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的标准就是“得全分”
(2025-09-13 12:03:33)开学一月有余,教学步入正轨。成功教学考理论进入全面实践阶段,看到成功教育园教研负责人魏立成的一份教研简报,照录入下:
9月11日,兰州成功自强补习中考一校在102班组织开展了一节数学公开课。范老师精心准备,讲授“化简求值,不等式的解集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的加减消元法”。
上课伊始,范老师布置了三道不同类型的题目,随机抽取多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同步作答。范老师在巡视过程中,细致观察学生的解题情况,及时批改并给予针对性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这一环节不仅检验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为后续教学提供了精准的学情依据。
同学们完成作答后,范老师带领全体同学共同核对答案。课堂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积极讨论并解决个性化问题。通过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课堂气氛热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小组讨论结束后,范老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讲解过程中,范老师运用师生互动和追问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拨开迷雾,逐步得出正确答案。这一环节不仅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提升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接近尾声,为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范老师再次随机抽查了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学案上整理错题。
公开课结束后,组织听评课。数学学科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互评,充分肯定了范老师在教学中的诸多亮点。范老师的课堂设计科学合理,教学节奏张弛有度,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是一节高质量的示范课。
再摘录一份成功初中的听评课简报:
9月11日上午第一节课,刘老师在九年级(7)班上公开课《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本课由预习课与正课两个课时共80分钟组成。在预习课中,刘老师布置了明确的预习任务,组织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以及小组订正答案交流心得,对树状图与表格法有了初步认识。
正课部分,刘老师以“生活化情境”为切入点,围绕概率的“直观化呈现”与“逻辑化计算”展开。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情境导入。结合学生熟悉的“抛掷硬币”“游戏公平性判断”等实例,引发学生对“如何准确计算随机事件概率”的思考,快速聚焦课题;
2.新知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引导学生先尝试用已有经验描述概率,再逐步推导“树状图”“表格”两种工具的绘制方法,明确其适用场景(树状图适合分步事件,表格适合两步等可能事件),突破“不重不漏列举所有可能结果”的难点;
3.巩固应用。设计梯度化习题,从最基础的“两步随机事件概率计算”(如抛硬币、抽卡片),到实际应用的“游戏公平性判断”,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工具使用能力,理解概率的现实意义;
4.总结升华。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树状图与表格的异同”“概率计算的核心步骤”,并联系生活实例,深化对“概率是随机事件可能性大小的量化描述”的认知。
课后,数学组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对本节课进行解析点评。由刘老师先行说课,分享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学生实际接受情况,听课老师针对本节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分享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评述:课有尽而思无穷,教无涯而研不辍。公开课研讨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成功教学考理论能否在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理想效果,教师不仅要理解理论的精髓和实质性原理,还要精准把握学情,聚焦于“会”。老师要从细从实,做到真正教会。学生不仅要学会,还要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会”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得全分”。日常训练得不了全分,不能判定为“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