谓深。人都是有所谓“七情六欲”的,所以人和人之间最容易产生情感方面的好恶,并由此产生情感转移。情感迁移还表现为“物情迁移”和“事情迁移”。在中国历史上,“以酒会友”、“以文会友”都是美谈,因为都爱喝酒和都爱舞文弄墨,不相识的人以酒以文为桥梁建立了友谊;喜欢喝茶的人会对别人送来的茶具感兴趣,也许以后自己也会去收集各种茶具,成为茶具收藏家甚至茶具制作家;有些女同志对抽烟深恶痛绝,因而对一切抽烟的男子都抱有成见,即使从未见某人抽过烟而仅仅是听说也会对这人的品行妄加评说。所以人们有时会感叹“做人难,难做人”;自己从来不认识这个人、也没有得罪过这个人,而这个人却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产生这种现象,一般来说是因为说别人坏话的人不自觉地把自己嫌恶的情感迁移到了某个具体的人身上。情感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所以不能从道德上来评价它的是与非。但是,情感迁移有时候确实会涉及到道德领域。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它也会产生道德问题。比如请歌星、影星、体坛名将、政界、文化界要人等社会名人作商品广告的“名人效应”,就是一种情感迁移的表现。商家千方百计没法把公众对名人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产品上来,或是迁移到自己企业的知名度上来,是公共关系活动中常用的手段。这里有些讲道德的名人广告确实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不排除一些所谓“名人”所做的无良广告给人们带来的负面作用。

产商之所以要不惜重金请名人来做广告,他们所看中的就是人们对名人的热爱和信任的情感,通过名人的广告可以把人们对“名人”的热爱与信任迁移到自己的产品上来。就心理学而言,这就是由于名人的参与而产生的“光环效应”。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有很好的形象时,他会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把其他良好的品质赋予了他。这就是人的心理上一种“光环效应”。当你对一个人产生好感时,他的身上会出现积极的、美妙的,甚至是理想的光环。在这种光环的笼罩下,不仅对方外貌、心灵上的不足被忽略,甚至人为地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品质。俗话说:“情人眼中出西施”,也是这种光环效应的结果。热恋中,钟情的小伙子认为他心爱的姑娘是皎洁的月亮,被陶醉了的姑娘觉得她的意中人是炽热的太阳——双方都被理想化了。

“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一种光环效应的表现。

光环效应给人的情感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给爱增添诗意,使爱披上了美妙的幻想轻纱。它使情人眼里出了数不尽的西施,成就了对对佳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光环效应造成的。人类的爱情不是纯动物性的需求,它是在本能的基础上发展、升华起来的高级情感活动,缺乏色彩,过于现实,爱也就会枯燥无味。

光环效应产生于人认识活动中的润泽性。人对于人、事的某些部分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对这些部分的认识就会影响到对其他部分的认识,给其他部分蒙上一层已有认识的光环,想避免不容易,也不可能。你对一个人的进一步认识,能与以前对他的认识无关吗?第一印象令你摆脱不开,原因就在这里。第一印象的好坏会影响很多方面,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要消除这种影响,由好变坏或者由坏变好,那也要在经历了若干事情,并在较长时间的冲刷之后。

人生离不开光环效应,否则就会失去那种美好与和谐。现实中的人,谁会完美无缺?人与人之间,谁能事事处处都那么清醒?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要吹毛求疵,不要挑剔。人要用感情润泽,润泽就会产生光环效应。过于冷,过于清,过于察,于一般人际关系则无朋友,于男女之恋则无爱情。这种人多半感情枯燥,缺少人情味。他看人,总是看到缺陷部分,总是看到毛病。他不能从对方身上发现亮点、美点,并从这亮点、美点的润泽中去感受对方其他方面的美和整体的美。他面前形不成光环,对方在他眼里一览无余、暴露无遗,他眼中的人总那么残缺。可见,光环效应对于人生是有积极作用的!

然而说到底,发生在人身上的光环效应是一种主观现象。它在认识活动中伴随我们,或近或远。如果在感情参与下就紧紧跟随我们了,越浓烈的感情折射,产生的光环就越明显,这就是所谓的感情用事。在诸多事物中,爱情的光环效应最为明显。恋爱是特殊的感情活动,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感情总是固执地、鬼使神差地作用于认识活动。这种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导向:感情投向引导你去着重认识一个人的某个侧面,这认识往往只具印证性,即印证那些符合自己感情状态的东西。

放大:在某种感情作用下,放大符合自己感情状态的东西。

回避:个人感情的偏好,引领你去回避某些与自己既定感情不相符合的方面,把认识局限于某一方面。

虚化:感情的主观性导致你把某些方面虚化(包括缺点和缺陷)。

从本质上说,“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的。“爱屋及乌”就是典型一例。

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总是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人,往往是根据已有的了解对别人的其他方面进行推测。我们常从对方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根据最少量的信息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走出令人眩目的“光环”,使自己对人的认识尽量客观而科学。首先,不要过早地对自己的认识对象作出评价,并创造机会,尽可能多地与自己的交往对象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促进双方的进一步了解。并时时提醒自己,在看到对方有突出的优点或缺点的同时,要尽量去发现他的其它优点或不足,使自己对他的看法能够全面起来。还有,在交往中,对人尽量少作评价,也不要太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与人交往,真诚坦荡,注意自己的每一个细节,并学会观察他人的细节问题,这样,我们就能在“光环效应”中不迷失自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