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责权利下放力度的加大,监督指导评估力度也在加大。听评课作为监督指导评估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力度也在加大。每天在各教学群都会看到领导和老师在听课,至于听评课结果如何,实在不敢恭维。
今年以来,专职或半专职听课的老师多起来,每天哄哄嗡嗡热热闹闹在听课,许多听课者,都是为了听课而听课。听罢课,要么一言不发,要么说一些冠冕堂皇无关痛痒的话,根本达不到听评课所要的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听课,而是怕得罪人。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老师即便遇到推门听课者,也无所谓了。
最近任校长几篇听课评论发表后,直击要害,优者褒奖,差者处罚。大家眼前为之一亮,这才是听评课应该有的效果。
教学要讲质量,听评课也要讲质量。听课作为监督指导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老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通过听评课,发现问题,树立典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有效高效课堂。如果听课不评课,评课无优劣,奖罚不兑现,这样的听课行为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成功教学考实践正在推进,打造有效高效课堂成为重中之重。建议教研督导处抓紧出台听评课量化考核指导意见,听课必评课,评课要分出优劣,指导要直击要害,奖罚要认真兑现,反对只听课不评课等无效听课行为。各级领导和教研督导老师作为听评课的主力军,要端正态度,努力提高听评课的质量和水平,推出一批优质示范课堂和出类拔萃的教学能手,通过听评课推动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有效高效课堂提质量上水平,让成功教学考理论早日见到成效。
任校长跟帖:教研的本质是创新,做为教研人员,发现创新者,支持创新者,保护创新者,推广创新者,激励创新者是重要任务。教研是教学的灵魂,没有教研的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没有希望,没有前景。
目前,教研有总校组织的,有分校组织的,有团队组织的,有专职教研员,有兼职教研员,形式多样,参与面广泛,教研活动此起彼伏,热热闹闹,但是真教研还是假教研,亟待探讨。观察、听取师生意见,分析教研现状,高质量教研不多,形式大于内容者很普遍,表现在:
1.只是充当一个听课人,听完后没有分析,没有反馈,石沉大海,为完成任务而
完成任务,为听课而听课,授课人对教研员视若无睹,感觉只是教室多了一个人而已。有些教研员抱怨不被重视,孰不知根源在于自己。
2.干扰太大,收获甚微。一些教研员大量组织听课活动,要求无课老师全员参加,课后又组织听课老师评课,这本是教研的基本流程,但问题是参加评课的人要么看不出问题,要么不愿得罪人,问题轻描淡写,吹捧与互相吹捧相结合,热热闹闹起航,波澜不惊落地,严重影响了老师工作安排,成了老师的负担。有老师说,教研本是好事,但这种高密度、低质量的教研不仅没有起到促进教学的目的,反而干扰了正常的备课、批阅作业,苦不堪言。
3.教研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美其名曰推门听课,实则随意而为。问题意识淡薄,普遍撒网,雨露均沾。经验得不到推广,问题得不到修正,毫无研究的能力和意识,也就不可能取得教研成果。有老师批评说,每学期每位老师的课都会被听一遍,听完了这学期被听课的任务就完成了,至于要改变什么或者说要在哪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等一概不知,听课不过是闲人们的常态工作。
4.教研人员教研能力和水平不高,指导不了老师的教学,有些人本身就是顽固的守旧派,老师们对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有老师抱怨,多年来,上课从预习开始,让学生在预习中暴露问题,老师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某领导说学生懂个啥,他们没有能力预习,预习就是浪费时间,赶快讲课,多讲一道是一道。老师无语也无奈。
综上所述,教研工作还存在致命的问题,希望教研员反思自己的工作,积极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充分体现教研员的价值。
要求:1.教研督导处要出台听评课量化考核指导意见;2.每月召开一次教研组长扩大会议,听取汇报,聚焦典型亮点和问题,要具体到科目及任课老师。通过案例,一是找到亮点,精准定位,二是培训教研员,提高教研水平;3.要有研究目标,每个教研员要确定跟踪的老师及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发现创新课为方向;4.对无能力承担教研重任的老师及时调整岗位;5.教研督导处要改变吸纳教研员的方向,花重金聘请高学历、高水平的教研员,打造高质量教研队伍,才能实现高质量教研目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