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散文随笔 |
在“竹林七贤”中,嵇康“高情远趣,率然玄远”,“博综伎艺,丝竹特妙”,同时,“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刚肠疾恶,遇事便发”,这注定了他“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特殊品性,也注定了他“临当就命,顾影索琴”的悲剧人生。
嵇康,一个“目送飞鸿,手挥五弦”的名士,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混沌时代,既“抗心希古,任其所尚”,又“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他放浪形骸,借以逃避祸端;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
他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中,有着遗世的傲骨;他那曲折幽深的山谷中,有着超然的玄远;他那悲怆苍凉的《广陵散》中,有着千古的遗音和决绝。一切无声无息地沉静在历史中,造化自然,羽化仙登。
【正文】
天地虽然混沌,世虽然荒芜,但是在这个苍茫无端的世界,名士依然存活,他们有自己的感触,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脑子,自己的灵魂,这些以个体存在的内核,在孤独、漂泊、
茫与无奈中,在有限、瞬息、短暂与渺小中,随世道、时间、岁月与生命流化,他们在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中呼吸和残喘,放
形骸,借以逃避祸端;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这是魏晋一个黑暗、
自觉的时代特有的
漫和个
。然而,寓于其中,嵇康这个“竹林七贤”中困顿与徘徊的灵魂,独自守望着
生的真谛,绝世傲骨、愤世疾俗、孤独寂寥、犀利笔锋、吐论凝神……这一切的一切,构筑起他复杂的
生,在他的*体訇然倒下的一刻,鲜
染红了历史的天空。
,非毁典谟”、“害时
教”、“负才
群惑众”、“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被晋文王所杀。当时,三千太学生
书请命,请以为师,不许。惟见风
萧瑟,落叶簌簌,白云舒卷,雁鸣声声。
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
之为
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是当时,“临当就命,顾视
影,索琴而弹”,只听琴声高而徐引,雄浑
劲,顿时
越长鸣,犹如透润静圆之芳
,九德兼备,时而苍苍茫茫,时而切切凄凄。在琴
斑剥雅古,纳音微隆,孤桐印月之间,天地与之同化,造化与之永恒。然而,琴声化隐,转而高亢,犹如雷雨
加,剑戈相搏;犹如金鼓铿锵,地陷天崩;犹如墙倒塌宇,摧沙卷石。一切顿然凝滞,天地俱寂,时空无声,突然高翔,嘎然而终。嵇康冉冉而立,在形神两忘中,羽化仙登。余声依旧,风姿依旧。
就这样走过,在那最后一刻,海内之士,莫有不痛,三千太学生,请命为师,不许。《晋书•嵇康传》写道:嵇康临刑东市“顾视
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年仅四十。
,谯郡?
,因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好琴,以谈玄偶锻为乐,幼年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长七尺八寸,美词
,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
,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嵇康对于老庄有一种天
的偏好,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无论是《养生论》《与山巨源绝
书》还是《幽愤诗》《声无哀乐论》都有一种“托好《庄》《老》,贱物贵
,志在守朴,养素全真”的志向;无论是采
游山、《广陵散》还是灌园偶锻、四言诗都有一种“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
,颐神养寿”的玄远。
和自然为生命的归宿,这与时代的荒芜和世道的混沌有关,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有着自己的真知卓见,然而,
世的社会却如此的不堪,世与愿违,因此,他们不得不寄其苦闷的灵魂于理想的乐土,即老庄与自然。不过,在他们当中有的玄妙,有的现实,有的做作,有的玩世,各自
就各自的
生。阮籍、刘伶
全了
命,王衍死于石勒之手,阮家兄弟与猪同乐,陶渊明皈依自然,王恺、石崇沉
奢
,嵇康、孔融最终丧生。然而,他们在生命的过程中总在追寻,这一切的一切根源于时代和
的自觉,也融入于时代和
的自觉。其中嵇康在玄远中,在文章中寻觅独特的生命。
以保神,安心以安
”;《答难养生论》写道:“外物以累心不存,神心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
济,同乎大顺。”在清虚静泰,少私寡
中得以颐神养寿,顺命自然。而《与山巨源绝
书》写道:“今但
守陋巷,教养子孙,时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意毕矣。”在长林丰草,闲云
鹤中得以悠然养
,道化自通。此外,《幽愤诗》以及《赠兄秀才入军》在宅心清空,妙在象外中,寄寓了老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意境。
养
,游山采
,而与其神往者为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世称“竹林七贤”,常聚于竹林之下,纵
山
,不为世羁;喝酒谈玄,赋诗弄曲。或“嗜酒长啸,琴趣萧散”,或“博宗伎艺,丝竹特妙”,或“举杯泽
,妙趣寰中”,或“酒酣起舞,任率无为”。后
有诗作:“瀑飞于前,溪行其下。竹林郁郁,草木葱茏。山
之间,纵酒放歌。丁丁当当,煅铁有声。世故纷纭,无扰乎宁。肆志纵心,无累乎
。”一切在高劲清爽,清空虚无之中,有韵有致,有形有声。苏东坡曾说:“无
令
瘦,无竹令
俗”,大抵如此。
养
,游山采
,自足于怀。以为世
有神仙,禀赋自然,非积学所得。
若导养得理,可与安期、彭祖相论,以尽自然寿命。因此,他将有限的生命放逐于无限的宇宙之间,蒸之以灵芝,润之以醴泉,?之以朝
,绥之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自足,遗生而后
存”。同时,嵇康好乐,以乐养
,所谓“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著有《琴赋》与《声无哀乐论》,在“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感
心志,发泄幽
”之中得以自然之和,得意忘言。
亭,引琴而弹。“
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
,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
,亦不言其姓字。”因此,袁孝尼学琴不
,嵇康死后广陵散绝矣。此中有些神秘的味道但不减琴声之旷雅。
考证,《广陵散》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记载聂政刺韩王一事,聂政战
时韩
,其父为韩王铸剑违期被斩,聂政为报父仇,知韩王好乐,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十余年,
怀绝技,返韩
时已无
知晓。因此,弹琴之余从琴腹内
出匕首刺死韩王,随后自尽。另一说,韩
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
好,因此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广陵散》音调无限忧愤,凄楚亢厉正合嵇康临刑绝世,自弹自挽。明代宋濂说道:“其声忿怒躁急,不可为训”,亦可见《广陵散》悲愤
切,幽思深缈。近
宗白华说道:“这是一般在文化衰堕时期替
类冒险争取真实
生真是道德的殉道者。”其中毅然包含着遗世独立的傲骨与铁铸般的慷慨
昂,俞伯牙可以摔琴谢知音,嵇康死后“广陵散于今绝矣”千古沉寂。
之中都可以寻到嵇康的一种生命极致,他犹如一匹良马“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资”,所以天地与其并生,万物与其合一,
月依在,山川依在,河流依在,竹林依在。另外,嵇康的修
养
也在“君子百行,殊途同致,循
而动,各附所安。故有
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
”之中,会其得意,忽焉忘
。而嵇康的游山采
、服食养生则在空山幽
,过雨采萍之间,薄言
悟,悠悠天钧。
山中,群松娟娟,漪流在下,满竹幽径,渔舟隔溪。时而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时而氤氲令
,泛彼无垠,落落
往;时而好风相从,?然空踪,寥寥空虚。因此,凡有樵苏者遇见嵇康,在龙章凤姿,自然天质之间,均以为神仙。而后
颜延之《五君咏•嵇中散》也得此精妙,所谓:“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
。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论。鸾翮有时铩,龙
谁能训。”由此观来,无外乎长乐亭主与之相携,无外乎七子、孙登、王烈等
与之相游。
。无家,于汲郡北山土窟住。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自覆。好读《易》,鼓一弦琴,见者皆亲乐之。”《魏氏
秋》记载:“登
无喜怒。或没诸
,出而观之,登复大笑。时时出入
间,所经家设衣食者,一无所辞,去,皆舍去。”此外,孙登曾与阮籍在苏门山相遇,其长啸之音犹如发自寰宇之间,又如鸾凤之音,回彻于幽谷之中,顿时天地混沌已开,命运荒谬在高亢悠远,清越飘逸,涤
心,超凡出尘的天籁之内,仿佛一拱天虹,清澈澄明。之后,阮籍著有《大
先生传》。
师孙登,“从游三年,问其所图,终不答,然神谋所存良妙。”三年之后,嵇康临去,孙登言道:“君
烈而才隽,其能免乎!”似乎一言道破天机,此后嵇康有《幽愤诗》“昔惭下惠,今愧孙登”为证。大体“火,生而有光而不用光,果然在于用光;
,生而有才而不用才,果然在于用才。是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曜;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才”,无为而无不为,无可而无不可然后
大通。
,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和其他
物调配而
,最先服散的为名士何晏,渐渐流为通病,有附庸风雅的,有
罢不能的,有寄托苦闷的。然而,嵇康服散在排遣苦闷之中,也寄托着玄远和养生的味道,所谓“留丹石菌,紫芝黄精,皆众灵含英,独发其生。贞香难歇,和
充盈。藻雪五脏,疏彻开明。吮之者体轻。又练骸柔筋。涤垢泽秽,志凌青云。”这话不知是真是假,但是,其中无论凝神导
还是安神养
,终归排遣不了无尽的愁绪和永恒的忧闷。
狭中,多所不堪”,“刚肠疾恶,遇事便发”,“志之所至,则
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嵇康曾说:“阮嗣宗
不论
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天
中原本便有置
自然、无拘无束、忘却世俗、超然物忘的精神。生活的无可奈何,更添了名士归隐之心。所以,采
山泽,吸风引露
了嵇康流连山谷,挥弦竹林的隐居所在。然而,诚心追觅淡泊平和的养生之道与非汤武而薄周孔的
终
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王烈见石室中有一卷素书,遽呼嵇康去取,辄不复见,于是,悲叹:“叔
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大概也如此。
而发,他发难的是一种思
或是运载该思
的
物。所以,王戎曾说:“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
。”一个真正的名士在
俗事中,早已
如槁灰,心如止
,万事无可无不可。然而,
道地道天道不可不辩,不可不议,即使是同道中
,辩议何妨,因此有《养生论》《难养生论》的辩玄。《嵇康别传》写道:“康
含垢
瑕,
恶不争于怀,喜怒不寄于颜。”这与他“孤标傲世,狂放不羁”的
实际切合。嵇康的“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是对天地
三极的一种忧怀,独立于三极之中,而非独立于个
。因此,
友而言合则来,不合则去,不失一种洒脱。
、阮嗣宗酣?于此,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阮云亡,吾便为时之所羁绁。今
视之虽近,邈若山河!’”深深地追忆;有
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
鹤之在
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深深地缅怀。而山涛尽管与嵇康绝
,然而,山巨源在,嵇延祖不孤。向秀尽管为嵇康、吕安笑为书痴,注《庄子》正妨
作乐耳,然而,《思旧赋》在《黍离》之愍,《麦秀》之悲后,追昔怀今,徘徊踌躇。
影已去,但是,洛邑偶锻,山
灌园的风姿依在。当年,向秀曾与嵇康偶锻于洛邑,打铁鼓风,相对欣然,傍若无
。嵇康曾与吕安
往于山
,率
自然,每一相思,命驾千里。想来名士的
往都有一种通脱,向秀、嵇康、吕安三
投意合,偶锻灌园,“收其余利以供酒食之费,或率尔相携观原
,极
游之势,亦不计远近,或经
乃归,复修常业。”彼此于自在自为中得一方之灵
,道骨仙风,与天同化。
作?字而去。嵇喜不觉,犹以为欣然而作。?字,凡鸟也。”以琴声、美酒对待知音,以白眼、?字对待异路,在轻贵好恶,任率放达之中,
世待
也有一种独立和通脱。然而,
终归生活在世道里,
教制度依旧运行,因此,有些事的必然是注定的。嵇喜为嵇康的长兄,“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但是,出户延之,拭席待之,吕安不顾;前往吊唁,悲伤凄厉,阮籍白眼,这对重
法的
而言,有违伦理,但是,对蔑视
法的名士而言,在
憎分明之内自然有他是非曲直的标准,自然对那些拘泥
法,形如虱
的
有种不屑。因此,韩氏称山涛“君才殊不如”。
往不在于志向,也不在于
度的高低,所谓“
各有志,无可厚非”,合则来,不合则去。但是,名士必有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
格,以天地
三极为忧怀,独立于三极之中,独立于个
之外,他们对功利的名教或者虚伪的
法必有一种心理
的排斥。历史
,嵇康与钟会有一段缘故,其间的不合也不在于私
,而在于名教和自然。嵇康崇尚老庄,是自然而非名教;钟会积极用仕,是名教而非自然。因此,“钟会撰《四本论》,始毕,
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然而,这次回走,却终
了嵇康“临当就命,顾视
影,索琴而弹”的一个前奏;也终
了竹林之游
去楼空的一个必然。
魏晋的名士以极其的浪漫主义和强烈的怀疑精神,反抗着前代一切因袭的、传统的、偏颇的制度。他们立足于内心世界的真知卓见以极其的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破坏着当时一切功利的、虚伪的、人为的道德。他们用自然无为的老庄哲学,守护着自己的真谛,寻找人生的归宿,走完毕生的路途。他们外在上,或许放浪形骸,逃避祸端,或许曲折为文,发泄不满,或许调和儒道,容迹而已。但是,他们内在上,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觉醒,一个时代的风骨,独立于天地,横绝于太空,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而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犹如天龙卷风,在天风浪浪,云海苍苍的寰宇之间,吞吐大荒,遗世惊俗。
“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晋书?嵇康传》所记钟会谗陷嵇康的话,无论可信与不可信,均足见嵇康在当时的影响。《与山巨源绝交书》“非汤武而薄周孔”,“有必不堪者七,堪不可者二”,惊世骇俗与旧说相对;《难张辽叔自然好学论》“六经纷错,百家繁炽,荣利之途,故奔骛而不觉”,师心遣论与六经相抗;《太师箴》“宰割天下,以奉其私”,《管蔡论》“管蔡怀疑,未为不贤”,锋颖精密与王朝相横。因此,钟会对晋文帝再进言,“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而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昔太公诛华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负才乱群惑众也。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于是,晋文帝昵听,嵇康临刑。
钟会,字士季,太傅钟繇少子,曾任黄门侍郎,镇西将军,司徒等职,为人敏惠夙成,精练名理,同时心胸狭小,居功自傲,后死于叛乱。钟会谗陷嵇康,由于彼此对于自然名教的所向不同,又由于前者心怀嫉恨。《世说新语》简傲记载:“锺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锺要于时贤俊者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以言。锺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锺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原本是名士之间的一种脾气一种气概,也有着彼此的独立和通脱,然而,嵇康在轻贵好恶,任率放达之中,却为钟会在贤俊之中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留有嫉恨,事后此恨不去心有不甘。
不过,真名士自风流,与钟会的嫉恨相比,山涛足以称道,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之后,山涛对于昔日的情感有着深深地缅怀,在轻盈的无奈之间,对昔日的交游有着深深地追忆。《世说新语?政事》写道:“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绍咨公出处,公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不忘旧故,不计前嫌,举故人之子,成故人之托,可谓真君子。
大凡名士的交往素来超迈,或是纵横于山水之间,道法自然,浊酒一杯,弹琴一曲;或是醉卧于草庐之中,神形雅望,闲看落花,静听疏雨;或是来往于酒肆之内,大雪纷飞,乘兴而唱,尽兴而回。因此,合则来,不合则去。同时名士的超迈,对于昔日的旧故依然有不尽的相思,嵇康与山涛绝交之后,有托孤之意,山巨源在,嵇延祖不孤。他的内心世界,山涛依然是一个气度恢弘的旧故,彼此重在心知神往,不落言筌之内,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这个欲求解脱而不能,逆来顺受而不愿,痛恶时世,蔑视现实,却不得不低头顺时,以全性命的环境中,名士在神往之间,彼此的心性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世说新语?栖逸》记载:“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这是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由来,《嵇康别传》记载:“岂不识山之以一官遇己情邪,亦欲标不屈之节,以杜举者之口耳。”这大概是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缘由。以“不堪流俗,非汤武而薄周孔”来发愤内心的志向和苦闷,这与阮籍口不臧否人物,山涛隐身自晦,向秀容迹而已均有不同。嵇康以“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直性狭中,多所不堪”,以示自身与仕途决绝的意志,其中不满司马王室谋篡的情绪以及愤恨司马王室虚伪的名教,必然也为司马王室所不满和嫉恨,但是,他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却为前人、后人所敬重,也为司马王室所忧虑和敬重,嵇康死后,“文王亦寻悔焉”。
此外,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轻唐虞而笑大禹”的思想在《难张辽叔自然好学论》、《太师箴》、《管蔡论》、《家诫》等文章中均有体现。其中,《管蔡论》从历史谈起,管蔡二人“忠于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翼存天子,甘心毁旦,斯乃愚诚愤发,所以徼祸也。”文辞辩难,行如剥茧,同时,含沙射影,笔锋精密,不禁使人想到毋丘俭、诸葛诞起兵讨伐司马王室兵败事件,当时,嵇康欲助?丘俭起兵,赖山涛权衡局势,极力劝阻而未成。因此,?丘俭兵败之后,齐王被废黜,嵇康写《管蔡论》意在借古喻今。而《太师箴》“凭尊恃势,不友不师,宰割天下,以奉其私”明显有声讨檄文的味道。因此,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嵇康都说不好,那么,教司马懿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是好呢?没有办法。在这一点上,嵇康于司马氏的办事上有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非死不可了。”
然而,嵇康之死除了“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及“不事王侯,不为物用”的心性之外,也由于他曹氏女婿的身份。嵇康与曹魏联姻,与长乐亭主匹配,拜为中散大夫。而当时,曹魏日衰,司马王室日盛,后者在图谋篡肆之中必然对嵇康的心性、文章和言论有所顾忌,由此,钟会的嫉恨在谗陷之中才得以去恨心甘。然而,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及“不事王侯,不为物用”,诚然非对于一个政体而言,非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嵇康所思所言重在寰宇,重在天下,重在真谛,去伪存真,去人为而存自然,若是曹魏图谋篡肆,他依然“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害时乱教”、“负才乱群惑众”。因此,名士心中有国有天下之分,国可以是一个政权之国,而天下则是天下人之天下。
当时世道纷乱,礼法雕饰,名士少有全者,嵇康在“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之中,志在长林,乐在丰草,挥手五弦,举目泽野。但是,世事总不堪,年华如飞鸿过迹,岁月如落影残红,转眼间,竹林已去,旷野萧条,穷巷空庐,对影无人。在“广陵散于今绝矣”之后,纵使天下人依旧悼念,千古学者依旧缅怀,但是阮籍醉酒避祸,口无臧否,不论时世,玄而又玄;山涛周孔老庄并崇,自然名教并生;向秀出仕洛阳,在朝为官,容迹而已;王戎为时所羁绁,思怀旧故,邈若山河。一切的一切犹如过眼云烟,犹如昙花一现,在虚无飘渺中,也在哀伤浸染中。
或许,人世在不定之中也有定,一切总要有一个结局和归宿,可嵇康的结局和归宿却使人不堪忍受,昔日李斯受罪,叹黄犬而长吟;今日嵇康永辞,顾日影而弹琴。一辞《思旧赋》道出了悲天悯人之故人之学者的慷慨之心。大抵嵇康死得从容自然,神色不变,与故人一起就戮给人留下最后的伤感。《晋阳秋》记载,“嵇康与东平吕安亲善,吕安嫡兄吕巽淫吕安之妻徐氏,吕安欲告吕巽遣妻,因此,咨问于嵇康,嵇康以家丑而抑之,后吕巽不安,反诬吕安不孝,嵇康以故友大义,挺身而辨,作《与吕巽绝交书》,言辞辩难,锋利相对,由此二人下狱。”王隐《晋书》记载:“康之下狱,太学生数千人请之,于时豪俊皆随康入狱,悉解喻,一时散遣。康竟与安同诛。”就这样嵇康在一声声悲哀地呼吁中,在一幕幕揪心地楚痛中,一步步地走上刑场,这里曾经撒过无数名士的热血,而现在嵇康的生命也在死神面前慷慨独立。悲则悲矣,壮则壮矣,玄风散尽,空落余音。然而回首间,那台上依然放置着一把古琴。
如今,回到历史纵观而言,吕安事件只是嵇康临刑就命必然中的一个偶然,嵇康被诛始终系着他的心性。但是,嵇康未必就真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及“不事王侯,不为物用”。嵇康临刑前著有《家诫》,其中以忠义勉励子弟,所谓“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同时,嵇康崇自然而反名教,所谓自然为同,名教为异,名教为后天之学;所谓道无名不可分,器有名可分,这些与王弼“无”、“有”不二,不因崇“道”而蔑“器”有所不同。嵇康之学崇太古之道,反后天之器,但是,朴素之时代一定要达到名教之时代,漂惚一定要清澈,混沌一定要开凿,朴素的太古已成往昔,由此返自然,定非本始之自然,而圣人治天下未曾废名教。因此,嵇康崇自然而反名教,非绝对反名教,而反人为虚饰之名教。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写道:“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往往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而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崇奉礼教者,是用以自利,是偶然崇奉,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于是,有些人见如此利用礼教,是对礼教的亵黩,不平之极,无计可施,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反对礼教”,由此观之,嵇康“崇自然而反名教”大体相通。而此后,嵇延祖在“不作小忠小义,当全忠臣烈士”之中,清远雅正,卓卓独立,终于“俨然端冕,以身卫帝,兵交御辇,飞箭雨集,遂以见害”,死得壮烈,也照应了嵇康的遗言。所以,嵇康的任诞,是有所为而任诞,愤世嫉俗;嵇康的放达,是无所为而放达,全然其趣。
同时,嵇康无论是任诞还是放达,无论是“抗心希古,任其所尚”还是“志在守朴,养素全真”都浸然着一种天和与和谐的境地,而这种境地在《声无哀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谓天地和谐,音乐表现天地均和谐,因此,“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也。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音乐与天地相应,超越主观之分,无哀乐,即哀非音乐,乐非音乐,音乐非人之喜怒哀乐之音乐,惟是无主观之分,“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者。
嵇康《声无哀乐》记载:“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音声原本自然,因此“声音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克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声,得于管弦也”,金石管弦皆为自然,因此表现自然需和谐,成为音乐之器。同时,“声音以和平为体,而感物无常;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然则声之与心,殊涂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于欢戚,缀虚名于哀乐哉?”由此,人神游于辽阔之境,自然无哀乐之苦。而嵇康神游于辽阔之境,超离于世界分别而放任,无为分别而放任,逍遥神域而放任。由此,不为礼法束缚,不为人事束缚,不为情欲束缚,不为形色束缚。无贵无贱,无富无贫,无哀无乐,无可无不可,无为无不为。所以,嵇康在放任即自然,有规则无规则之境界中,放任于天和与和谐的境地,与庄子《逍遥游》、《齐物论》相通。
于是通体来看,嵇康真诚于老庄淡泊平和的养生之道,所谓“目送飞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但是面对混沌、荒芜般的世道,在这个苍茫无端的世界上,他却不能淡泊平和,宁静养生。他有自己的感触,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脑子,自己的灵魂,他依然要呼吸,依然要愤世。因此在孤独、漂泊、迷茫与无奈中,嵇康以“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独立于世道,独立于天地,独立于寰宇,而这一切均是自然而然。所以,嵇康的放任,无可无不可,无为无不为,是一种顿悟的极致,一种妙趣寰中的著说,尽管他也体道通达,但是人生总归复杂,一时与一时不同,一心境与一心境不同,一句著说与一句言论不同,而彼此双方在心境的交替中,人才成为人,嵇康才成为嵇康,否则一切流于简单。
同时,嵇康也曾直面自身的心境,他在入狱之后,作《幽愤诗》,在囹圄之中,说道自身“托好《庄》《老》,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的志向,却不改“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惟此褊心,显明臧否”的秉性,终不免“谤议沸腾”,“频致怨憎”,“对答鄙讯,絷此幽阻”的厄运。但是,嵇康在慷慨之余,依旧寄寓“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的境地。所以,《幽愤诗》无论是自叙生平还是辩明心志,无论是抒怀怨恨还是幽愁发愤,都寄寓了直面世道,直面人生,直面心性的意境,其中,词气峻切,言必尽意,道出了魏晋季世名士心境的复杂。
鲁迅《野草?题辞》写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淡淡的血痕中》写道:“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造物主,怯弱者,羞惭了,于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于是变色。”这与嵇康在悲哀、苦恼、零落和死灭中“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大抵也相通。