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能手评选最终还要看成绩

(2023-12-17 13:31:41)

    兰州成功初中和中考复读最近的考试成绩如此之好,看来看去,想说点问题,发现竟然找不出问题。
    许多老师其实很烦我们找问题。每次考试成绩出来,除了任校长主动发我看看,其他领导很少发。看了成绩,就忍不住将看到的问题说出来,许多领导老师内心是不爽的,又有什么办法呢?
    兰州成功初中和成功中考复读现在就到了这个层次。在一般要求下,不提高标准,真的做的很好了。希望大家坚持不懈努力下去。
    说到问题,还真有。鲁校长就找出了问题。他发给我看的几个统计表,教学能手候选人与考试成绩排名数据反映的问题意味深长啊!
    这里面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部分教学能手候选人成绩排名靠后,如何看待?二是部分未列入第一批教学能手候选人的老师,成绩很突出,如何看待?
    直接说观点。
    第一个问题,一是推选的候选人不准确,个别领导本来课堂教学环节就没有过关,为了所谓的面子,自己把自己也报上了,结果成绩出来后,面子也未能保住;二是课堂教学环节确实在按成功教学考理论改革,说明老师“会教”这一步走对了,问题是“教会”才是目的。老师教不会,学生当然就学不会,结果等于零。这样的老师就跟中国男足一样,花拳绣腿,有模有样,问题是临门一脚太“臭”,所以屡战屡败。这部分老师要在严盯紧抠反复滚动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学会,这是最为要紧的。
    第二个问题,个别老师信奉传统教法,但是又特别认真负责,盯抠质量很高,考试成绩排名也一直靠前。如何看待?这样的老师尽管成绩暂时很好,但是潜力不大,到了初三和高中,后劲不足的问题迟早会显现出来。所以这样的老师即便成绩再好,也不能鼓励,必须严肃指出其问题所在,抓紧整改。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老师课堂教学环节就已经改革到位,考试成绩也很好,可惜我们的领导看不到或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有没有?希望没有,但是谁又敢打包票?有这种情况的,相关领导要抓紧认错反省,抓紧推荐申报,不要埋没人才。

    鲁校长跟帖:成功教学考理论的改革,就是要促进课堂有效高效。摒弃传统教法,要用创新教法上课。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就是要在降低难度,在如何学会上下功夫。要求老师少讲多练,要练透练会练活,课堂练习要做好严盯紧抠,反复滚动,学生只有真正会了,才能算是高效课堂,考试成绩才能提高。
    最近有许多领导老师参加教学能手比赛,过关率不高,原因还是老师讲的多,学生会的少,课堂效果不好,在月考中成绩不理想。相反有些没有参赛的老师,成绩却进步了,排在了同科目第一的位置。如果这些老师的课,用的是符合教学考理论的创新教法上的,课堂确实达到了高效,我们就要积极推荐这些老师参加教学能手比赛,争取一次过关,为其他老师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相反,如果这些老师用的还是传统教法上课,只是靠延长时间夯蛮力出的成绩,就要限期整改,一定要回到创新教法上来。因为靠传统教法取得的成绩是暂时的,当知识难度增加的时候,学生就会缺乏动力和后劲,成绩一定会下降的。
   评为教学能手至少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按照创新教法上课,达到课堂有效高效;一个是成绩要好,在同科目对比中排在前面。两个条件要同时满足,各占50%。希望待评的老师和待复评的老师积极做好准备,深入打磨课堂,在“会”上下功夫。
  
    宋霞安主任跟帖:我们面对中等生占主流的学情实际,落实教学考理论无疑是目前提升成绩最有效的法宝。通过几次考试可以看出,由于我们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全面领悟到教学考理论的真谛,老师们虽然也在积极认真的落实,但离学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没有做到教多少、学多少、会多少,在“会”上下的功夫还不够。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否认的,只有依据学情降低难度,制作符合学情的学案,通过预习精准掌握学生的问题,第二天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上紧紧围绕问题,精讲多练,反复变式训练,咬紧问题,不断追问,严盯紧抠,直至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实现有效高效课堂。
    最近总校组织的教学能手评选活动,第一轮我们报了14人,都是教学成绩在年级排名前三名的老师,期望通过参加教学能手评选活动,让我们的课堂能真正落实教学考理论,打造一批高效课堂,其余老师再跟进学习、理解、复制、践行,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有效果。现在“双减”政策施行,没有时间假期补课,一切都要按照教育局的要求执行,我们必须通过高效课堂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先期过关了极少一部分,但是我们要求老师,根据前期的指导,每个老师不断地磨课,带着问题进课堂,问题一定得精准,然后解决问题。根据难易情况,先由学生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老师再介入,这个时候是体现老师水平的时候,老师们一定要厘清思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条理清晰的点拨,辅之以针对性的练习,变式练习,在练习过程中,通过BC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把会的变成对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