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以下我是让大家了解的,其实如果完全按上面说的做,我们小学生的缩句就会五花八门,学生就一个字——“晕”。
(转载)连动句缩句
这个缩句题的示例对吗
例:东郭先生牵着毛驴在路上走。
东郭先生在路上走。
东郭先生走。
1.小象在晨雾中缓缓走来。
2.小鸟在树枝上自由自在地叫。
我认为,示例与练习题1、2属于两类不同的句型。练习题1和2是一般的主谓句,示例是特殊的主谓句──连动句。示例缩句的结果应该是:“东郭先生牵着毛驴走。”而现在缩成“东郭先生走”,就把第一个谓语动词“牵”及其宾语“毛驴”也缩掉了,改变了原句的基本结构和意思。因此这个缩句题的示例是不妥当的,应该换掉。我的看法是否对?请指教。
江苏省海门师范普师97(1)班 冒 琴
冒琴同学的意见是正确的。
这道题练习的目的是分清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练习去枝叶、留主干。从两个练习题上看,编者要求都去掉两个状语:例1去掉“在晨雾中”和“缓缓地”,例2去掉“在树枝上”和“自由自在地”。显然编者把示例中的“牵着毛驴”误以为是状语了。
语法书上告诉我们,动宾短语作状语的条件是带结构助词“地”。例如:
我们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任务。
这个句子如果去掉“地”字,就成了连动句。此例说明了这样一点:一个动宾短语用在动词前面,带“地”时作状语,不带“地”时作连动句的第一谓语。但这种只有一个“地”字之差的情况是很少的,大量的连动句,在第一谓语(动宾短语)后面是加不上“地”字的,如“小芹上山采野果”“他弯下腰收拾东西”“我吃过晚饭做作业”“他倒了杯茶喝”“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等等。
如果说,两种句型在只有一个“地”字之差时会让人产生误解,那么对于像“东郭先生牵着毛驴在路上走”一类加不上“地”字的连动句,只要掌握结构助词“地”字的作用,就不会误把“牵着毛驴”当成状语了。
由此我们还可推广到:一个动补短语用在动词前面,不带“地”的时候,也是连动句的第一谓语。如:“挑山工坐在对面的草地上抽烟。”这里的“坐在对面的草地上”是个动补短语,它的后面没有也不可能有结构助词“地”,显然全句是个连动句,可是第九册“基础训练2”扩句题中出现了这样的示例:“挑山工抽烟。──挑山工坐在对面草地上抽烟。”显然,编者误把“坐在对面草地上”当作状语了。──这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师》1999年第5期上吴世伟老师的《这个扩句值得商榷》一文已经谈清楚了,读者可以参看该文,以免教学上产生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